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報重磅報道了一起分屍案。目前,該案已被天河警方破解,發屍遠送的男女二人均已落網。神祕男子“送得遠”爲天河某物流公司員工,女子爲賣淫女。據稱,此案很可能是情殺,送往物流公司託運是爲拋屍滅跡。
目前此案尚在進一步審理中,不過已經披露出來的情況,就足夠讓人震驚。殺人、分屍,已經非常血腥恐怖,在這樣的行爲之後,且能從容不迫地將屍體肢解送往物流公司,還能落下“送得遠”這樣頗見“幽默感”的簽名,作案人心理的堅硬冷酷,讓人毛骨悚然、不敢揣摩。
這樣一件令人避之不及的惡性案件,爲何要以大篇幅作重點追蹤報道?這樣一件絕對偶發的事件,幾乎不具備標本意義,也難以在公共話語中作聯想式解讀,爲何要佔領報紙封面,進入公衆視野?不可否認,媒體在某種程度上有嗜血的傾向,因爲他們將公衆揣度爲一定程度的嗜血。這是一個複雜的媒體倫理問題,在迎合與引導之間很難找到絕對的正義;這裏還有一個非常難以面對的人性現實——人們對血腥案件幾乎天然地會表現出某種亢奮,對與之相關的話題津津樂道。在這裏,我們不想討論新聞的趣味是高尚還是低俗,我們只想說,這件分屍案,它具有奇聞聳聽之外的價值,值得以理性對待。
事實上,媒體只是和公衆一樣非常震驚,並且在震驚之餘,有一種被刺痛的感覺,有一種幾乎想要重新認識世界、重新認識人性的衝動。這樁案件的周折情節,作案人的心腸手段,都大大超出了我們普通人的普通生活經驗。它在真實世界裏發生,畢竟不同於影視劇中的煽情渲染,它讓人不得不擴充自己對“真實世界”的認識:原來故事裏的情節不一定是虛構,原來真的有人心狠手辣,原來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憎恨可以達到恐怖的程度!
如果我們把興趣點停留在“賣淫女”、“情殺”、“分屍”這些詞語上,那麼這就是一則十足的低俗故事。我們接下來真正關心的,是這兩位作案人的心理故事。他們兩人目前看來面目模糊,單從此案來看可以說是窮兇極惡。但是,他們何以對死者懷有如此深仇大恨?他們何以如此高估自己的作案技巧?他們何以克服普通人都有的恐懼、緊張和退縮?他們何以爆發成爲冷酷的分屍者?或者他們曾經有過不幸的經歷,將他們變爲冷酷殘忍的人——我們不能簡單地將這兩個人定義爲殘忍的人,我們需要更多的信息,以理解這一事件在他們個人世界中生髮的邏輯。我們需要理解這邏輯,並且將它嵌入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體系,以此來恢復我們對秩序的信任、對人性的信心。
邱興華案發之初,本報曾經刊發社論,認爲邱興華不能被媒體和大衆簡單地惡魔化。類似地,在分屍託運案件震驚全城的時候,我們認爲,不能將這案件簡單地處理爲血腥暴力的社會事件,不能墮落地將這則新聞處理成軟暴力準色情的低俗故事。我們相信,在這個由人組成的世界裏,每一樁事件,人的所有作爲,都有可能被充分地理解。或者說,每一樁事件,不論看起來多麼不合常理,人們都應該以開放的心態認真地面對。因爲發生的都是真實世界的一部分,如果你的常識不能理解它,很有可能是你的常識太狹隘,剛好需要震驚和刺激來將它拓寬調整,以便更接近真相的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