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第22條規定:領導班子成員在民主生活會上,應當針對自身在廉潔自律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黨員、羣衆、領導班子其他成員和下級黨組織提出的意見,負責任地作出檢查或說明,積極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
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我們黨三大優良作風之一,是抵制腐朽思想侵蝕,維護紀律的有效武器,有利於糾正錯誤,總結經驗,純潔黨的肌體,旺盛黨的生命。真誠地開展批評,於人於己於組織都是一件有益的事,但批評又是個敏感的話題,自我批評難,開展批評更難。批重了怕傷感情,批輕了又擔心起不到預想的效果;批評上級怕被“穿小鞋”,批評下級怕丟“選票”。於是有的隔山打炮、隔靴搔癢,批評自己輕描淡寫、避重就輕,批評他人拐彎抹角、浮光掠影,批評領導巧言粉飾、阿諛奉承;有的把批評變成了變相表揚,學習不好、脾氣急躁成了光榮缺點,甚至讓領導注意休息也成了批評;還有的同志因爲擔心被人批評,自己也從不去批評別人,當“老好人”、“好好先生”,對明擺着的問題視而不見、置若罔聞……凡此種種,既影響了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品性修養,也嚴重妨礙到一個單位的風氣建設和黨內民主生活的質量。
勇於開展批評取決於對同志、對單位、對黨的事業高度負責的態度,能否認真進行批評是檢驗黨內民主生活正常與否的重要尺度。一個黨員如果對錯誤的思想和行爲都不敢批評,對歪風邪氣都不敢抵制,就喪失了最基本的黨性覺悟。批評批評,既要注重“批”,更要注重“評”。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剖析根源,尋求良方,把“批”與“評”結合起來,才能使被批評者心悅誠服,認爲你是在真心替他着想,不至於產生逆反心理。
值得一提的是,要使批評真正起到教育人、幫助人、警示人的作用,達到使人進步的目的,還必須注重和講究批評的藝術:時機要選準、內容要實在、程度要適當、場合要有別、頻率要有所控制;既要敢敲“當面鑼、對面鼓”,有時也離不開潤物無聲的和風細雨。其實,良藥也可以不苦口、忠言也可以做到不逆耳,只需恰當把準批評的“度”——做到以理服人有“尺度”;誠心勸導有“溫度”;剛柔並濟有“硬度”;循循善誘有“風度”。如此這般,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意想不到的效果。
批評是同志之間相互“拉拉袖子”提個醒,是治病救人的“手術刀”;是人生道路的“修偏儀”;是維護紀律的“助推器”。可以這麼講,能聽到真心話,聽到真批評,絕對是一種福氣,可以使自己少走或不走彎路,少犯或不犯大的錯誤。有些同志卻意識不到這一點,固執己見,認爲挨批沒面子、掉價,於是想方設法逃避批評,對存在的問題百般掩蓋;受到批評後,或推卸責任,或牢騷滿腹,或我行我素。古人云:“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事實上誰都不可能做到一點錯誤也不犯。對待批評,正確的態度首先是“聞過則喜”;其次要勇於承認錯誤;再次要嚴於解剖自己;最後是不能背上沉重的包袱,而應該吸取教訓,以實際行動改正錯誤,消除他人的偏見。(李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