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北方網 > 新聞中心 > 國內 > 時事圈點 正文

相輔相成 缺一不可—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

  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

  道德自覺與法律約束相互聯繫,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德治傳統源遠流長

  道德作爲人們共同的行爲準則和規範,是構成社會文明的重要因素,是維繫和諧人際關係、良好社會秩序的基本條件。道德規範與法律規範有所不同,法律具有強制性,是由國家權力機關制定並靠強制手段來實行的;道德則是靠人們的理想信念、社會輿論、傳統習俗以及教育等力量來維持的。正如一個國家和社會不能沒有法律和法治一樣,一個國家和社會也不能沒有道德和德治。

  孔子“爲政以德”的理念,確立了中國古代幾千年的“德治”傳統。一些成功的統治者,無論是取天下還是治天下,都不忘施“仁政”,行“德治”。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幾次“盛世”,都同統治者注重實行“德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例如,唐朝初期出現了爲後世長久稱道的“貞觀之治”,與李世民在位時有一套比較完備的道德體系,並運用政治、法律的手段加以推行分不開。中國古代關於“德治”的治國思想和實踐,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雖然其中包含着人治等一些糟粕,但是其治國基本思路,至今對我們仍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我們黨歷來重視道德在治黨、治國中的地位和作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的《爲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等著作,全面地闡述了以爲人民服務爲核心的新型道德觀。60年代初期,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號召全國人民“向雷鋒同志學習”,使社會主義道德實踐蔚然成風。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進一步強調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重大意義。他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沒有這種精神文明,沒有共產主義理想,沒有共產主義道德,怎麼能建設社會主義?”

  治國方略更加完備

  我們強調道德的作用,並不是要否定法律的重要性。法律和道德作爲社會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維護社會秩序、規範人們行爲的重要手段。新世紀初,江澤民同志科學總結古今中外國家興亡廢替的經驗教訓,創造性地提出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起來的重要思想。江澤民同志明確指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廢。這一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的辯證關係,深刻闡述了法治與德治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意義和戰略地位,體現了我們黨的執政方式、治國方略的重大創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

  這裏講的以德治國,就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並使之成爲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爲規範。

  從治國方略的高度來看,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是一個緊密結合的整體。強調法制建設不是排斥道德建設,強調道德建設也不是排斥法制建設,而是要使兩者緊密結合起來,相互配合,有機統一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如果以爲重視依法治國就可以忽視道德建設,或者重視以德治國就可以忽視法制建設,這樣的想法和做法都是片面的。

  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的重要思想,要求我們黨的各級組織和領導幹部,不僅要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爲人民掌好權、用好權,而且還要樹立良好的道德形象,成爲先進思想道德的引導者和模範的實踐者。

  任重道遠重在建設

  在堅持依法治國的同時大力推進以德治國,是一項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要認真探索道德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堅持把先進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在創新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機制上下功夫,在增強時代感,加強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上下功夫。

  第一,要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公民道德建設是以德治國的基礎。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就是從全體公民的實際道德水平出發,運用切實有效的方法,引導公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2001年,中共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是落實以德治國的重要舉措,是指導道德建設的綱領性文件。《綱要》要求在全體公民中宣傳、實踐“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20字基本道德規範。我們要以此爲遵循,大力進行宣傳教育,使其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爲人民服務爲核心、集體主義爲原則、誠實守信爲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別要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行爲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第二,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道德依靠個人的自覺和社會輿論來維繫。在利益關係和價值觀念多樣化的條件下,僅僅依靠良心和輿論不足以防止違背道德的行爲發生。在道德體系中,有一些道德是最低限度的義務,它們能否得到普遍遵守,意味着社會基本秩序能否維持。對這些道德義務,應當使之上升爲必須履行的法律責任。從這種意義上說,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我國憲法在總綱中規定,公民必須“尊重社會公德”;《民法通則》也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這就是把尊重社會公德確認爲法律原則。

  第三,積極營造有利於扶正祛邪的良好社會氛圍。充分利用行政、輿論、教育等手段,發揮大衆傳媒、文學藝術等對道德建設的特殊滲透力和影響力,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弘揚社會正氣,塑造美好心靈,倡導科學精神,激勵人們積極向上,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惡醜。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廣泛開展羣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滿腔熱情地宣傳在創建活動中涌現出來的、反映新時期道德要求的新事物、新典型,謳歌人民羣衆的良好道德風貌。開展積極的輿論監督,批評背離社會主義道德的錯誤言行和醜惡現象。

  第四,發揮廣大黨員幹部在道德建設中的表率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黨員領導幹部的一言一行對廣大羣衆的影響很大,在推進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的過程中,起着重要的導向作用。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任何時候都必須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身體力行社會主義道德和共產主義道德,以德修身,以德服衆,以德行政,發揮道德示範的作用,自重、自省、自警、自勵,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影響和帶動廣大羣衆。(中宣部理論局組織撰寫)

來源: 新華網  2003-02-28 14:51 編輯: 劉雁軍

Copyright (C) 2000-2021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