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一個班,80多個小學生,教室裏滿滿當當,坐後面的都看不清黑板。”
“一輛公交車,不管是814路還是930路,總是排隊排到極度厭煩。”
“一座城,絕大多數是外地人,每天30多萬人鐘擺式往返。”
這是燕郊,河北的“鎮”,京郊的“城”。它與北京隔河相望,七八年功夫,燕郊常住人口從10萬激增至60萬。“鞋子小了會卡腳”。新建、擴建幾乎沒停過,但燕郊的公共服務還是跟不上需求。
“不叫北京的北京”,透過燕郊這個特例,看得見的是京冀兩地公共服務水平的差距,看不見的是京津冀三地公共資源佈局的失衡。對燕郊,人們最關注的不是它的屬地、它的GDP,而是它的環境、它的服務。這份關注,正是公衆對京津冀破除藩籬、協同發展的期盼。
北京,10年,常住外來人口激增500多萬,相當於多出2個石家莊市區的人口;天津,增加350多萬,相當於多出1個唐山市區的人口。
人口超量,公共服務超載,導致“特大城市病”超重。而河北,則是嚴重“營養不良”。差距如斷崖,直觀地體現在數據上。
先看人均支出。教育、文化、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河北僅爲京津的1/2到1/8。再看資源家底。每百萬人口擁有三級醫院數,北京3.2家,天津2.9家,河北0.9家;“211”高校,北京24所,天津3所,河北唯一一所河北工業大學,還位於天津境內。
巨大“梯度差”反過來又形成“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加劇了公共服務供需的“緊平衡”狀態。在河北,人們感嘆,吸引人才不易,本地培養出的拔尖教師、醫生,常被京津虹吸。反過來,患者就醫,直上京津。2013年,北京市內三級醫院每天接待外地就醫人口70萬人,河北三分其一。
縮減“梯度差”,補長“最短板”:京津冀協同發展,公共服務要從均衡佈局破題,以共享共建互補,靠改革創新發力。對此,三地形成共識。
邁向均衡發展,離不開同步合理配置公共資源,離不開向窪地傾斜。北京向增量說“不”。今年起,五環區域內,公立醫院不再批准,牀位總量不再增加。高校規模也不再擴大。控制增量,解決存量。今後,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公共服務,逐步疏解。
“首都功能疏解,河北是首選,但非必選。”固安縣委書記薛永純思路清晰,必須不等不靠,先把公共服務等軟硬環境打造好,才能形成“反磁力”,使首選成必選。
公共服務缺位,影響產業集聚、發展,導致“空城”“睡城”頻現。均衡發展,需要公共服務提質補位。眼下,北京豐臺與河北保定開展合作,不再只談產業轉移,還加上了學校共建、教育資源共享的內容。
均衡發展,不是拉平差距,而是要讓梯度合理,消除“腸梗阻”。河北公共服務水平提高了,可爲北京、天津提供新的發展空間和飛地。
京津冀,是鄰居,更是親戚;只考慮自己,永遠走不出困境;只有互補互利、成人之美,才能合作共贏——
公立北京朝陽醫院,日均門診1萬人次,民營河北燕達國際醫院,設備先進,牀位衆多,長期閒置。兩種局面,兩家發愁。合作,令死結頓解:今年4月,朝陽醫院與燕達醫院共建共享:我出醫生和技術,你出設備和牀位。週一、週六,朝陽醫院13個科室的15名專家,坐診燕達。“一個月時間,燕達住院量創下最高紀錄。”寬軌,窄軌,如何磨合並軌?協同發展,政策對接。經過協商,今後北京醫保患者到位於河北的燕達醫院看病,可就地報銷,不再需要攢發票、辦手續,來回奔波。
從“各自作難”到“兩不發愁”,兩家醫院合作,成爲協同發展公共服務的生動註腳。
京津冀協同發展,破除公共服務斷崖,一手抓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一手抓體制機制政策創新,深層次的改革和探索,正在路上。
公共服務協同彌合落差(京津冀協同發展·公共服務篇)

編者的話:
一邊是比肩歐美的現代化大都市,一邊是有數百萬貧困人口的落後腹地;一邊是人才資源的吸附磁力,一邊是人才資源的外流壓力;一邊是公共資源富集的高地,一邊是公共資源短缺的窪地;一邊是人滿爲患不堪重負,一邊是發展緩慢力有不逮……
公共服務的落差,如一道斷崖,嚴重製約京津冀局部和整體發展。
協同發展,出發點在民生,落腳點也在民生。改進公共服務,既是應有之義,又是動力源泉。如果說基礎設施建設是“硬”環境,那麼,公共服務水平就是“軟”環境。
“軟”環境如何硬起來?京津冀協同,從佈局破題,以共享互補,靠改革發力,讓發展更順暢,讓民生更幸福。
①均衡佈局
大格局配置資源
“一邊是高地,一邊是窪地。”限於歷史原因和發展水平,京津冀三地,公共資源很不均衡,教育、衛生、文化等領域的公共服務水平也相差很大。就地方財力而言,高地家底殷實,改善動力更足;窪地捉襟見肘,改善力不從心。
產業轉移,更多遵循市場規律,配置公共資源,則更多時候需要發揮政府的作用。
京津冀協同發展公共服務,首先要從均衡佈局破題,做好“加減法”。
——高地要做“減法”。
做“減法”,不是簡單遷出。保障現有水平是前提,疏解的同時不稀釋現有資源。
控制增量成爲先招。北京市明確,今後,五環之內區域,高校、公立醫院規模不擴,體量不加,新增部分轉向遠郊區縣和周邊衛星城。“要疏解公共服務功能,避免因北京吸附作用形成更大供需矛盾。”北京市教委主任線聯平表示。
——窪地要做“加法”。
做“加法”,一要“適量”: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要與產業和人口規模相適應。二要精準:“撒胡椒麪”,平均用力,事倍功半;重點突出,與城市羣佈局相協調,事半功倍。
依據功能區擴大、產業結構調整、居住區建設、人口增加等因素,同步規劃中小學教育設施。
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一個重要考量就是承接地的公共服務配套條件。“建分校,要跟北京城市功能和產業疏解相結合。”北京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李士祥說。
共建一所佔地700餘畝、在校學生5000人,覆蓋從幼兒園到高中階段的一體化學校,課程設置同步……北京豐臺與河北保定在基礎教育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出發點也是產業疏解對接。
公共資源如何配置?一個重要依據就是城市羣結構和城市各自定位,以發揮最大效應爲出發點。同時,公共服務要注重發揮科教載體資源的優勢。天津市南開區委書記韓宏範表示,南開區有10所高校、58個科研院所,要以建立產學研創新聯盟爲目標,創造良好的公共服務環境,吸引更多的人才、項目落戶發展。
解放軍301醫院將其腫瘤治療中心等選址河北涿州,從北京坐高鐵不出一小時即到;天津腫瘤醫院則將其分院佈局在河北滄州,到津車程90分鐘。涿州、滄州二市距京津不遠,方便承接優質資源疏解;二市做強,又可輻射帶動河北周邊其他區域。
②互通有無
補短板共建共享
共建共享,可以是“取長補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取長補短,匯聚各方力量,單個地區的瓶頸問題,迎刃而解,還能互利互補。
類似“1+1>2”的合作共贏例證,三地之間並不鮮見:
河北廊坊市固安縣緊鄰北京大興區,如今每到週末,固安大劇院總會迎來一場文化盛宴,京劇、舞臺劇、音樂會,盛宴的“主廚”,不少來自北京。
“北京演出市場成熟,團體扎堆、競爭激烈。到固安來,開拓了市場,市民也歡迎。”一家演出團體的老總說。固安引進這些演出,既滿足了當地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成爲“賣點”之一。
北京交通大學走出北京,到河北滄州黃驊港打造海濱學院,實現了一舉兩得。學院生源主要來自河北,專業設置與當地產業對口;而當地企業呢?不用爲招不到合適的員工犯難,實習培訓都方便,用起來還放心。學院不遠,就是同樣來自北京的北汽(黃驊)新廠,負責人告訴記者,學院“北汽班”的畢業生很搶手。
三地“取長補短”,潛力很大。
單就公共服務水平而言,京津高出一籌,但河北也有自家優勢:地域廣、人口多、提升空間大、市場機會多。比如,河北生態環境好的地方,發展養老服務產業前景廣闊。目前,中信公司擬投資30億元打造的養老康體項目,已經選址避暑勝地承德。
共建共享,落腳點在於補足短板。環京津貧困帶,公共服務現狀最差,自我改善能力最弱,除了財政扶持,捷徑是遠程教育、遠程診療的突破。
“這名患兒,按重症型肺炎治療了10天,病情明顯好轉,但病因不明。”
“我的判斷是支原體肺炎。”
這是連接北京和石家莊的一場遠程視頻會診,一端坐着河北兒童醫院大夫,一端坐着北京兒童醫院專家。兩地白衣天使遠隔五六百里輕鬆溝通,更方便了患兒家屬——在石家莊就能享受國內頂尖專家治療,無需奔波。
疑難重症遠程會診、雙向轉診、邀請北京專家出診、送醫務人員到北京進修培訓……去年底,河北省兒童醫院與北京兒童醫院簽署協議,共建北京兒童醫院河北國際部。“不僅惠及患兒和家長,也讓我們有了‘好老師’。”河北省兒童醫院院長石仲仁感慨。
③改革創新
試驗田突破藩籬
給父親拿藥,是住在河北三河燕郊的宗玉旺的麻煩事。老父親在燕郊養老,可醫保定點醫院在北京。每隔兩個月,他就得進京一趟,有時還得拖着父親一塊,往返一趟得大半天。若在燕郊瞧病,就得先自己墊付,攢齊單據後,半年往單位送一次,報銷下來,又得半年。
宗玉旺的煩惱,將隨着京冀兩地醫保報銷政策對接煙消雲散。河北燕達醫院將成爲北京醫保定點醫院。今後,他不用跑北京了。
一個燕達醫院,種起“改革試驗田”,發力對接京冀醫療體制機制。一項項難題,一個個化解。
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屬性不同,如何並存?
燕達醫院是家民營醫院,原先走的是“高端醫療”路線,如今轉而承擔基本醫療服務,下一步申請轉爲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河北在覈定批准的同時明確政策:允許合作雙方在辦醫節餘中取得合理回報。該項打破常規之舉,有望激活社會資本的辦醫熱情。
醫保體系各行其道,怎麼對接?
醫療價格、收費票據、醫保目錄,兩地不盡相同。燕達的方案是兩套體系同時容納:兩地均將其設爲醫保和新農合定點醫院,按照各自收費標準、出具各自收費票據、按照各自的報銷目錄和要求,根據就診人羣分別按照各自醫保政策進行報銷。
跨地區合作辦醫,誰來監管?
醫療機構監管,堅持屬地原則,由河北監管;涉及北京醫務人員的監管,則由兩地衛生主管部門協商。
區域不同,領域不同,政策不同,體制機制不同,突破協同發展的障礙,惟有改革創新。
改革,有易有難,認準的事先幹。
6月17日,京津冀三地衛生部門簽署“突發事件衛生應急合作協議”。此前,三地已就疾病預防控制達成合作協議,一地出現疫情,其他兩地共享信息、聯動處理。
看病方便不方便、教育質量如何、精神食糧是否充足、生活環境美不美……公共服務的質量,直接關乎百姓的生活。
宜居的、完善的、便利的生活環境,是公共服務的最終目標。同在一個區域,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已到,尚須加力。
服務不差壓力小——
落腳天津也不錯(親歷)
講述人:國家專利局審查協作天津中心員工毛峯
今年年初,我和70多名同事從北京來到天津東麗區,建起了天津分中心。要說申請專利,這幾年數量真是噌噌往上漲,審查規模不大哪行?北京盛不下,就得往外地轉。做後臺,有網絡就行,在哪兒都能幹活。
這一趟,全家三口都遷過來了。一晃半年,生活環境變了,節奏慢了,壓力也小了不少。單位所在的北京薊門橋房價貴,以前把家安在北五環。路堵車多,每天上下班,小一個小時。
來到東麗,住宿不操心,交通也不煩心。單位職工有免費公寓,傢俱、爐竈都配齊,拎包入住。我們家在附近租了個房子,也不貴,90平方米的兩居室,月租才1600元。離得近,開車5分鐘就到,早上還能睡個舒服覺。環境更是不用說:家門口是溼地公園,附近還有一望無際的東麗湖。一到傍晚,帶着孩子散散步、健健身,這份閒適,在北京很難享受到。
當初,來不來天津,考慮最多的是孩子上學。今年兒子剛4歲,一個月教育支出得4000多元。在天津,教育成本省出不少,上的是附近一家公立幼兒園,每月收費不過1000元。
其實,之前我們也挺捨不得北京優質的教育條件。現在講“京津雙城記”,教育改革也一直推,以後京津的教學質量、升學機會能差多少?
換了個環境,難免有個適應的過程。就說這文化氛圍吧,以前在北京,小區門口有座圖書大廈,茶餘飯後,能抱着孩子去看漫畫書。在東麗,可沒這麼方便。好在有電商,想買啥書就網上下單,送貨上門,也是個辦法。
搬來後,跟北京老朋友聊最多的,就是京津的對比。好多人一聽我講,也都動了心思。今後公共服務水平、生活環境水準都差不離了,何必扎堆北京呢?照我說啊,落腳天津也不錯!
公共服務“人”字當先(記者筆記)
行走京津冀,採訪協同發展,產業、交通、城市定位,都是熱門話題,公共服務則相對冷門。然而,這一冷門與百姓生活關係極爲密切。
京津冀協同發展,人是核心。上學、就醫、養老、社保……人人離不開。
走進河北承德雙灤工業區,北汽福田的新廠已投產。車間裏,鐵水入模,火花飛濺。總經理助理於成君談起去年搬家,仍舊感嘆:“從北京到承德,最看重發展空間,最糾結孩子上學。聽說北師大附中要設分校,懸着的心才放下來。”
人口遷移,公共服務跟上,人心方穩。產業轉移,公共服務支撐,產業方強。
在天津寧河縣,七裏海溼地西南,將崛起一座未來科技城。約144平方公里的土地規劃,分“一心、一廊、兩區、五組團”。“一心”,就是公共服務中心。環繞這一核心,生態綠廊和潘莊工業區、現代產業區等依次佈局。首創經中投資公司利用清河農場飛地,參與合作開發,將引入健康、醫療、養老、教育產業。“有了‘軟實力’,不愁人才不來。人才紮下根,不愁產業不強。”公司總經理吳懷量說。
京津冀公共服務落差巨大,這是一個不能迴避的嚴峻現實:北京集中優質教育、醫療資源,成爲“全國教育中心、看病中心”;天津次之,幾十公里外的河北,還在爲保障水平低發愁。
蘧家磨村,屬河北淶水縣。年均收入低於1540元的村民,可享農村低保,每人每月70元。
鄭家磨村,就在200米外,屬北京房山區。年均收入低於3600元的村民,可享受低保,每人每月260元。
村挨村、地挨地,反差爲何如此巨大?村民說,兩地補貼懸殊。在農村,最花錢的是打井修路。打眼深井,要花15萬—20萬元。修一公里村級公路,需要40萬元。在鄭家磨,打井修路政府全包;在蘧家磨,政府分別補貼70%、25%。
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兩村之間的道路,是鄭家磨修的;鄭家磨需要人手,首先到蘧家磨來找。兩村差距,在環京津貧困帶上,並不是個例。
落差,如何協同中彌補?發展是前提,均衡是根本,共享是關鍵,改革是出路。
均衡不是一刀切,而是梯度合理、互補聯動。基本公共服務“一碗水端平”;非基本公共服務尋找利益匯合點,從易到難,漸進推展。
在醫療領域,三種合作模式爲區域協同破題。
點對點對接。北京301醫院與涿州市醫院合作。北京專家每週兩次到涿州出診。
集團式協作。在石家莊,路過河北省兒童醫院,竟看見“北京兒童醫院”的招牌。這是北京兒童醫院牽頭成立的兒科醫院聯盟之一。有了“醫聯體”,可實現“患者不動,醫生動”的就醫模式。
“改革試驗田”深度合作。北京朝陽醫院派出13個科室的專家,入駐河北燕達醫院。兩家在醫保等領域率先改革探索。
正視差距,明確定位,攜手發展,“人的一體化”夢想終將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