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0年新課改高考作文是根據三則材料寫一篇作文。其中第一則是這樣的:『有一種熱帶觀賞魚,在小魚缸裡不管養多長時間只能長到三寸來長,然而把它放在大水池裡,不到兩個月就能長到一尺長。』
這段材料引自我的一篇短文。該短文名為《成長》,不是很長,全文錄下:
某單位辦公室門口擺著一個挺大的魚缸,缸裡放養著十幾條產自熱帶的雜交魚。那種魚長約三寸、大頭紅背、魚鰭寬寬,長得特別漂亮,惹得許多來這兒辦公的人都駐足凝神。
一轉眼兩年時間過去了,那些魚在這兩年時間裡似乎沒有什麼變化,依舊三寸來長,大頭紅背,魚鰭寬寬,每天自得其樂地在魚缸裡生活,時而游玩,時而小憩,吸引著人們驚羡的目光。
忽一日,魚缸的缸底被本單位頭頭那頑皮的小兒子砸了一個大洞,待人們發現時,缸裡的水已經所剩無幾,十幾條熱帶魚可憐巴巴地趴在那兒苟延殘喘,人們急忙把它們打撈出來。怎麼辦呢?人們四處張望了一下,發現只有院子當中的噴水泉可以做它們的容身之所。於是,人們把那十幾條魚放了進去。
兩個月後,一個新的魚缸被抬了回來。人們都跑到噴水泉邊來撈魚。撈來一條,人們大吃一驚,又撈出一條,人們又大吃一驚。等十幾條魚都被撈出來的時候,人們簡直有點手足無措了。兩個月,僅僅是兩個月的時間,那些魚竟然都由三寸來長瘋長到一尺長!
人們七嘴八舌,眾說紛紜。有的說可能是因為噴水泉的水是活水,魚纔長這麼長,有的說噴水泉裡可能含有某種礦物質,也有的說那些魚可能是吃了什麼特殊的食物。但無論如何,都有共同的前提,那就是噴水泉要比魚缸大得多!
年輕人的成長也是這樣的,要想使自己長大到極致,就不要拘泥於一個小小的魚缸,到噴水泉裡去,到更廣闊的環境中去! (刊發於2002年第十九期《讀者》雜志)
大概在1998年,老友左勛繪聲繪色地告訴我,他的朋友養了一條魚,一直很小,養了幾年都沒有變化,後來把它扔到養魚池裡,魚一下子變得驚人的大。我據此寫成了這篇所謂的『勵志美文』,當時此種路數很時髦,我未能免俗。
為什麼斷定高考材料引自我的文章呢?因為『熱帶魚』、『三寸』、『兩個月』、『一尺』等都是我信口編出來的。高考作文追求嚴謹,引用時在魚類品種、各種數據等要素上絲毫不敢更改。
問題也正在這裡。我的文字成為高考材料這件事被媒體報道後,朋友李?對我說,『我一直覺得不靠譜,因為熱帶魚是需要溫度的。我養過熱帶魚,那群大爺特別難伺候,要加熱棒。』『就是室溫的水,都有可能讓它們翻白肚皮,豈能放進魚池?』
我說,現在我肯定不會這麼寫了。最簡單的辦法,可以用『魚』來代替『熱帶魚』,但十年前年輕氣盛,信口開河,不計後果。文章發表後,又無數次地被轉載、引述、抄襲,以致以訛傳訛。影響已然造成,覆水難收。而高考作文之引用,即是惡劣影響之巔峰。
也實在無法苛責高考作文命題組。他們沒有養魚的專業知識,也不可能因為這一句材料去做調查。最主要的是,或許他們太相信既成的文字,唯書本的馬首是瞻。
要說,不就是一條『熱帶魚』嗎?不就是三寸變一尺嗎?有什麼大驚小怪?何況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或許真的存在我所虛構的這種魚呢!
但這是一個攸關科學精神的問題。寫作時虛構自己完全陌生的專業知識,小范圍內傳播影響或不大,但是高考作文引用了,謬誤流傳的可能性就翻倍增加了。
再引申下去,我們現在作文、做學問時引用的各種材料,有多少是這樣得來的?似乎有根有據,有據可查,其實原始文本可能就不是認真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