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6·28瓮安事件』和『7·1上海襲警案』的發生令人震驚,案件本身並不復雜,但它帶給社會的思考卻是深刻的。如何彌合社會傷口,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有關專家學者接受本報專訪——
政府制定政策時要考慮社會公平,減少社會矛盾
行政執法過程要有親和力
亟須建立一支專業社會工作者隊伍
社會公平是首位
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經濟發展迅速,利益糾紛、社會不公、處理不當等問題時有發生。南開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主任、教授關信平說,城市居民和外來人口正在共享城市空間內的有限資源,當政策調整對一方有利的時候,另一方就會感到利益受損。要想實現和諧就必須妥善調節有利益差異群體間的關系。如果利益受到損害的人不滿情緒越積越多,直到不願意忍受了,就會導致社會矛盾。有了矛盾,沒找到產生矛盾的根源,只圖一時平息,簡單處理,那會帶來更大的問題。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實事求是研究社會問題的根源,是避免因積怨導致暴力事件發生的最有效方法。另外,政府或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要時刻擺正自己的位置,作為人民的公僕、公務員,要處處以『民』為本,為人民服務,認真、正確地貫徹依法治國的方針。在處理矛盾解決問題時,不能就事論事,簡單了事。出了問題纔去解決,誰鬧就給誰好處。『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樣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會促使更多的人鬧事。
關信平教授指出,當代中國社會政策轉型可以促進民眾的政治參與熱情,促進建設一個負責任和廉潔高效的政府,培養『責任政府』的理念和行動,能夠激發人們更加關注公平的問題。目前我國收入差距、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的現實,增加了某些底層民眾的不平衡感和自卑感,很多方面存在的不公平現象也是造成種種社會矛盾的根源。如財富、信息、資源的分配不公所造成的後果之一,就是社會系統中的人力資源價格體系嚴重混亂,在讓少數所謂成功人士獲得了巨大利益的同時,是對更多的沒有獲得應得報酬的社會成員的傷害,它不僅會引起這些人為社會做貢獻的積極性減小,更有可能形成兩部分人群的對立。再有,教育不公也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有的大城市投巨資建起的中小學,一間教室的投入幾乎相當於偏遠地區一所小學的全部家當。農村家長為讓孩子享受到好的教育環境,想方設法讓孩子進城,到好學校就讀,不得不異地『擇校』,付出高額成本。還有,醫患之間的問題幾乎成為一種常態,它其實不僅僅是醫院和病人之間的問題,而是一種社會問題。關信平教授坦言:『在維護和諧社會關系,穩定社會結構和長期可持續的公共政策體系中,社會公平應該放在首位。』
亟須專業社會工作者隊伍
貴州省委書記石宗源說:『處置矛盾糾紛和群體事件,決不能動不動就把公安政法機關推到第一線,更不能用人民民主專政的手段來對待人民群眾。』
人民警察在和平時期擔負著國家安危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任,為維護社會穩定、經濟建設順利進行、人民安居樂業保駕護航。《人民警察法》規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人民警察的宗旨,人民警察是人民民主專政工具,是國家的行政執法機關。當遇到一些社會矛盾時,需要做深入的思想工作和心理工作,應該有一批專業人士去做,警察不一定適合做這個工作。
長期研究社會工作的關信平教授介紹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社會工作人纔的有力支橕。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纔隊伍。當前,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巨大活力,但也由此帶來一些新的問題,各種社會矛盾集中凸顯,社會問題大量湧現,迫切需要大量社會工作人員協助黨和政府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社會工作人纔是以助人為宗旨,運用專業知識和方法,進行困難救助、矛盾調處、權益維護、心理輔導、行為矯治等社會服務工作的專門人纔,在協調社會關系、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公正等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是現代社會管理與服務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國有200多個學校設立社會工作專業,把這些畢業生充分利用起來,把他們的理論轉化為服務,是當前迫切需要的事情。』
輿論公開負面事件有正反饋
從這幾件事情看,事件信息公布之快、之透明,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比如,7月1日上海發生的惡性襲警事件,當天上午9點多鍾發生的事,幾小時後就在官方的網絡媒體看到了,接著傳統媒體電視隨後發布,並且公布了事情的真相。7月2日湖南張家界又發生一起以泄憤為目的的爆炸案,當天晚上新華社就發布消息,有12人在這起爆炸案中受傷,沒有人死亡。
政府迅速把信息發布出來,目的就是不讓造謠惑眾者有可乘之機。一方面表明政府在對待突發事件上,不遮攔,講求的是公開透明,讓公眾及時了解事情的真實情況;另一方面表明政府的誠意,願意接受公眾的監督。
瓮安事件之前的謠言非常多,但從6月29日到7月1日,全面的報道刊播出來,當地的媒體也大量報道,再次證明兩點:第一,謠言止於信息公開。我們如果想讓不明真相的百姓不參與到事件中去,只有更早地讓他們明白真相。第二,負面事件公開透明報道會產生正反饋,即負面事件,媒體越及時公開、透明的報道,得到的反饋越是正面的。
透過汶川大地震和很多事件都反復證明了這一點。用事實說話,用真誠說話。抗震救災,檢驗了我們的經濟實力、組織能力,也檢驗了我們的說話能力、把握輿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