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北方網 > 新聞中心 > 國內 > 國內要聞 正文

科研淨土頻發"敗學症" 代表委員"把脈"尋"良方"

  科學道德淪喪、學術風氣敗壞,中國學術界越來越受到“敗學症”的困擾。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紛紛“把脈”中國學術界,爲根治這一惡疾建言獻策。

  學風敗壞 愈演愈烈

  “曾幾何時,學術界可謂淨土一塊。如今學風敗壞的現象卻正呈蔓延、擴散的趨勢。我們通過媒體看到的這些問題,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全國人大代表、淮南工業學院教授趙師慶說,“甚至一些著名大學也不時爆出學風敗壞的‘奇聞’,個別人一抄就是幾十萬字,讓許多爲學之人感到十分震驚。”

  北大教授王銘銘“抄襲事件”只是“敗學症”最近的一次“發作”。在此之前,它的多次“發作”讓我們記憶猶新:數十名科學家在覈酸風波中陣營分明,陳曉寧自我包裝成“基因皇后”,合肥工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楊敬安數篇論文存在嚴重抄襲……據報道,去年全國各類媒體曝光涉嫌剽竊抄襲的醜聞就達十幾起。

  “現在學風敗壞的形式花樣百出,無所不用:公開抄襲別人的論文,剽竊他人的成果,僞造實驗數據,在學術成績中大量‘注水’,請‘托兒’吹捧自己,甚至用錢去買學術職稱。”

  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光機所所長王家騏對“敗學症”的年輕化趨勢十分憂慮:“在少數研究生中間也出現了科學道德的問題。有一位研究生與導師共同完成了研究課題,卻將發表的論文署上自己和愛人的名字。”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協主席周光召院士,不久前也對科技界當前普遍存在的急於求成、浮誇不實、甚至弄虛作假、包裝炒作、抄襲行騙等違反科學道德的行爲,進行了直言不諱的批評。他說,我國當前科研工作的物質條件還需要提高,但更需要弘揚科學精神與科學道德。

  “學術成了謀取私利的工具”

  不少來自學術界的代表、委員都認爲,現行學術激勵制度、成果評價體系爲推動我國科技進步居功至偉。但從另一方面看,這種與利益、與金錢過分緊密聯繫的激勵制度和評價體系,也容易誘使少數人感染“敗學症”。

  趙師慶代表感嘆:“一些人味口很大,既要搞學術,又想當官,還想拿錢。‘魚’與‘熊掌’都想得到,學術成了謀取個人利益的工具。”

  一些人急功進利,在利益驅動下公然進行學術造假活動。他說:“‘成績’一出來,利益就來了。頭一次嚐到甜頭,下一回他還會這樣下去,越陷越深,最終難以自拔。”在這一點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協副主席胡啓恆院士也有相似的看法:“過去我們科技工作者是吃‘大鍋飯’,工作業績與利益聯繫不很緊密。現在則不同,無論是真成就,還是假成就,只要有‘成就'就有錢,就有鍋裏的‘飯’。”

  王家騏代表則認爲,當前學術研究存在片面追求數量、檔次的現象,科技工作者眼前壓力過大,也是引發“敗學症”的一個重要原因。“現在科研單位都有很高的成果考覈指標,在過去這種壓力無法想像。”一些學者爲了完成“任務”,就會去做抄襲、造假等違背學術道德的事情。

  博士生、碩士生在論文答辯前必須在某一級學術刊物上發表數篇文章。學術刊物有限,要發表論文的人又多,難度可以想像。“有些規定誤導了博士、碩士。在他們還需要學習的時候,就要早早地把文章寫出來,送到刊物上去發表,這是一種短期行爲,也造成了一些學術上的不嚴謹,不嚴肅。”

  找回失落的“抗病基因”

  “兩彈一星”元勳周光召代表指出,我國科技工作者的“遺傳基因”是追求真理,實事求是。這個“基因”的重要內涵就是堅持科學的批判精神。但讓人痛心的是,少數科技工作者早已喪失了這個“遺傳基因”,放縱學風敗壞現象的發生,甚至不惜推波助瀾。

  “許多學術評比都是摘花,誰敢挑刺?我感到害怕,這種評比會能不去就不去。”一位專家這樣說。據他介紹,一位專家參加鑑定會,在會上表達不同意見,幾乎被趕了出來。“我們缺少堅持真理的學術批評精神。如果誰出面展開批判,那他在那個‘圈兒’就難以呆下去。”

  一些部門對發生在本單位的“敗學症”也採取迴避、掩飾甚至保護的態度。趙師慶代表稱之爲“保護主義”:“它們爲了維護單位的名譽,對學術造假的行爲視而不見。極少數單位不僅護短,而且與造假者聯合起來造假。”這樣一來,“敗學症”往往發展成爲“流行病”。

  “中華民族本來是一個非常講究道德、誠信的民族。”胡啓恆委員認爲,當前科學界更需要找回那些失去的優良傳統。

  剛柔相濟 根治“頑症”

  如何根治學術界的“敗學症”?許多代表、委員提出,應對現行的學術激勵制度和成果評價體系加以完善,使學術研究變得“純粹”一些。他們認爲,在進行制度改革的同時,還必須從道德入手治理學風敗壞現象。

  “《公民道德建設綱要》的出臺對根治學風敗壞現象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趙師慶代表說,“學風敗壞不只是一個學術問題,從根本上講,它是一個道德問題。遏制學風敗壞,必須從道德入手。當然,這也離不開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因爲科學道德只是社會道德體系中的一個環節,一個領域。”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張存浩不久前曾就防治學風敗壞問題到許多國家做過調查。“在歐洲,學術機構非常重視對青年科學人員進行科學道德教育,大學裏普遍設有科學道德課。我國有些地方的人才培養存在急功近利的傾向,只重專業知識,忽視科學道德的教育。應該儘快補上學術道德這一課。”

  王家騏代表認爲科學精神的培養和學術道德建設要從小抓起。“現在學生作弊司空見慣,這是學術缺乏誠實的開始。這種現象亟待改變。”

  許多代表、委員認爲,道德是一味“溫方”,對學術不端行爲沒有強制作用。要真正根治“敗學症”,還需“剛柔相濟”,對學風敗壞的事情,發現一起就嚴懲一起。爲此,他們呼籲有關部門加緊制定、完善防治“敗學症”的具體規則和法規,以更好地配合學術道德建設的進行。張存浩委員說:“歐美一些國家制訂了防治學風敗壞的法規,學術造假者面臨着可能被送上法庭的運命。”

  一些代表還提出建議,希望有關部門儘早成立國家級的學術道德委員會,在社會各方的配合下,專門負責治理這一惡症。

  

  

新華網  2002-03-06 14:25

Copyright (C) 2000-2021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