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今天清晨7時許,十渡地區再度開始降雨。十渡鎮各級乾部已全部進村查看。
洪水之後,給十渡留下了1033間倒塌和損壞的房屋,被摧毀的堤?87萬延米,29.34公裡的區級路斷路,25公裡的鎮級路斷路。受災人數達2300戶,8200人,經濟損失5.79億元。
記者在十渡現場目擊眾多村民家園遭遇損毀,但卻沒有一名村民被洪峰衝走,也沒有一名游客落難。面對60年一遇的暴雨和3300立方米/秒的山洪,零死傷的“奇跡”如果也算奇跡的話,它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連日來,記者一直在找尋這個問題的答案。
記者手記
體驗被救援
十渡沒死一個人原因或許來自每一位村民的風險意識這也是記者通過親身遭遇體會到的。
本報記者采訪災情和救援現場,竟然也體驗了一次“被救援”。
昨天傍晚,記者拍攝六渡被毀壞的漫水橋時,將駕駛的SUV停在了一家名為楊樹林的農家樂附近,此處距離河邊約40米遠。
剛一停下,農家樂老板就趕來阻攔:“這裡不能停,一會兒山洪可能還要來,趕緊走!”記者這纔注意到,此前洶湧的大浪已經將一尺多厚的淤泥推到了楊樹林農家樂的餐廳內。
沒想到的是,點火發動後剛一挪窩,汽車就在看似平地的淤泥之中陷了進去,半截輪胎深埋不見。
老板娘也趕過來,立刻叫兒子去取鐵鍬。盡管又墊木板又墊石頭,可SUV還是越陷越深。不得已,記者被迫向十渡鎮政府求援。
等待救援的過程中,農家樂老板告訴記者,因為這裡是十渡有名的觀鳥點,能看到20多種野鳥。有很多游客來這裡,“但下雨的時候,我們都會第一時間勸阻。”老板娘說,來十渡的都是游客,“村民都會提醒,成了一種習慣。”
沒過多久,十渡鎮的一輛紅色森林消防車趕到現場,搶險隊員用大繩將記者的車拖出了污泥坑。
大救援:搶在第一時間
“搶在洪峰之前”在十渡,記者經常聽到這句話。
前頭巷橋是十二渡附近的一座斷橋,橋身被攔腰衝斷,橋面石板被掀翻。十渡鎮居民小艾拍攝了雨夜大營救的過程。
視頻畫面裡,游客們正冒雨牽著繩索匆匆徒步而行。有的搶險隊員背著老人和殘疾人。小艾告訴記者,十渡鎮政府出動了附近的公交車,“孩子抱著,老人背著,200多人牽著300米長的救援繩涉水而行,搶在洪峰之前轉移了。”接著,公交車直接送他們到附近的十渡衛生院休息,並發放了水和食品。
被轉移的游客中,相當一部分是私家車主。
北京城區來的私家車主張先生說,捂在泥裡的幾臺車都是他們的。“走到這裡,橋已經斷了。正好看這兒有住宿的地方,就把車停這兒了。”
“我們一起光孩子就9個,半夜裡就看著大水已經漲到第一間房附近,不行了。到晚上9點半,政府來人用大喇叭喊,必須撤……你得說這裡的政府還真是不錯!拉著幾百米長的繩子,還用大巴車來接。”
在龍崗山莊220多人大營救的同時,當夜,大救援、大轉移在各個渡口附近上演。
被困游客:一天的“共產主義生活”
22日凌晨5時,拒馬河3300立方米/秒的洪峰抵達。
與大救援的驚心動魄不同,更多的十渡人和當地游客是在夢鄉中度過了洪峰來臨的時刻。不僅如此,在七渡,滯留在龍銳山莊的227名游客,體驗了一回“共產主義生活”。
山莊酒店的工作人員江海向記者講述當時的情況:“當時我們粗略估計,如果連游客帶員工300多人,大家均分的話,可以完全保證一周的飲用水和食物不中斷。”江海介紹,龍銳山莊是十渡地區第一家大型酒店,前身是一家培訓中心。
“共產主義生活”的決定是21日晚上8點多做出的。江海回憶,當時已經斷路、斷水、斷電。酒店儲水罐還有十幾噸,煤還剩夠用一周的。飲用水方面,4昇的礦泉水100多桶。小瓶裝的有50來箱。
酒店決定采取平均免費的措施,做好應對大災的准備。
22日早晨用餐時,酒店宣布:“午餐免費提供,飲用水免費提供,休息場所免費提供,直到災情過去。”
但有限制。一是大家不能自取食物。二是飲用水只供應開水。“每個人只能拿一個杯子,喝完再取。”江海說。
同時,礦泉水一瓶也不賣,主要是為後期最急需的時候提供。
酒店准備了兩個供水點,每個供水點30個暖瓶,打好了水藏起來,怕有人急眼了搶水。拿熱水壺也不行。有一個人去,就有好幾個人跟著排隊。江海說,就怕造成不良的心理作用。
“吃飯的時候,我們說大家一定要節約糧食,今天浪費的這一口,很可能就是今後你吃不到的救命糧。”江海說。
出門20米就是洪水,21日當晚,度假山莊下了死命令,用鐵鎖把大門鎖上,誰也不准出門。第二天清晨天已放晴,拒馬河最高洪峰剛過不久,就有游客叫嚷著要走。
江海拿出手機讓記者看當時拍下的視頻,拒馬河的水量和洪峰通過時仍然相差無幾。“誰能出去?一出去就衝走了。客人還說"我有急事,必須得走!"這樣的客人很多。”江海說只能耐心勸。22日下午,道路搶通,十渡終於來水來電,滯留游客分批返京。
“這次十渡沒死一個人,我想是很多旅游景點都以游客的生命安全為第一考慮的原因。”江海這樣對記者說。
搶險隊長:最有用的是繩子
在十渡,有3支經驗豐富的搶險隊。劉殿宇,是十渡鎮一支20人搶險隊的隊長。
十渡的防洪之充分,或許從搶險隊的戰備物資准備上能看出部分端倪:2臺消防水車,2臺小解放,2臺三?子,還有指揮車。記者看到,庫房內還有2只400昇的大油桶。除了這些常用的器具,自備有兩臺發電機,一臺柴油抽水機,兩臺鑿岩機,還有滅火用的風力機等。
最管用的救援工具是什麼?劉殿宇指了指地上一堆不起眼的東西:尼龍大繩。“救人的時候這東西最管用,搶險隊有總長3000米的大繩。”劉殿宇說,在十渡這次洪災中,無數次幾百人的大救援,都靠著拉著這些繩子脫離險境。
在十渡村裡,記者還看到一樣奇特的東西:一只綠色的手搖報警器。“每個村都准備了一只。”劉殿宇說,這是今年新裝備的,“能發出尖銳報警聲的裝置,可以短時間內吸引村民的注意。”
他和村長給記者現場演示了一下,聲音的震撼力和穿透力,讓幾公裡以外的人都能聽到。“這東西好就好在不用電,山洪斷電的時候也能使用,1個人一拎就走了。”
“為什麼十渡沒有出現傷亡?”記者問。
“提前下手。在我的經驗裡,這比什麼都強。”劉殿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