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月3日,清明節臨近,海南殯葬領域也興起了“潮流風”,電腦、豪車、別墅,甚至時下炙手可熱的iPhone、iPad也現身海口博愛南路、秀英小街各祭奠用品市場。圖為正在出售的紙制的仿名牌“包包”。中新社發 駱雲飛 攝 |
由於路途遙遠或工作緊張,清明歸家掃墓對許多人來說已成“奢侈”。在此背景下誕生的“代客掃墓”,以及“IPAD”等奇葩祭品,引發人們對於清明祭掃商業化傾向嚴重的詬病。
祭品“跟風” :什麼流行賣什麼
近年來,除了鮮花、水果、之前這樣的傳統祭品,據媒體報道,在武漢一家出售祭祀用品的店家門口,擺出了當下最流行的紙紮“苹果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甚至連“充電器”都一應俱全。外形以假亂真,且價格不貴,基本上在10元到50元之間,“現在的祭祀用品也跟風,一般都是流行什麼賣什麼。”祭祀用品店老板在介紹這些“新潮”祭品時說。
除了“流行”的紙紮電子產品,往年就有的紙紮“別墅”、“西裝”、“金項鏈”今年在市面上也仍頗受歡迎。“去年開始流行‘軒尼詩煙酒’套裝與‘豪華轎車’”,有店主稱,名牌煙酒禮盒、豪華汽車也成為市民選購祭品時的“新寵”。而紙房子作為傳統祭品也在形式上推陳出新,三層小樓裡,游泳池、麻將房、KTV室、車庫、院子一應俱全,仿真度也越來越高。
“中國人講究‘事死如生’,人死了應該享受活著的東西,古代厚葬之風極盛就是這個原因。現在社會發展了,有了新的生活用品,連冥幣都有人民幣樣式的了,(新的祭品)屬於正常。”華中科技大學歷史學博士夏增民認為祭品的多樣化可以理解,以前也有燒“電視機”、“冰箱”的,如今有手機這樣的新祭品也算不上“不莊重”。但他同時也指出,有報道說有人掃墓時燒“小姐”之類的,這種惡俗的行為應該反對。
職業掃墓人現身說法:“專業隊伍”實為兼職
清明祭掃傳統的變化不僅僅在祭祀方式上,近年來,連祭拜的人都漸漸發生變化。
“我們為那些不能親自來為已故親人、已故師長及已故友人進行掃墓的孝心者,代盡孝心和情意”,這是北京一家代客掃墓的網站上打出的服務標語,中新網記者撥通了這家代客掃墓公司的電話。
“你是記者吧?”一個東北口音的男子接起電話時顯得尤為謹慎,但打消疑慮後,他開始熱情介紹他們的“業務”——一般會有兩人同行,一人掃墓、另一人則負責拍照作為付款憑證。異地掃墓的服務費是500元/天,差旅費或特殊要去的祭品開支由客戶自行承擔,但如果是北京本地的公墓,則是680元/天。
“我們開車去一趟,買東西(鮮花、水果等祭品)得100吧,還有來回的油錢,而且到那地方不一定能馬上掃上墓,有時候得排隊、要走很遠,一天兩個人只能掃一個墓,還是相當於500。”電話那頭工作人員對自己提供的服務質量打著包票,“我們乾這個不是一天兩天了”。
網站上也赫然貼著他們的“莊重承諾”——正裝得體,前天洗澡、早晨洗頭洗臉、刮胡茬、棕色皮鞋,黑色襪子,莊重肅穆。
而隨著進一步的訪問,記者發現,這只所謂的“專業掃墓隊伍”的真實身份其實是裝卸隊工人,利用空餘時間兼職。對於異地掃墓的要求,對方表示“坐火車、坐大巴都可以,但要提前10天打電話好買票”。
“事實上,請人代為掃墓一直是有傳統的,比如,你沒有時間回家,請墓所在地親戚掃墓時代勞,但燒香等掃墓用物的錢自己得出,當然不必給親戚付酬。”雖然從民俗角度的確有親屬代掃墓的傳統,但夏增民並不認同“職業掃墓人”的出現。
他指出,可能是家在外地的人沒有時間、或者不願意回家掃墓,迫於道德壓力和社會壓力而不得不僱人掃墓。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則表示,花錢找人掃墓是對先人的一種褻瀆,“反應了社會的一種浮躁,沒有真情實感。”
隨著現代人離家工作、定居的增多,這項特殊服務已不是北京的專利。在一家知名購物平臺網站上,提供“代客掃墓”服務的商家遍布天津、重慶、武漢、四川、新疆等多個省市,收費也在200-1000元不等,但仍呈現“諮詢多成交少”,成交量最高的也不超過2單。
與其清明大辦不如在世多盡孝
對於清明的商業色彩漸濃,網絡上的討論聲音也很熱烈,有人認為,祭拜祖先、寄托哀思的節日和商業活動聯系在一起,顯得“不夠嚴肅”,還有人犀利指責那些用奇葩祭品祭奠先人的行為屬於“生前不孝、死了胡鬧”。
縱觀當下,祭掃的方式在不斷推陳出新,清明祭掃傳統該如何面對這些變化、國人又應如何盡孝?引人思考。
民政部近日發布了5項公墓服務行業標准,並且規范了公墓單位可供應的文明祭掃用品種類。而在此前,也有一些省份開始推廣“無火掃墓、鮮花祭奠”,還有一些無法回家掃墓的網民在網上設立靈堂,在線點香、寄托哀思。
“感覺太虛幻、太虛擬。”雖然自認是資深網民,但夏增民也表示無法接受網絡祭奠,“還不如在家裡擺上親人的照片,致以哀思,同樣很好。”他認為,有條件到墓地致思最好,清明時節,在古代,除了祭掃,還有春游踏青的效果,但如果沒有這個條件,也可以遙致哀思。
“清明回家掃墓是個傳統”,夏學鑾指出,但集中在清明掃墓也容易造成擁擠和不方便,如果實在距離遙遠,“網上點香、栽樹、鮮花祭奠……現在有很多新的(祭掃)方式。”他還表示,孝心應該是常年都有所表現,不一定非得到這一天纔能思念,也不一定非要到清明纔能去掃墓。
而蘇州市民政局和蘇州市殯葬協會曾發布的一份《文明祭掃倡議》或許能為現代人帶來一些啟示。這份《倡議》鼓勵市民選擇綠色節地的殯葬方式來安葬親人,並認為子女在老人死後借喪葬活動之機擺闊氣、講排場,不如趁在世時應多孝敬,讓其老有所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