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資料圖片:1月17日,美國紐約時報廣場的電子顯示屏(左側)正在播出《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當日,《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開始在紐約時報廣場大型電子顯示屏上以每小時15次、每天共300次的頻率播出。
一個多月前,59張中國面孔代替13億中國人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登臺亮相。這些面孔來自章子怡、袁隆平、李彥宏、鄧亞萍、楊利偉、白巖鬆,以及維吾爾族老媽媽阿爾帕等“非凡的中國人民”。
這部時長1分鐘、由國新辦牽頭製作的國家形象宣傳片於美國時間1月18日開始在紐約時代廣場大屏幕放映。
“國家形象宣傳片在國家意義層面的信號大於影像信號。”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說。“以前中國人沒拍過,現在拍了,說明我們有拿得出手的人物了。”
在他看來,這部國家形象宣傳片傳遞的一個信息是——“我們登臺了”。“其實,我們把中國傳統文化、改革開放30年的成果都鑲嵌在片子裏面了。僅僅是文字報道,很多外國人看不到。”張會軍說。
人物名單由承製方上海一家廣告公司制定,並送審國新辦。在張會軍看來,國家形象宣傳片實際上也可以算作一部人物廣告片。
北京電影學院許多師生參與了拍攝。如何把抽象的“國家”兩個字用具體的方法解釋,是拍攝的關鍵。在技術層面上,他們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展示這個人的親和力和影響力。“比如姚明,他是打籃球的誰都知道,但我們拍了很多非打球的內容。讓人覺得,他不只是那個行業的那一面。”張會軍認爲,國家形象宣傳片總體來說比較平民化,而不是高大、英雄式、沒有近距離接觸的。
“我們加入了很多中國傳統繪畫的背景,有詩詞意境、中國美的內涵,不是那種硬邦邦的鋼鐵建築。”由於時間只有1分鐘,來不及講故事,片中人物更多的是靠動作、表情、微笑和堅定的眼神來表達一種親和力。而在17分鐘的《角度篇》裏,則加入了一些有人情味的因素,比如公園裏舞太極劍的老人、騎在爸爸肩頭的小男孩、衚衕裏一閃而過的電動自行車……“弄得特炫也可以,但如果真做成像京劇那樣,就離生活太遠了,只是好看,別人會覺得這不是你的生活。”張會軍認爲,不拔高、真實地表達老百姓的生活,更能感動外國人。
儘管他也認爲,的確像網友批評的那樣,國家形象宣傳片中出現的大部分是成功人士,普通老百姓涉及的太少。但他也承認,和我國之前的外宣理念相比,國家形象宣傳片已經有了很大進步。
“最大的差異是,以前我們的外宣理念更注重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現在更關注人了,通過人的精神面貌折射出國家的強大。”張會軍說。
這部國家形象宣傳片,又被稱爲“國家公關”、“一場聲勢浩大的公共外交”。實際上,公共外交的內容不僅如此。與傳統外交相比,公共外交不再侷限於政府與政府之間的外交關係,本國政府對外國民衆、本國民衆對外國民衆都可以視爲公共外交關係。“中國”不再僅僅是熊貓、長城和京劇,每一種渠道、每一個人都在向世界傳遞着國家形象。
“對外表達中國很重要,消除中國‘懷疑論’,不僅要靠外交官。”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趙啓正說。
在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俞敏洪看來,非官方的方式更容易被外媒接受,而且民間渠道更注重商業模式,可以長遠運轉。“兩種方式應該齊頭並進,非官方逐漸代替官方起到中國對外宣傳的作用。應該把它作爲一個生意來做,而不是變成一個運動來做。”他說。
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葛劍雄則認爲,向世界介紹中國,更多應該通過文化產品的方式,比如影視作品,讓受衆自願接受,“你願意出錢買,比免費送要好得多。”而據近日發佈的《2010年中國文化軟實力報告》顯示,我國文化產業在世界文化市場上的份額尚不足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