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北京時間六日上午十一時二十分許,中國『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簡稱『環境減災』)A、B衛星以一箭雙星方式,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發射昇空。
9月6日11時25分,『環境與災害監測小衛星』A、B兩顆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昇空。
9月6日11時25分,『環境與災害監測小衛星』A、B兩顆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昇空。
9月6日,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負責人在相互祝賀衛星發射成功。
『環境與災害監測小衛星』A、B兩顆衛星6日11時25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昇空。衛星投入使用後,將實現災害與環境的快速監測和預報,對中國的防災減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火箭發射約51分鍾後,兩顆衛星與火箭相繼分離,進入預定太陽同步軌道,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隨後宣布發射圓滿成功。
中國自然災害發生頻繁、損失嚴重,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形勢嚴峻。而將衛星技術運用在環境監測上,具有大范圍、全天候、快速監測等其他手段無法比擬的優越性。
『環境減災』A、B衛星是兩顆光學小衛星,經過一段時間的軌道控制後,將在繞地周期約98分鍾的同一軌道面上飛行,運行間隔49分鍾。兩星配合工作,每2天實現一次全球覆蓋。
兩顆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東方紅衛星公司負責研制生產。A星載有2臺寬覆蓋多光譜相機、1臺超光譜成像儀等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設備;B星載有2臺寬覆蓋多光譜相機、1臺紅外相機等設備,設計壽命均大於3年。
有關專家介紹,『環境減災』A、B星是『環境和災害監測小衛星星座』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星座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立項進行研制,由這次發射的兩星和1顆合成孔徑雷達小衛星(C星)組成。環境衛星能及時反映生態環境和災害發生、發展過程,對生態環境和災害發展變化趨勢進行預測,對災情進行快速評估,為緊急求援、災後救助和重建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衛星地面系統由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和中國科學院地面站共同負責研制建設,中國科學院地面站負責衛星下行數據的接收、存檔管理和數據分發任務;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負責衛星標准數據產品的處理工作,並將處理結果提供用戶使用。衛星應用系統由國家減災委辦公室和環境保護部環境衛星中心籌備辦公室負責研制建設,並分別負責減災應用系統和環境應用系統的數據評價工作。
用於發射的『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為主研制。這次航天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08次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