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北方網 > 新聞中心 > 國內 > 國內要聞 正文

施大畏:讓本土文化走向世界

  “如果今天的畫家們不能畫出像《清明上河圖》那樣的傳世佳作,500年後還會不會有人記得我們這些人的名字?”一見面,53歲的國畫家施大畏就對記者這樣說。

  這位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國畫院的執行院長說,如果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不注意提高文化的內涵,像國畫這樣的本土文化將失去生命力,更無法發揚光大走向世界。

  施大畏說,改革開放20多年,文化已經逐步走向產業化,文化市場也日趨興旺。如何引導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如何提升文化含量,成爲擺在文化專業單位和專業人士面前的最大課題。“賣掉幾張畫,或者一年辦幾百場演出,並不能代表我們的文化產業已經步入了健康發展的軌道。現在的文化人已經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到了市場,而忽視了其精神內涵的提升和昇華。”

  上海擁有世界一流的大劇院,上演過《悲慘世界》和《天鵝湖》這樣的經典作品。可是,有多少屬於中華民族自己的文化精品在這個舞臺上接受中國百姓讚賞的目光和掌聲?歷史悠久的國畫曾因擁有齊白石和《清明上河圖》而驕傲,可爲什麼今天的中國出不了一個爲世界所認可的現代畫家?

  在採訪的過程中,施大畏總是在提出這樣的問題。這位建築工人出身並自稱“油漆匠”的知名畫家,用一半的時間致力於藝術創作,而用另一半的時間思考畫院、專業畫家和國畫的未來。

  “國畫的天地裏不應該只有梅蘭竹菊、俊男倩女,而應該有更多反映時代、弘揚英雄主義的東西。我們爲什麼不將手中的畫筆對準盧浦大橋、磁浮列車這樣的跨世紀偉大工程,爲什麼不關注一下民工們的追求和困惑?”施大畏覺得,如果畫家的筆不能真實地記錄改革開放的歷程,對於後人來說,這將是一種失誤,甚至是犯罪。

  施大畏說,在即將舉行的全國“兩會”上,他將以提案的形式,呼籲對反映時代主旋律的“主題畫”的重視和扶持。他建議在文化專業機構引進類似科研院所的“課題制制度”。有關部門對畫家所申報的課題進行篩選,通過給予一定的經濟及其它方面支持。優秀的“主題畫”應由國家收藏,作爲時代發展和歷史進步的見證。

  施大畏還建議,像畫院這樣的專業藝術機構也應該搞簽約制。畫家要帶作品進畫院,試用兩年後才能正式簽約。

  “文化產業健康發展,要真正形成‘養事業不養人’的機制,只有這樣,像國畫這樣濃縮了中華民族魅力的本土文化纔有可能走向世界,”施大畏說。

來源: 新華網  2003-02-28 17:00 編輯: 樑宏峯

Copyright (C) 2000-2021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