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北方網 > 新聞中心 > 國內 > 國內要聞 正文

爲中國騰飛展開雙翼——代表委員談科教興國戰略

  在今年的“兩會”上,有一個數字引起海內外的關注:全國人大代表中有46位兩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裏更有100多位院士。他們縱論國是,所涉廣泛。不僅是他們,在大會發言、小組討論中,在代表委員的議案、提案和建議裏,“科教興國”是出現頻率較高的詞組之一。從他們的話語中,我們感受到科教興國的國家戰略已深入人心,這一熱點已轉爲更深層次的思考和全社會踐行的沸騰現實。

  觀點一:“科教興國是我們黨應對國際挑戰的一項重大舉措,爲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站在燈火輝煌的人民大會堂裏,首次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委員激情澎湃。他說,這一戰略的核心,是全面落實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切實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首位。

  事實:近20年來,雖然我國人口增加了幾個億,但年人均糧食供應量仍從300公斤增加到400公斤。10多年來,我國農業新品種每5年更新一次,每次增產糧食10%以上。正是科技的進步,使國際上一些預言我國將出現糧食短缺的人士,對中國的現實刮目相看。

  觀點二:“科學教育是國家騰飛強勁的發動機。堅持實施科教興國,將爲民族復興的宏偉大業不斷注入生機和活力。”王忠誠是參加這次人代會年齡最大的代表,這位在國際醫學界聲名顯赫的腦外科專家感受頗深。他說,這些年來我國的高速健康發展,離不開科技、教育的推動,離不開黨和國家對這一戰略的堅持。

  事實:近5年來,國家財政用於科技的投入累計達2670億元,比前5年增長一倍。研發經費佔國民生產總值的1.1%,實現了歷史性突破。2002年高等學校在校生1600萬人,是1997年的2.3倍;成人教育10餘年使近13億人次的城鄉勞動者接受了各種形式的培訓。在科教興國戰略的推動下,我國科技涌現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成果:10兆瓦高溫氣冷核反應堆實驗工程建成、超大規模並行處理計算機研製成功、“神舟”系列飛船試驗成功等。

  觀點三:“科研的創新源於體制的創新,教育的進展根植於體制的突破。”來自上海代表團的惠永正說,這些年是我國科技、教育體制改革力度最大的時期。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這一觀點正日益深入人心。

  事實:針對長期以來我國科技和經濟關係存在“兩張皮”的問題,國務院2000年初決定對10個國家局所屬242個應用型科研機構進行管理體制改革,通過轉成企業、進入企業和轉爲中介機構等方式,讓科技院所大步跨入經濟建設主戰場。近年來,我國高校體制改革取得顯著突破,全國500多所高校進行了管理體制調整,300多所高校開展校際間合作,700多所高校合併組建爲300多所多學科或綜合性高校,從而改變了高等教育發展中長期存在的條塊分割、重複建設的狀況,合理配置了教育資源,提高了辦學效益。全國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人口地區覆蓋率,由1997年的65%提高到2002年的91%。高等學校從1999年起連續擴大招生規模,高考錄取率從36%提高到59%。

  觀點四:“科教興國深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建設小康社會離不開科技教育的支撐”。廣東代表團的徐少華代表說,科技改變着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就在我們身邊,比如大會的報到方式、代表委員車隊的調度等等,都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解決深層次的社會問題,都需要科技教育的促進,都需要科教興國戰略更有力地實施。

  事實:目前,教育所處的社會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知識經濟社會的特點逐步顯現,經濟和科技全球化影響加大;市場機制導致競爭加劇,要求科技、教育要有新思路。要注重加快發展遠程教育,建立學習型社會,人力資源建設是可持續發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學習型社會必須建立在新的生產力的基礎上。

  科技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在與代表委員的交談中,我們不斷感受到一種緊迫感、一種對這一興國戰略的期許。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科技、教育,是實現經濟振興和國家現代化的根本大計”。代表委員們的心聲與黨和國家的意志交匯,時代的潮流與我們不可阻攔的前進步伐同聲。“兩會”上傳達的信息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繼續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必將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來源: 新華網  2003-03-10 11:46 編輯: 樑宏峯

Copyright (C) 2000-2021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