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個世界氣象日
專題 天津 民生 論壇 18街 文娛 體育 財經 地產 IT 汽車 時尚 教育 健康 科技 游戲 視頻

第54個世界氣象日:天氣和氣候-青年人的參與

3月23日,我們迎來第54個世界氣象日,之所以每年在3月23日慶祝世界氣象日,是為了紀念創建世界氣象組織(WMO)的公約在1950年的此日開始生效。同時還強調了國家氣象和水文部門對社會安全和福祉做出的巨大貢獻。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天氣和氣候:青年人的參與』……【詳細】

 
天津市氣象局領導做客北方網
 

3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世界氣象日以『天氣和氣候:青年人的參與』為主題,這一主題設置有什麼意義?

正因為認識到青年人是未來中堅,將會參與到未來氣候變化的過程中。WMO選定了『天氣和氣候:青年人的參與』為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

15至24歲年齡段的人口佔當今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在這十億青年當中,約有85%生活在發展中國家……【詳細】

今年的世界氣象日期間,天津市氣象部門將開展哪些活動讓青年人廣泛參與到其中?

為了引導天津市年輕人關注天氣與氣候,積極參與到城市氣候環境保護中來,自3月17日起,市氣象局緊緊圍繞『天氣與氣候:青年人的參與』主題,聯合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以及社會團體……【詳細】

 

近年來,本市在探究和預報天氣和氣候的能力上又有哪些發展和提昇?更為精准的預報、預警、分析,對於青年人認識氣候和環境有著什麼樣的幫助?

天氣預報的預報能力分為主管預報准確率、空間和時間精度、數值預報能力。天津市近幾年來,十三個區縣站(一個市區站、十二個區縣站)的晴雨預報准確率一直高居中國氣象局前列,連續5年都在85%以上。溫度預報水平逐年提高,2013年最高溫度平均絕對誤差為1.5度……【詳細】

什麼是霧,什麼是霾,如何區別?霧和霾兩者是否存在絕對界限,其界定的相關指標是否在隨空氣條件的惡化而有所調整?

霧和霾是自然界的兩種天氣現象。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水汽凝結物,常呈乳白色,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千米……【詳細】

從天氣學上說,霧和霾的形成原因分別是什麼?

(1)霧形成的氣象條件一是微風,二是水汽充足,即大氣中水汽含量達到90%以上至100%,並且伴有冷凝,產生霧滴。三是近地層空氣形成下冷上暖的穩定層,或稱逆溫層,空氣流動性差……【詳細】

 

霧霾天氣已經成為人們司空見慣的天氣現象,為何近一兩年這種天氣頻發?人們除了臨時應對,還應該怎麼主動行動,來維護好我們生存的環境?

通常穩定的天氣形勢是形成霧霾的基本氣象條件。隨著氣候增暖,我市暖冬現象明顯,冷空氣勢力弱,氣溫偏高,降雪少,穩定的天氣形勢增多……【詳細】

 

天氣和氣候的關系,猶如親密的姊妹,它們相互依存又相互影響,那麼,請您談談,天氣和氣候都涉及哪些自然科學知識?它們在人們生產生活中又有怎樣的影響?

人們經常搞不清天氣與氣候的區別,氣候和天氣有密切關系:天氣是氣候的基礎,氣候是對天氣的概括。

天氣是指短時間(幾分鍾到幾天)發生在大氣中的現象,如雷雨、冰雹、臺風、寒潮、大風以及陰晴、冷暖、乾濕等,這種種天氣現象無不影響著人們生活、工作和生產活動 ……【詳細】

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是否可以通過人力來逆轉或者減緩變暖速度?

這個問題比較復雜。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目前是不可逆的,人類還未擁有逆轉氣候變暖趨勢的能力。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認為:氣候變化要比原來認識到的更加嚴重,而且有95%以上的把握認為氣候變化是人類的行為造成的……【詳細】

近年來,隨著氣候的極具變化,天氣形勢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災害性天氣頻發,例如降雨減少等等,還有風暴、暴雪、霧霾等等天氣現象頻發,這些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和強度的變化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但其中的具體關系非常復雜。從災害學理論可知,自然災害風險大小取決於致災因子危險性、孕災環境穩定性、承災體脆弱性以及抗災恢復能力等諸風險影響因素相互配置狀況。不同災種,其發生的頻次和強度有所不同,承災體類別不一樣,其帶來的影響也不相同……【詳細】

 

3月23日,我們迎來第54個世界氣象日,之所以每年在3月23日慶祝世界氣象日,是為了紀念創建世界氣象組織(WMO)的公約在1950年的此日開始生效。同時還強調了國家氣象和水文部門對社會安全和福祉做出的巨大貢獻。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天氣和氣候:青年人的參與』。

年輕人將親歷全球變暖帶來的日益增加的影響。WMO鼓勵青年人更多地了解天氣和氣候系統,並參與針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北方網《新聞會客廳》欄目在世界氣象日到來之際也特別邀請到天津市氣象局副局長運順利、天津市氣象臺臺長餘文韜、天津市氣候中心副主任郭軍,一起來探究在天氣與氣候變化過程中,青年人扮演著怎樣的角色,要如何去參與到環境的改善工作中去。

主持人:3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世界氣象日以『天氣和氣候:青年人的參與』為主題,這一主題設置有什麼意義?

運順利:正因為認識到青年人是未來中堅,將會參與到未來氣候變化的過程中。WMO選定了『天氣和氣候:青年人的參與』為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

15至24歲年齡段的人口佔當今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在這十億青年當中,約有85%生活在發展中國家。僅同50年前的青年人相比,平均而言,今天的青年人就已在健康狀況、教育水平和技能熟練上佔了上風。各種技術滲入了他們的生活,使他們更善於跟周圍世界打交道。

人類對氣候系統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全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濃度有增無減,正在觸及人類歷史上的空前水平。繼續保持對礦物燃料的依賴將使我們的星球顯著變暖:與工業時期前相比,本世紀末的氣溫將有可能高出4攝氏度。將增溫幅度限制在低於2攝氏度的水平是仍有可能的,但這需要快速並大幅度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緊急采取果斷、勇敢的行動。世界各地的青年可以在這樣的變化中擔當重任。氣候行動不僅關乎二氧化碳排放,還關乎人,關乎我們共享的價值觀、關乎你我做了哪些宣傳推廣的准備。青年人總是創新的排頭兵,富有洞察問題的新觀點、解決問題的新方法。他們所吁求的是正義、公平的解決之道。作為要應對不斷變化的天氣和氣候的新一代,在當今和未來的天氣和氣候監測、探究和響應活動中,青年人能夠發揮積極作用。他們有能力推廣氣候意識,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但為了全面發揮青年人應對氣候變化的潛能,我們要能讓他們參與到制定和實施那些影響其今天、關乎其明天的政策中來。有關大氣、海洋、土地和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引發天氣和氣候現象的科學認識正在不斷改善,越來越易於開展無縫隙的天氣和氣候預報。WMO業已開發了眾多探究及預報天氣和氣候的工具,在未來幾十年,這些工具會更加純熟並廣為推廣和使用。根據氣候預報生成的信息產品和服務將強化我們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追求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使我們做好准備,面對未來的風暴、洪水和熱浪;幫助農民更好地安排種植和收獲;提高航海和航空安全……選擇從事氣象、水文或氣候科學工作的青年人將能日益發揮重要作用,繼而為其所在社區和國家的安全與福祉做出重大貢獻。

氣候變化使我們愈加不確定自己的未來,但盡管如此,有一件事是明確的:我們的社會不光要對自身負責,還要對子孫後代負責。今日的青年將經歷本世紀的後半葉。如果我們不采取緊急行動,他們會親眼看到『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新的評估預見到的重大氣候變化影響。我們現在做出的選擇將使青年人在塑造地球未來的過程中發揮主要作用。我們子孫後代面臨的挑戰異常巨大,同時,他們應對挑戰的機遇也十分空前。

主持人:天氣和氣候的關系,猶如親密的姊妹,它們相互依存又相互影響,那麼,請您談談,天氣和氣候都涉及哪些自然科學知識?它們在人們生產生活中又有怎樣的影響?

郭軍:人們經常搞不清天氣與氣候的區別,氣候和天氣有密切關系:天氣是氣候的基礎,氣候是對天氣的概括。

天氣是指短時間(幾分鍾到幾天)發生在大氣中的現象,如雷雨、冰雹、臺風、寒潮、大風以及陰晴、冷暖、乾濕等,這種種天氣現象無不影響著人們生活、工作和生產活動。因此,我們對天氣的認識可能更感性一些。而氣候是指長時期內(月、季、年、數年、數十年到數百年或更長)氣象要素(如溫度、降水、風、日照等)以及天氣過程的平均或統計狀況,通常用某一時段的平均值以及相對於次平均值的偏差來表征,主要反映一個地區的冷、暖、乾、濕等基本特征。也就是說,一個地方的氣候特征是通過該地區各氣象要素的平均值及極端值反映出來的。

例如,『今天的天氣很好啊,不冷不熱,還有點微風,很適合出去游玩。』這裡說的就是天氣,指的是短時天氣現象。而人們常說的『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便是氣候,指的是一種平均狀態。天氣和氣候與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主要表現在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對工業生產的影響、對交通的影響和人們生活的影響。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天氣與氣候是自然資源中影響農業生產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提供的光、熱、水、空氣等能量和物質,對農業生產類型、種植制度、布局結構、生產潛力、發展遠景,以及農、林、牧產品的數量、質量和分布都起著決定性作用。我們都知道,光照是綠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條件。只有在太陽光的照射下,綠色植物纔能進行光合作用,把無機物合成為有機物。熱量是決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一個地區熱量的累積值不僅決定該地區作物的熟制,還決定著農作物的分布和產量。

對工業生產的影響:在龐大的工業系統中,幾乎所有的行業都會受到氣候的影響。建築業有和農業相似的地方,即都露天生產,受氣候的作用自不待言,太陽輻射的強弱、氣溫高低的變化、風向及風力的大小、降水的多寡等等,對城鎮和建築業在生產之初的規劃設計就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建築物的朝向、室內日照狀況、地基的深淺、建築材料的選擇等都必須以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為前提,在施工過程中,低溫、冰凍、雨雪、大風等也會影響到建築物的質量。氣候還給人類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巨大而廉價的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能等等。此外,在水利建築選址、建設過程中,也要考慮降水量、暴雨強度等氣候要素。

對交通的影響:人們以車、馬、轎、船代步的時代,交通受氣候影響自不待說。『南船北馬』的交通方式差異,是氣候影響的最突出結果。現代社會,汽車、火車、輪船和飛機等交通工具快捷而方便,但它們對氣候條件的依賴反而更明顯了。大霧、大風、暴雨、低溫、積雪和積冰,每年都造成數以萬計的交通事故,車禍、海難不決於耳,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人們生活在大氣層的底部,大氣中的四季嬗變、風霜雨雪都對人體產生各種影響,以至引起疾病,其中有些是氣候條件直接或間接致病的。例如中暑、凍傷、感冒以及慢性支氣管炎、關節病、心腦血管病等,此外,高山反應、空調病、風扇病等也與氣候有關。人們合理地利用氣候資源開展體育運動,舉辦大型體育運動會更要考慮氣候條件,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

氣候資源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如光照、熱量、降水、風能等,也是一種人類可利用的可再生資源,須科學合理開發利用。

主持人: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是否可以通過人力來逆轉或者減緩變暖速度?

郭軍:這個問題比較復雜。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目前是不可逆的,人類還未擁有逆轉氣候變暖趨勢的能力。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認為:氣候變化要比原來認識到的更加嚴重,而且有95%以上的把握認為氣候變化是人類的行為造成的。人類行為主要是指化石燃料使用、森林減少以及土地用途改變等,這些過程都會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CO2。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其在大氣中存活的時間是200年到上千年,特別是累計排放對21世紀末及以後的氣候影響巨大,即使人類停止排放CO2,全球變暖帶來的許多影響,如地表平均溫度處於高位、冰川的損失、海平面上昇等仍將持續多個世紀。但是,人類通過努力可以減緩這種變暖速度,IPCC討論了4種具有代表性的氣候政策對氣候的影響,通過模式預測,只有實現減排力度最大的情況下纔有較大可能抑制全球變暖的趨勢並把昇溫控制在2度以內。

主持人:近年來,本市在探究和預報天氣和氣候的能力上又有哪些發展和提昇?更為精准的預報、預警、分析,對於青年人認識氣候和環境有著什麼樣的幫助?

餘文韜:天氣預報的預報能力分為主管預報准確率、空間和時間精度、數值預報能力。天津市近幾年來,十三個區縣站(一個市區站、十二個區縣站)的晴雨預報准確率一直高居中國氣象局前列,連續5年都在85%以上。溫度預報水平逐年提高,2013年最高溫度平均絕對誤差為1.5度,最低溫度平均絕對誤差為1.3度。誤差在2度之內的最高溫度預報准確率為72.2%,最低溫度准確率為79%。

近年來,我們逐步提高預報精細化水平,空間精度和時間精度都有所提高。氣象局在開展十三個區縣站城鎮預報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了鄉鎮預報,幾乎針對天津市的每一個鄉鎮都開展預報業務。氣象局在11年開展了大城市精細化預報,對天津市市區的預報時間精度達到了6小時,也就是說每6小時時段內就有一個針對性的預報產品。在汛期(4月15-10月15日),氣象局更是開展了短時預報,對天津市十三個區縣站,開展逐3小時的預報。

氣象局自2008年自主運行TJ-WRF數值模式以來,不斷提高模式性能。到今年,TJ-WRF預報區域已經達到了覆蓋黃渤海及海河流域,預報時效達到72小時,預報產品時間間隔為1小時,天津地區的空間精度更是達到了1公裡。

近年來,天津市氣候預測產品逐漸豐富,預測的內容從簡單的降水和溫度趨勢預測增加了降水過程預測。目前,氣候預測產品包括:月內強降水過程預測、月氣候趨勢預測、季節氣候趨勢預測和汛期氣候趨勢預測。其中月內強降水過程預測每旬一次,月氣候趨勢預測每月一次,季節氣候趨勢預測每季度一次,汛期氣候趨勢預測每年5月下旬一次。

主持人:近年來,隨著氣候的極具變化,天氣形勢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災害性天氣頻發,例如降雨減少等等,還有風暴、暴雪、霧霾等等天氣現象頻發,這些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

郭軍: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和強度的變化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但其中的具體關系非常復雜。從災害學理論可知,自然災害風險大小取決於致災因子危險性、孕災環境穩定性、承災體脆弱性以及抗災恢復能力等諸風險影響因素相互配置狀況。不同災種,其發生的頻次和強度有所不同,承災體類別不一樣,其帶來的影響也不相同。

例如:霧霾天氣,不但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不便,更重要的是霧霾對人體也造成危害;暴雪天氣,則可能會壓垮設施農業的蔬菜大棚,嚴重影響道路交通;降水減少,則導致河流徑流減少,對於水資源匱乏的天津,會嚴重影響城市的用水安全等。

主持人:什麼是霧,什麼是霾,如何區別?霧和霾兩者是否存在絕對界限,其界定的相關指標是否在隨空氣條件的惡化而有所調整?

餘文韜:霧和霾是自然界的兩種天氣現象。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水汽凝結物,常呈乳白色,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千米。霾是指大量極細微的顆粒物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0千米的空氣普遍混濁現象,這些顆粒物主要來自自然界以及人類活動排放,霾能使遠處光亮的物體微帶黃、紅色,使黑暗物體微帶藍色。當能見度小於10千米,排除了降水、沙塵暴、揚沙、浮塵等天氣現象造成的視程障礙,空氣相對濕度小於80%時,判識為霾;相對濕度大於95%時,判識為霧;相對濕度80%?95%時,按照地面氣象觀測規范規定的描述或大氣成分指標進一步判識。另外,在一定條件下,一天當中霧和霾隨著相對濕度的變化有時會相互轉化。

霧和霾都是漂浮在大氣中的粒子,都能使能見度惡化從而形成災害,但是其組成和形成過程完全不同。霧是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霾是大量極細微的乾塵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霾與霧的區別在於發生霾時相對濕度不大,而霧中的相對濕度是飽和的,當大量凝結核存在時,相對濕度不一定達到100%,就可能出現飽和。

由於組成霾的乾塵粒與雲霧滴都能影響能見度,所以能見度低於10千米時,可能既有乾塵粒的影響,也可能有霧滴的影響。霧和霾在一天之中可以變換角色,甚至在同一區域內的不同地方,霧和霾的分布也會有所不同。

導致霾天氣出現的乾氣溶膠粒子一部分源自人類活動,特別是工業生產、能源燃燒,還有一部分來自大自然,例如森林火災、沙塵天氣、火山爆發、作物花粉、海浪拋起的鹽粒子等,這些都提供了形成霾的乾氣溶膠粒子。

主持人:從天氣學上說,霧和霾的形成原因分別是什麼?

餘文韜:(1)霧形成的氣象條件一是微風,二是水汽充足,即大氣中水汽含量達到90%以上至100%,並且伴有冷凝,產生霧滴。三是近地層空氣形成下冷上暖的穩定層,或稱逆溫層,空氣流動性差。霧一般是出現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且比較穩定夜間和清晨,即具備形成霧的氣象條件。有各種氣象條件形成的霧,如輻射冷卻形成的輻射霧;另一種是暖而濕的空氣作水平運動,經過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漸冷卻而形成的平流霧;有時兼有兩種原因形成的霧叫混合霧等。還有鋒面霧、坡面霧等。

(2)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氣中懸浮的大量微粒和氣象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其成因有三:

①在水平方向靜風現象增多。城市裡大樓越建越高,阻擋和摩擦作用使風流經城區時明顯減弱。靜風現象增多,不利於大氣中懸浮微粒的擴散稀釋,容易在城區和近郊區周邊積累;

②垂直方向上出現逆溫(逆溫是指這種高空的氣溫比低空氣溫更高的現象,導致空氣『腳重頭輕』,氣象上稱這種現象叫『逆溫』)。發生逆溫的大氣層叫『逆溫層』,厚度可從幾十米到幾百米。逆溫層形成後近地層大氣穩定不容易上下翻滾而形成對流,這樣就會使低層特別是近地面層空氣中的污染物和粉塵在低層堆積,增加大氣低層和近地面層污染程度。(通俗講:『逆溫層』就像一層厚厚的被子蓋在地面上空,使得大氣層低空的空氣垂直運動受到限制,污染物不能向上擴散,『無路可走』又向下蔓延,即空氣中懸浮微粒難以向高空飄散而被阻滯在低空和近地面層,從而形成了『霾』。)

③空氣中懸浮顆粒物的增加。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和工業發展、機動車輛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懸浮物大量增加。

主持人:霧霾天氣已經成為人們司空見慣的天氣現象,為何近一兩年這種天氣頻發?人們除了臨時應對,還應該怎麼主動行動,來維護好我們生存的環境?

餘文韜:通常穩定的天氣形勢是形成霧霾的基本氣象條件。隨著氣候增暖,我市暖冬現象明顯,冷空氣勢力弱,氣溫偏高,降雪少,穩定的天氣形勢增多。以2013年資料統計結果為例,1-3月我市靜小風(小於1.5m/s)發生概率比2012年同期上昇了2個百分點,與21世紀初相比,發生概率由16-20%提昇到接近30%,大大降低了大氣的自淨能力。另外,近地逆溫出現的概率為40%,也較以往明顯增多。我國100°E以東地區1961-2013年平均年霾日數總體呈顯著的增加趨勢。

霧霾天氣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特別是霾,不僅影響人們的視覺,還影響著人們的健康。霾天氣形成的外因是氣象條件,內因是污染物的排放。減少霾天氣,治理大氣污染至關重要。各級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對大氣污染源的治理。而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在臨時應對霧霾天氣的同時,還應要有積極的主動行動,一是要認識和了解霧霾天氣,二是要把保護大氣環境的理念貫穿於自己的行為中。

主持人:今年的世界氣象日期間,天津市氣象部門將開展哪些活動讓青年人廣泛參與到其中?

運順利:為了引導天津市年輕人關注天氣與氣候,積極參與到城市氣候環境保護中來,自3月17日起,市氣象局緊緊圍繞『天氣與氣候:青年人的參與』主題,聯合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以及社會團體,精心策劃並組織開展『氣象走進直播間』、『氣象科普論壇』、『氣象科普進校園』、『氣象科普進社區』、『氣象開放日參觀』、『氣象科普作品征集』和『氣象科普獻愛心』七個具有特色的大型氣象科普系列活動。

  監制:韓穎新
策劃:劉雁軍 梁宏峰 王冰
編輯:尹辰辰
記者:吳宏
視頻剪輯:肖靜
攝影:吳宏
主持人:明朗
攝像:楊菲 倪詩洋 王欣
新聞會客廳
2014年03月
北方網新聞客戶端 關閉

Copyright (C) 2000-2015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