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請關閉酷6加速器、ppstream加速器等程序,否則影響視頻播放
歷經11年的研究論證、近5年建設、耗資126.16億元人民幣的全球最大規模隧橋結合工程──上海長江隧橋,10月31日正式通車。該工程將上海市區與『中國第三大島』崇明島結為一體,結束了崇明島1,300多年以來沒有陸路通往上海市區的歷史。
上海長江隧橋工程由上海長江隧道工程和上海長江大橋工程組成。全工程采用『南隧北橋』的建設方案,總長度達25.5公裡,由8.9公裡的全球最大直徑隧道、10.3公裡的世界最大公路軌道合建斜拉橋以及6.3公裡的公路連接線組成,從上海浦東經隧道抵達長江口的長興島,再由大橋通至崇明島。其中,直徑達15.43米的長江隧道,是當前世界最大直徑隧道;主通航孔跨徑達730米的長江大橋,是繼蘇通大橋、香港昂船洲大橋、日本多多羅大橋以及法國諾曼底大橋後的『世界第五斜拉橋』。橋面還預留了軌道空間,將來有條件開通城市軌道交通。
可抗7度以上地震12級臺風
上午10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宣布長江隧橋正式通車,8位參與了施工建設的工作者為大橋通車剪彩。而隧橋面向市民的正式通車是在下午18點左右,記者看到,不少急於飲頭啖湯的市民中午12點左右就在附近徘徊,每輛車基本都擠滿了嘗鮮的乘客。下午5點30分左右,由於聚集車輛過多,相關部門不得不提前開放。首批開上大橋行駛的車輛只顧享受兩岸風景,甚至不惜違反交規在路邊停車拍照,原本20多分鍾的行程,足足開了40分鍾。
這項全球最大規模隧橋結合工程設計相當精准和人性化,不但可抗7級以上地震以及12級臺風,為應對隧道內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隧道還設計了8個逃生連接通道,54個逃生樓梯;隧道內首次安裝34個雲臺攝像機(可進行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轉動),360度拍錄和監控隧道內情況。考慮到夏季高溫,隧橋設計采用『細水霧降溫』方法,自動調控隧道內溫度。
推動長三角經濟群再提速
如今,從上海浦東到達崇明島,僅需20分鍾左右的車程。陸域面積1,267平方公裡的崇明島是世界最大河口衝積島,也是中國僅次於臺灣島和海南島的第三大島,連接長三角南北兩翼,被稱為『上海最後一塊真正的生態淨土』。崇明島『上岸』後,成為上海最具發展潛質的生態產業和中國重要的海洋裝備業聚集區。
同時,這一世界級交通工程也將推動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經濟集群發展再次『提速』。長三角發展重心歷來集中在南京、上海、杭州、寧波沿線一帶,由於長江阻隔,上海與江蘇的公路交通僅限於蘇南地區,造成了南北經濟發展差距拉大。上海社科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鴻勝認為,上海長江隧橋的通車加深了蘇中、上海、浙南、浙北等區域聯系,待未來連通江蘇啟東的崇啟通道開通後,上海將向北加快連通南通、鹽城、連雲港,甚至更遠的山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