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在本市昨天召開的科技獎勵大會上,天津醫科大學郝希山院士捧走了2011年度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獎。多年來,郝希山始終注重將科研成果應用於臨床,在『降低病人疾苦,提高患者治愈率』的道路上,孜孜不斷地探索和追求。
1945年,郝希山出生在河北衡水一個僅有76戶人家的小村莊。上高中時營養不良加上功課緊張,郝希山患上了嚴重的腎結核,在大城市的醫院裡,他永遠失去了自己的右腎,同時也深切地感受到了醫學的力量。高考填志願,『數學尖子』的他為自己選擇了理工科。但老師卻替他著想:『你就一個腎,還是學醫吧,可以保護自己。』這個建議改變了郝希山一生的命運。
1986年,郝希山來到了美國開始學習細胞免疫學。在美國,他創建了以放射免疫方法(RIMA)測定培養液中r-乾擾素含量,並以此作為客觀指數來確定人T細胞免疫功能的檢測方法,該成果刊登於美國《免疫學方法》雜志,被10多個國家采用;同時,建立了世界上對人類胃腸癌相關抗原TAA-19-9cGP具備特異性的第一個小鼠T細胞株HMT-2(以郝希山的姓命名)。這兩項創新性成果為他以後開展腫瘤免疫和生物治療奠定了重要基礎。
回國後,郝希山在腫瘤免疫和生物治療等領域不斷創新,加快科研和應用的步伐,一系列成果相繼問世。其中,他領導課題研究小組歷時15年攻關,首創『功能性間置空腸代胃術』,在消化道重建外科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獲得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部分胃癌患者就診時已是中晚期,手術切除是治療的最佳途徑。但全胃切除後,30%的患者會出現反流食管炎、營養障礙等合並癥,這給手術醫生帶來極大的困擾。郝希山設計出一種具有完整神經運動功能的『代胃』術式,解決了全胃切除術後易發並發癥問題。近年來,天津市腫瘤醫院已為146名胃癌患者成功地實施了功能性代胃術。統計數字表明,這個新術式使全胃切除術術後並發癥減少了74%,創國際最低。
作為師長和領導,郝希山經常告訴身邊的醫生和學生:做醫生,不僅要有好的醫術,更要有良好的醫德,『德』是醫生的靈魂。一切要從病人出發,不斷創新攻克醫學難關,力求為病人做到最好。『德高醫粹,尚新至善』成為郝希山一生的追求和目標。本報記者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