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9月4日上午,全國網絡媒體記者一行來到烏海市濱河新區,參觀採訪。
據瞭解,烏海市是內蒙古自治區的直轄市,位於自治區西部,地處黃河上游,東鄰鄂爾多斯市,西接阿拉善盟,北靠巴彥淖爾市,南於寧夏回族自治區毗鄰,處於華北與西北地區的結合部,是東北、華北通往西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全市總面積1754平方公里,轄海勃灣、烏達、海南三個行政區。總人口45萬,有蒙、漢、回等25個民族。
烏海是一座新興的資源型工業城市,素有“塞外煤城”、“烏金之海”的美譽。境內蘊藏着豐富的礦產資源,黃河流經市區105公里,109、110國道在此交匯,丹拉高速公路、包蘭鐵路穿市而過,東(勝)-烏(海)鐵路已開工建設,民用機場建成通航,電話程控交換、數字傳輸、移動電話、互聯網與世界聯通。烏海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先人活動的足跡,爲烏海留下了三處世界級的自然文化遺產:桌子山岩畫羣,是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北方遊牧民族的藝術珍品,在國內外巖畫界佔有較高地位;地中海變遷殘留的珍稀孤種植物-四合木,在藝術界享有“活化石”和“植物界大熊貓”的美譽;石炭紀硅化木,是目前亞洲最長的樹木化石。還有古漢城遺址、古漢墓、明代烽火臺等景點,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十五”以來,烏海市以提高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爲着力點,以結構調整爲主線,大力實施資源轉換戰略,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工業爲主體,兼有機械、輕工和城郊型農業相配套的經濟格局。經濟總體實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4年,人均GDP達到20000多元,人均財政收入達到2000多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208元,同比增長21.7%,首次超過自治區平均水平;農區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886元,同比增長26.2%,增速列自治區第二。
與此同時,城市面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爲適應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烏海市把改善城市環境,構建區域服務中心放在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城市規劃設計水平,先後與國內多家著名規劃設計單位合作,完成了《烏海市城市總體規劃》、《烏海市近期建設規劃》、三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工業園區規劃》、《高效農業產業園區規劃》等重點規劃修編任務。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一批供熱、供氣、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重點項目相繼建成,道路建設、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與人民羣衆生活息息相關的建設項目已經投入使用,城市的服務功能日趨完善。全力整治環境污染,注重生態環境建設,和諧宜居的城市生存空間正在形成,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5.6平方米。全面推進舊城區拆遷改造,幾年來,人均住房面積不斷增加,目前已達到26.3平方米。
爲進一步優化城市佈局,拓展城市空間,烏海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學發展觀,創建和諧社會爲目標,堅持以新城區開發帶動舊城區改造,以舊城區改造促進新城區開發,按照“人口向城區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農區人口向高效農業示範區集中”的思路,從2003年開始,全面啓動了濱河新區的規劃、開發和建設。
濱河新區的開發按一期、二期、三期規劃統籌考慮,相互銜接。
一期規劃範圍:東起包蘭鐵路線,西至黃河中心線,北以市府大街立交橋爲起點,南至大學城南河槽,建設用地面積爲6.73平方公里。
主要功能結構可概括爲“兩片繞一核,三脈連兩軸”。
兩片指圍繞綠核的東北片和西南片。東北片以居住功能爲主,西南片以公共設施爲主,呈現出相互咬合的佈局態勢;
一核指濱河新區中間的綠核,以開放式公共綠地爲主,既爲本區的綠色核心,同時也爲全市居民所共享,並改善濱河新區的小氣候環境。同時綠核與濱河綠地、老城區綠地通過綠脈相互聯繫。
三脈指由黃河濱河綠地向城市縱深地帶延伸的綠脈,沿千里山街、甘德爾街、大學路的綠色開敞空間指狀滲透,與綠核、其他綠軸共同構成網絡狀的綠色基底。
兩軸指濱河休閒旅遊軸和商務辦公軸。濱河休閒旅遊軸以休閒河的特色風情爲主線,串聯各項活動;商務辦公軸垂直於大學路,由市政府大樓、商務辦公樓羣組成,在商務辦公樓羣中形成步行休閒街。
行政中心建築羣沿中軸線佈置,凹凸對比,錯落有致。主體建築位於廣場中軸線上,採取對稱式佈局,建築形象宏偉壯觀,簡潔現代。
北面的商務辦公建築羣在材料與風格上與主體建築形成呼應,沿軸線形成局部對稱的格局。
居住建築以多層和小高層爲主,多層住宅以4-6層,高層建築一般控制在12層以下。
規劃完善道路系統結構,構成層次分明的主次支路網絡系統。
爲了充分利用黃河資源,體現黃河獨特景觀,在濱河區開發建設中,我們規劃了黃河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後,大壩的下游將會形成雄壯的瀑布景觀,大壩的上游會形成10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壩址上游水位升高。黃河水也自然地流入大學南側的這條河槽內。該河槽修建了一個攔洪大壩,山洪水也彙集於此,形成人工湖。
二期跨過南河槽向南發展,考慮爲大學發展備用地、研發用地、居住用地和適量商業文化用地,規劃總面積17平方公里。三期爲海北大街向北發展,現狀有大面積的溼地,規劃予以保留,三期定位爲高效農業、旅遊觀光、度假、居住和商業。規劃總面積35.2平方公里。
爲了早日實現濱河新區規劃建設的目標,從2005年1月開始我市着手對濱河新區新建市圖書館檔案館、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黨校電大教學樓、青少年科技館、市行政中心五項重點工程通過公開招標,面向全國知名規劃院所徵集到了優秀的建築設計方案,這對提升整個城市品位和中心城區整體承載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濱河新區的開發建設,功在當代,利澤千秋。有利於拉動城市建設、提升城市品位,對於構建以鄂爾多斯蒙西地區、阿拉善烏斯太地區和烏海市組成小三角經濟區域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