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天津 | 民生 | 廣電 | 津抖雲 | 微視 | 讀圖 | 文娛 | 體育 | 圖事 | 理論 | 志願 | 專題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舉報
教育 | 健康 | 財經 | 地產 | 天津通 | 旅游 | 時尚 | 購物 | 汽車 | IT | 親子 | 會計 | 訪談 | 場景秀 | 發布系統

"津雲"客戶端
  您當前的位置 : 北方網  >  新聞中心  >  新聞會客廳  >  系列訪談
關鍵詞:

  北方網改革開放30年系列報道:

  《變遷30年》:天津農民變身『城裡人』  老工業城市煥發新活力

  《倚窗觀風》:『藍色火焰』的變奏曲  不斷昇級的『天津名片』

  昔日『勸架大媽』 今朝『小巷總理』  不褪色的『綠皮快車』

  兩張旅游圖折射大變化  一步一景見證城市變遷

  『飛天』夢想變現實  城市『臉面』整容記

  《渤海觀潮》:天津開發區的前世今生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北方網紀念改革開放30年特別節目《渤海觀潮》。30年間,天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工作節奏更快了,生活質量更高了,社會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機遇越來越多,挑戰也越來越大。

張雪筠(右)參與北方網《渤海觀潮》視頻訪談節目

  30年間,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的變化,最終還是要歸結為思想意識的不斷開放。當人們睜大眼睛,開始抬起頭來眺望外面的世界時,一種強烈的對比衝擊著人們的心靈,渴望突破、渴望發展、渴望創新的意識逐漸萌芽。

  今天做客演播室的嘉賓是:天津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張雪筠。張老師,對於改革開放,您認為應該如何理解?改革開放30年,給天津這座城市帶來了哪些變化,留下了怎樣的財富?

  『改革開放,人們的思想更自由了』

  張雪筠:咱們先說改革,改革應該是這個社會一個主要的動力,任何時候都需要改革,改革就是不斷地變革,變革社會中不太適應整體發展的制度、思想、觀念。改革開放剛開始的時候,人們可能會覺得變化比較大,特別是在思想意識等方面。人們已經適應了變化的節奏。

  開放的一種含義就是對外開放,我們國家以前比較封閉,開放就意味著我們敞開大門,逐漸和外界進行交流;還有一種就是人的自我解放,束縛越來越小,人的自由度會越來越高,這也是一種開放。

  我舉一個例子,以前城鄉之間是封閉的,現在這種封閉在逐漸地被打破。天津現在正在推行城鄉一體化建設,開放的意識和行動正在從城市轉向農村,城市居民享有的某些待遇,在農村居民中也慢慢普及。另外,農村居民可以很方便地到城市裡面來,這其實也是一種開放。社會在有秩序的前提下,人越來越自由了,社會活力增強了,還有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寬容度高了。

張雪筠說:『改革開放讓人們的思想更開放了。』

  主持人:您所謂的『人越來越自由』,是不是思想越來越自由和開放了。同樣一件事情30年前和現在看可能就不一樣。

  張雪筠:這種變化最顯著的表現在我們衣食住行方面,不只是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們享有的物質資料種類也越來越多。30年前,女孩子的頭發都要紮起來的,現在,走在馬路上,女孩子們梳著各式各樣的發式,很漂亮。包括穿衣服也是,以前人們的穿著從顏色到款式都非常簡單,無論男女都是黑白灰三色,女孩子們的青春氣息也都被掩蓋起來了,男性和女性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如今,到了秋冬交替的季節,人們的穿著卻呈現出多元風格,你到馬路上看,有很多女孩子穿著各種各樣的衣服,給人視覺上帶來美感。這在改革開放之初是不可想像的。人們現在的思想意識中,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可以自由地去選擇;另一方面大家也會包容自己不喜歡的東西,表現出一種尊重,這是一種思想意識的開放。

  『物質生活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有質量了』

  主持人:改革開放給天津這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老城帶來了什麼?

  張雪筠:我自己的親身感受就是外在的物質方面,這個城市變化非常大,記得小時候,從河東到河西去,我要坐擺渡船過海河。後來修建了大光明橋,就使得河東與河西間的距離拉近了很多。今年大光明橋又重新整修一新,融合了歐式建築風格,這也是人們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體現,是一個逐步進步和開放的過程。整個社會的變化『豐富』了,這種豐富不只是物質上的豐富,也是形式上的豐富。

  主持人:剛纔說到衣食住行最明顯的就是可選擇的東西多了,過去,計劃經濟時代,各種生產、生活資料緊缺,人們的衣食住行都受到約束,過著憑證、憑票生活的日子,工資都是一個水平,大家的日子都過得差不多;現在,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憑票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人們的生活從溫飽逐漸向小康過渡,生活便捷了,也更隨性了。這種變化對於社會的發展有什麼樣的影響?人們的思想意識又會發生什麼樣的轉變?

  張雪筠:當時計劃經濟背景下,關鍵是物資的匱乏,當時那種純粹的計劃經濟是以假想的需求代替實際的需求。這種計劃經濟實際上也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因為需求和生產是脫節的,導致我們用什麼都需要憑票供應。

  『改革開放不是為所欲為,得有章法』

  主持人: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您認為這對我們社會發展有什麼樣的幫助?

  張雪筠:首先我們自己有很直觀的感受,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了,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計劃經濟環境下,責任意識淡薄,人們只需要執行,不需要做決策,出現什麼後果是由決策者承擔。市場經濟就不是這樣,自己決策,自己執行,後果自己承擔。這個差別就出現了,人的獨立意識,自主意識,責任感慢慢就增強了。沒有這些獨立意識,就沒有辦法在市場經濟浪潮中去博弈、生存。尤其是一些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人們推崇的價值觀慢慢改變了。現在談到『80後』,大家會說很多,認為他們的思想意識和為人處事都很特立獨行。我覺得這些年輕人的性格特征與他們在市場經濟大背景下成長有關系,那種自我和獨立不光是家長給的環境,也和整個外在環境有關系,就是人的自主意識增強了。

  另外,人們的法制意識也逐漸增強,市場經濟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配合。但是各種制度都會有弊端,市場經濟在監控不利時也會出現一些問題,這些也是不能諱言的。我們在未來的發展當中怎麼來最大限度地讓市場經濟的優勢發揮出來,這也是需要思考的。

  前一段時間出了三鹿奶粉事件,說明監管有空白點,在這種情況下,人貪婪的一面就戰勝了理智的一面,就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市場經濟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精神文明建設,和市場經濟相匹配的精神非常重要,需要培養人的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因為法律一定會滯後於社會的發展,出了事情我們纔會想怎麼辦。因為市場經濟賦予我們很大自由度,在這種情況下,法律可能有盲區,或者是監管的盲區,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道德自律、沒有人去管理,大家想做什麼做什麼,對社會的危害還是很大的。所以我覺得未來我們改革也好、開放也好,監管方面還是應該加強的。

[1]  [2]  下一頁  尾頁

Copyright (C) 2000-2021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