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網北京專電:一邊是社會上對人才的需求量急劇增加,一邊是走入人才市場的大學生慨嘆“就業難”。這人才的“供”與“求”真的成了兩條難以相交的平行線?“兩會”期間,記者就大學生就業問題採訪了兩位人大代表—一南開大學校長侯自新代表主和天津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師春生代表。
大學生就業難,高校爲什麼還要一個勁的擴招?
侯自新:今年全國大約有100多萬大學生畢業。我國高等院校從1999年開始擴大招生,明年將有更大量的大學生走上社會尋求就業機會。
現在有些人,只看到大學生就業難的一面,在認識上有一個誤區:認爲既然供大於求,高校爲什麼還一個勁地擴招?
高等教育不僅僅是培養專門人才,還同時是提高整體國民素質的一個重要陣地。我國人口受教育狀況與我們發展的目標差距很大,雖然大多數地區基本做到普九,現在還有8500萬的青壯年文盲。我國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又少,制約我們的發展。2000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是11%,根據世界銀行劃定的界限,毛入學率達到15%以上纔是大衆化的高等教育,我國目前還處於“精英階段”,印度已經達到了大衆化的水平。我們的目標2005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15%,達到大衆化的最低線。這個數字足以說明我國提高國民整體素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僅僅9年義務教育的水平不足以支撐現代化的發展。要在普九的基礎上,有更多的學生受到高中教育,有相當的學生受到高等教育,支撐現代化建設。否則只看到眼下的需求,忽略了長遠的眼光,三步走的目標就難以實現。舉例子說,當今中東很多國家極其富有,但並不是現代化的國家,是富有的落後國家。那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師春生:應該承認我們目前包括大學畢業生在內的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現狀,而且短時間內不可能得到根本轉變。但還要看到我們對人才迫切需求的一面。國有企業改革首要面臨人才的大調整。人才是第一資源。入世後要增強產品的競爭力,競爭力取決於技術進步與技術改造,這又取決於知識,知識的載體是人。大學生是知識的載體,企業要掌握知識就要擁有人才。一個企業不招大學生,買成果,而從社會的角度看,那些成果同樣是人才創造的。
現在也有這樣的情況:企業的經營者不招大學生,但這絕對不說明企業不需要,關乎經營者的觀念和經營思想。比如說企業管理,幾十年來,我們的企業始終是計劃經濟下,靠“經驗”來管企業;現在要靠管理學的理念來管理企業。這是必然趨勢。要研究適應市場經濟的現代化的管理。規模做大,多業經營。原來的管理模式顯然不適應這個趨勢。這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企業對人才如果不感興趣的話,那是經營者的觀念沒有轉變過來。如果10年前我們天津藥業公司不轉變,也就沒有今天。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師春生:大學生在大學學習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思維方法。像侯校長的南開大學等名牌大學的吸引力也就在於培養出的學生的思維方法不同。因爲大學生到了企業,在學校所學知識能用上的太有限,再加上知識也在不斷地更新。所以,作爲我們企業在招收大學生時知識不是第一位的。
我們公司對招收大學生的要求,原則是不一次大批地招,按計劃按步驟地招,根據科研、管理有計劃地招,更不會根據今年大學畢業生多我們就多招人。而且我們還用在社會上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大學生。近10年天藥公司本部每年都是50名左右的大學生。今年加上控股公司要招100多人。主要充實科研和管理崗位。中層領導30%以上是35歲以下的大學生。29歲的集團副總經理就是南開大學畢業的。
應該看到,有些企業經營者還存在老人好使、同學好用的心理,大學生在企業是弱勢不是強勢,經營者總是研究人家、支派人家。但更多的企業已經越來越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而且在注重營造拴心留人的氛圍,因爲大家看到:人才投資成本最低,產值最高。企業要吸引人、留住人,讓有才華的知識分子發揮才能。讓大學生在企業處處感到重用和尊重,給他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也面臨一個任務,就是適應市場經濟觀念的教育,否則就會合不上拍。
侯自新:師總談到的其實就是我們認識上的另一個誤區:總以爲大學畢業生就是專門人才,出了校門就要做“白領”。其實大量的大學畢業生還應當是普通勞動者。不同的是他們受過專門教育,素質高,提高一個行業的水平。工作崗位應當是在基層。不一定就是白領。將來的情況是,如果你沒受過高等教育,連普通的基層崗位也找不到。現在有一些中專生畢業到工廠當技術工人,這在目前情況下還可以,隨着技術水平的提高,這種崗位越來越少。水漲船高。隨着社會的發展,各地就業的起點也在提高。
其實大學生應該到社會的各個階層,特別是服務業。就業面要打寬,要做許多過去高中生做的事情,因爲任何行業整體素質在提高,就要影響你的就業。社會整體職業需求的變化:隨着社會的發展,第三產業越來越成爲勞動力就業的主體,第一產業,美國農業人口不到5%,第二產業,隨着技術革新,現在我們強調用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競爭力,用人的總量也會隨技術的提高在減少。第三產業要大量使用勞動力。所以我們的人才培養要適應這個趨勢,專業調整也要適應這個趨勢。就業也要轉變觀念。
隨着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也將做普通的工作,但做的層次與原來有了不同。比如飯店的服務員,會英語的和不會說外語,服務水平就不一樣。一個四星、五星級的酒店,服務員如果根本不懂外語,就不能適應交往的需要。在美國,社區大學、社區學院畢業的大學生就做普通的工作。
近幾年,像天津的中德培訓中心、深圳的職業技術學院等高等職業學院培養出的畢業生爲什麼供不應求,就是做到了應對市場。
大學生就業難到底難在哪兒?
侯自新:今年全國有800萬就業機會,今年大學畢業生就有100多萬,就業的競爭不可避免。大學生的擇業觀必須轉變。要有一個寬度,要調整好自己理想與現實的關係,更不能只盯着高收入。眼光要適當地放低一些。因爲你還沒有任何實踐的經驗,需要從頭學習社會。要有進入社會的心理準備:降低門檻,期望值不要太高,對自己的估價更不要太高。特別是碩士生、博士生,在求職上對自己有過高的估價。名牌學校更明顯,以爲自己什麼都懂、什麼都會。缺少一個虛心的態度。
用人單位錄用大學生不僅僅看你的專業、學歷、學校的牌子,更重要的看你的人,對自己有沒有客觀的估計、求實的態度、對事業的追求。從求職技巧上講,這些大學生本來應該能找到很好的工作,但心理準備不足。因此,降低擇業門檻,客觀估計自己水平,是大學生轉變擇業觀念的當務之急。想的太高,低的不肯去,高的去不了。
同時,用人單位選擇大學生也應當從發展去考慮。應當通過多種途徑去了解大學生。供需見面的時間很短。學校創造條件。用人單位通過實習、社會實踐去了解學生。企業要歡迎大學生去實踐,特別是碩士博士。天津搞了一個“人才港”,就是希望企業早期就接觸。與企業合作一些項目,讓學生早期介入。互相增加了解。企業用人避免盲目性,不能僅憑一次見面來決定。我們高校也在做“寬口徑培養”大學生的工作,以適應社會的寬口徑需要。
我們有一個統計,南開大學近幾年的畢業生,85%留在了京、滬、津、穗、深5大城市。其實在西部地區和艱苦行業需要更多的大學生。
師春生:在美國操作崗位上都是大學生,那你不能寧可失業也不去幹。社會的擇業觀必然要影響大學生。比如天津,蓋房子都是外地民工。有些大學生太簡單了。有的把錢看成第一位,沒幾天就跳槽。成就得了事業嗎?這種觀念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就業。大學生要選擇一個與自己的思維方式、邏輯方法、待人處世相適合的地方。再考慮物質待遇。
大學生要對自己的估價過高,不能適當地估價自己。這山望着那山高。
10年前的大學生在我這裏有的當了總經理、總工程師,都經歷了在某一個崗位踏踏實實地工作了幾年,對企業、對社會都有了相當程度的瞭解,對自己的未來也有了正確的定位。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和閱歷。有的人實習期剛滿就走了。(記者/劉雁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