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鳥巢』附近的一家餐館,李強和他的美國朋友羅伯特發生了小小的『爭論』。李強拿著一本中英文菜單說:瞧瞧,我們的菜單都與國際接軌了。羅伯特卻不以為然:Chinglish沒了,中國味沒了,樂趣也沒了。
所謂Chinglish即中式英文,如把『乾果』譯作『與水果發生性關系』、『童子雞』譯為『沒有性生活的雞』,『宮保雞丁』譯成『政府虐待雞』等等。奧運前,中國政府清除了菜單和滿大街指示牌上的Chinglish。
像羅伯特這樣對Chinglish的消失而扼腕的外國人不在少數。德國人紀韻融甚至致力於把自己的博客打造成中式英語的博物館。一些西方媒體也認為,Chinglish無關嘲笑,『它是中國發展速度及趕超世界願望的絕好象征。』
有趣的是,當外國人津津樂道於Chinglish時,中國人卻在外國運動員身上發現了一些費解的漢字紋身:美國壘球運動員金馬賀肩部的『康文止功流』;德國足球明星弗林斯右臂上的『龍蛇羊勇吉』;意大利足球明星維埃裡右臂上紋的『力恆雷人氏心和』等等。
另一個例子是,當北京針對不同文化推出要求市民恪守的『八不問』時,美國《財富》雜志也列出西方人到北京看奧運時的『八項注意』,該雜志強調:到了中國,就要去適應中國文化。
上述例子折射的一個趨勢是:中國人試圖以標准的世界語言講述中國故事,西方人卻試圖以中國的語言讀懂中國故事。回想起圍繞奧運火炬傳遞的種種文明與文化的衝突,上述例子昭示著一種可喜的現象——中國和西方正在從對彼此文化、制度的雙重不適應,到以更大的善意去適應對方轉變。
隨著越來越多西方人來到北京,親眼所見代替了媒體的二手傳播。他們發現,中國,不再是以訛傳訛的辮子、小腳、紅寶書、自行車、毛主席語錄等形象符號的集合,而是一個富有活力的友善的新興國度。
十幾天奧運會的全面展示,整個世界都讀懂了被稱為最難懂的『中國語言』——中國正在追求一種不具威脅的崛起方式,中國正在表達一種負責任的新興的國家身份,中國正在用自己的努力走向世界、擁抱世界。
英國《衛報》疾呼:必須用開放的心態看待脫胎換骨的北京。更多的西方媒體也摘下有色眼鏡,對北京奧運會大唱贊歌。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二十一日公布的研究報告顯示,自開幕以來,世界主流報紙半數以上的北京奧運新聞為正面報道。
一些抱有疑慮的外國元首最終邁出了前往北京的腳步,於是出現了八十多個國家元首在開幕式上的『大和唱』。西方社會最終認同薩科齊所言:文明之間需要相互尊重和對話,需要開放和寬容,一種文明保持自己的特性並不需要對其它文明表現出『攻擊性』。
中國政府也意識到,中國不可能自外於國際的價值體系和秩序。於是,人們看到這樣的變化:天安門廣場可以直播了、『敏感』網站可以上了、北京城內有示威公園了、神秘的導彈在路邊可以拍照了……
更可喜的是,中國人正在告別『大國小民』的心態,正在以開放的心態超越百年民族的悲情。當屢屢『杯葛』中國的薩科齊宣布來京時,國人發出的是歡迎的呼聲。當郎平率美國排球隊打敗中國隊時,國人仍然對她說『我愛你』,而在十幾年前,小山智麗還被罵為『漢奸』。
辦一次奧運,與全球握手、對話,中國人正在經歷一次震撼的文化和文明洗禮。辦一次奧運,與中國握手、對話,世界正在重讀一個真實的中國。
二十四日,歷經風波的聖火終將熄滅。毫無疑問,『鳥巢』將孵出一枚枚『金蛋』(金牌),但比『金蛋』更珍貴的恰恰是『和包蛋』(荷包蛋)——東西方文化的和解與包容。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