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北方網消息(記者於浩 通訊員平揚):『當災難來臨,中華民族選擇堅強直面,選擇勇敢擔當,選擇守望相助,選擇先人後己,選擇眾志成城,選擇熔鑄大愛,選擇吞下痛楚笑對未來,選擇始終堅挺民族的脊梁。』5月31日,92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申泮文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南開人有這份心
南開大學所有師生,從祖國遭難同胞受苦的那刻起,心焦如焚。申泮文的心,同樣被揪得很緊很緊。
得知災情後,申泮文先生捐款1萬元。他說自己捐的太少,還說災害發生太突然,災情太嚴重,我們每個人都該有多少力氣就盡多少。
這兩天,申先生因為咽喉發炎住院治療,在此之前,他曾親自把1萬元錢送到學院,委托相關人員代為捐贈。『我本來要捐3萬的,可當時身邊只有1萬,我和孫子就到學校西南村的交通銀行去取錢,結果那天人太多了,我前面就排了30幾號。等了好久也沒取到,我就只能先把手裡有的先捐了。我有多少力就要盡多少。』
申先生聽到南開大學師生幾天內自發捐款就突破110萬的消息,欣然地說:『我們南開人有這份心,也有這份力!』
5月12日,桃李滿天下的老人,心揪著,自己身在四川的學生們是否平安?『知道地震後我馬上給我一個在航天工業部做高級工程師的學生打電話,他當時就在成都,知道他人安全後我纔放心,』申先生說。
談起那時那刻,申先生記得地震發生後就有人問他是否感覺到了地震。『我說「沒有啊!」,之後聽廣播,我知道地震很嚴重!』
他坐在醫院窗旁的椅子上,下午的陽光落在那滿頭的白發上,『四川是我國人口密集的地方,那裡一個村莊接著一個村莊……』
老人的目光穿透厚厚的鏡片,遙遠得好像已經映出了震顫的河川,真切得分明感受著傷者的疼痛。『現在死亡的人數超過6萬了;還有2萬多人是失蹤了的……』他的手兩抬兩落,比劃出『6』和『2』,那一刻看來,兩個數字觸目驚心。
抗災中奮起
1976年的唐山地震是80後、90後一代不曾經歷的歷史,但在申先生的記憶中卻是深刻的。回憶1976年,他說,那時我們的國家不比今天。經濟不如現在發達,信息技術也不如現在先進,就連觀念也不像今天這般開化。
『32年後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我們的政府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人民解放軍發揮了巨大的威力。』老人鏡片裡折射出的目光炯炯有神,『戰爭時刻,我們的軍隊抗衡外部力量,捍衛國土;遇到災難,他們抗災搶險,挽救生命!我們的部隊和人民都在抗災的過程中得到鍛煉,顯示力量!』
整潔的床邊放著《環球時報》、《參考消息》,這些天和往常一樣,申先生堅持著看報的習慣,家裡還有《人民日報》、《科技日報》、《科學時報》、《經濟日報》。他通過報紙了解著災情,都江堰受損,大熊貓受驚,挺進汶川,緊急救援……他一一道來,詳情皆知。
『報紙讓我坐在這裡能知天下事。』災情之外,他還關注著奧運聖火的傳遞……陽光變得柔和了,卻愈發溫暖,老人在陽光裡朗聲笑著,他等待著不久後的奧運會能帶給他更多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