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如不能正常瀏覽請選用IE瀏覽器
中國化學工業發展的奠基人
侯德榜
天津北方網訊:衝破重重困難,他的『紅三角』牌純鹼讓世人看到了中國工業的進步;他撰寫的專著《純鹼制造》,打破了當時的技術壟斷。他的『侯氏鹼法』,誕生於國難深重、全民抗戰的時刻,是對祖國和世界制鹼技術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被稱頌為『科技泰斗,士子楷模』。
侯德榜(1890—1974),福建閩侯人,中共黨員。留美博士,曾任永利化學工業公司(現天津鹼廠)總經理,化學工業部副部長。
侯德榜早年就讀於福州英華學院。後考入清華學堂(清華大學前身),1913年畢業,被選為首批赴美留學生,保送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化學工程系學習,1921年獲博士學位。是年應『中國民族化學工業之父』、傑出的化工實業家范旭東之邀,毅然回國投身永利鹼廠,擔任工程師。
當時制鹼技術為歐洲蘇爾維集團所壟斷,建造工廠困難重重。侯德榜在既無專利可查,又無技術可依,更無實物可看的艱難情況下,潛心研究,歷經10年,於1926年成功研制出『紅三角』牌優質純鹼。先後榮獲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和比利時工商博覽會金獎,被譽為『中國工業進步的象征』,與世界先進制鹼技術並肩而立,為亞洲第一。
1933年,侯德榜撰寫的專著《純鹼制造》(英文版)公布於眾,打破了蘇爾維集團的技術壟斷。1934年,他受命全面主持南京永利硫酸錏廠的建設,僅用30個月時間,就建成了中國第一座大型化工聯合企業,為我國化學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937年2月,永利鹼廠、久大精鹽廠及黃海化學研究社三位一體,組成了龐大的化工集團。抗日戰爭爆發後,『永久黃』團體堅決不與日寇合作,侯德榜追隨范旭東與『永久黃』團體骨乾南遷,在四川五通橋開拓新的化工基地。
1938年8月,侯德榜率隊赴歐洲考察,因德、日已暗中結盟,對考察組百般刁難,甚至提出侮辱性條件。侯德榜義憤填膺,中止談判,決意依靠自己的力量研究新法制鹼。他利用有限的資料,帶領技術人員艱難摸索、百折不撓,1940年2月,新的制鹼方法終於試驗成功,被稱為『侯氏鹼法』。
『侯氏鹼法』的成功,為中華民族爭得了榮譽,在世界制鹼技術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1943年10月22日,他被英國皇家學會化工學會授予名譽會員。同年,受巴西政府和印度塔塔公司邀請,協助勘察廠址,改進方法,此舉開創中國制鹼技術輸出先河。
1953年7月1日,『侯氏鹼法』被授予新中國第一號專利證書。後經侯德榜提議,『侯氏鹼法』更名為『聯合制鹼法』,生產規模越來越大,為新中國化工事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目前,『聯合制鹼法』仍然是世界制鹼領域最先進的制鹼技術。
侯德榜曾受到毛主席的接見,周總理專程看望。是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55年,受聘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