您當前的位置 :北方網 > 新聞中心 > 國內 > 高層動態 正文

內蒙古自治區主席烏雲其木格:內蒙古要走生態畜牧業發展之路

  “兩會”前夕,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主席烏雲其木格在百忙中接受了記者的專訪。這位思維敏捷、堅定幹練的蒙古族女主席結合內蒙古近年來的實踐與探索,着重就西部牧區如何走出一條兼顧發展畜牧業生產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雙贏”之路,實現可持續發展,談了一些思路和對策。

  烏雲其木格主席說,內蒙古有13億畝草原,佔全國草原面積的22%,居全國五大牧區之首,具有發展畜牧業的優勢。目前,內蒙古畜牧業形成了年總增2500萬頭牲畜的綜合生產能力,綿羊毛、山羊絨產量居全國首位,牛羊肉、皮張產量位居全國前列,成爲國家重要的畜產品基地之一。但是,由於受種種因素的制約,過去我們對發展畜牧業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關係認識不足,畜牧業走了一條重數量、輕質量,低投入、高索取的粗放經營路子,嚴重的超載過牧導致草原生態惡化。目前,草原嚴重沙化、退化和鹽漬化面積達5.8億畝,佔全區可利用草原面積的56.3%,並且每年還以1000萬畝的速度擴展。特別是近三年來,內蒙古連續遭受了幾十年未遇的乾旱和沙塵暴等自然災害,使畜牧業和草原生態環境面臨着嚴峻的挑戰。

  面對這種形勢,我們進行了認真的反思,積極尋找一條既能促進畜牧業發展,又可保護生態的路子。我認爲,在指導思想上,必須正確處理好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關係,把發展畜牧業同建設好生態環境有機結合起來,片面地注重發展畜牧業而忽視保護生態,或者單純強調保護生態而不顧及牧民的生計問題,都是不可取的,在實踐中也難於行得通。現實可行的途徑是,必須轉變畜牧業經營方式,走生態畜牧業的發展路子。這是對幾十年傳統畜牧業經營遭到自然規律懲罰後的深刻反思,也是顧及發展生產與保護生態的必然選擇。

  “發展生態畜牧業,關鍵是要實現‘四個根本性轉變’。”烏雲其木格主席說,在思想觀念上,由重畜輕草向建設養畜轉變;在經營飼養方式上,實現由自然放牧的粗放經營向舍飼半舍飼的集約化經營轉變,從根本上改變牲畜完全依賴天然草場的傳統習慣;在增長方式上,實現由單一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在市場開拓上,實現由局部小市場向國內國際大市場拓展,提高畜產品市場競爭力和佔有率。爲此,在實際工作中,必須突出抓好四個重點。

  首先,以草原生態建設爲重點,加強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生態畜牧業,必須進一步加強以保護草原生態爲重點的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從近些年的實踐看,草原生態建設必須堅持保護與建設並舉、以保護爲主的原則,通過圍封輪牧、休牧和必要的人工補種等途徑,加大天然草場保護力度,使其恢復自然生態。對草原退化、沙化嚴重的地區,堅決實行禁牧、輪牧。對半農半牧區,全面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戰略。特別是要抓住國家實施沙源治理、天然草原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牧草種子基地等重大生態建設項目的機遇,充分發揮這些龍頭項目的示範輻射作用。在建設方式上,要以草灌爲主,圍封和保護爲主,宜林則林,宜草則草,促進草原生態的恢復,爲畜牧業的良性發展奠定基礎。

  其次,以推廣捨飼半舍飼爲切入點,加快轉變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發展生態畜牧業關鍵在於飼養方式的轉變。從內蒙古實際情況看,重點是把那種粗放的單一的靠天然草場放牧飼養方式,轉變爲科學輪牧、季節性休牧以及舍飼半舍飼的飼養。牧區要實行劃區輪牧、圍欄封育,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推廣捨飼圈養。第三,以結構調整爲着力點,發揮生態畜牧業的比較優勢。調整畜牧業結構,不僅是實現產業化升級的重大舉措,也是發展生態畜牧業的客觀要求。要從區域上適當調整畜牧業的佈局。目前內蒙古牧區牲畜嚴重超載過牧,造成生態惡化,而農區畜牧業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今後牧區牲畜要適當收縮轉移,而農區、半農半牧區要擴大規模,採取"北繁南育"和就地繁育等途徑,使農區畜牧業有一個較快的發展。

  第四、以推進畜牧業產業化爲途徑,提高生態畜牧業的綜合效益。畜牧業產業化是延伸畜牧業後續效益的有效形式,也是分散的小生產走向社會化生產的現實需要。推進畜牧業產業化,必須按照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突出地區特色,符合市場需求,形成生產規模的原則,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積極培育主導產業,構築產業帶、產業羣。

人民網  2002-03-04 14:38

Copyright (C) 2000-2021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