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南開大學商學院學生袁偉頭戴棒球帽,與一群層級頗高的官員喝起了咖啡。他今年20歲,大學二年級在讀,開口自我介紹『運營了4家創業公司』,其中最『成功』的是名叫『農夢成真』的農產品銷售平臺。
6月28日,天津市濱海新區一家名叫『津京互聯』的創業咖啡店來了不少這樣的年輕人。每位『CEO』的事業都剛剛起步,手下的員工也大都是學生,不過,他們熟練地與人交換名片,跟任何人搭話都帶著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
這一天,跟他們一起喝咖啡的是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財政部、人社部、商務部、稅務總局、工商總局、銀監會、證監會、國家網信辦、共青團中央總計13個部門的司局長以及天津市相應部門的負責人。他們受中國政府網、中國網絡電視臺邀請,參加『發現雙創之星』天津站的活動。該活動從北京起步,將陸續到不同地區推廣創新創業理念,為創客們加油鼓勁兒。
『雙創』是觀察時下中國的一個無法回避的新詞。自2014年9月的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首次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之後,這8個字迅速出現在各級政府工作報告、經濟會議的重要位置。與之相應的,本屆政府不斷推出鼓勵創新創業、清除市場壁壘的各種新政。
在北京中關村的創業大街上,在深圳的柴火創客空間裡,李克強都跟『創客』們喝過咖啡。天津『津京互聯』咖啡店的窗外就有一張關於總理的漫畫,旁邊是他在這裡說過的一番話:『創新創業的人越多,社會就越有活力,也能帶動更多就業。』
請幫我打破『政策玻璃門』
室內,氤氳的咖啡香氣中,袁偉向旁邊沙發上坐著的政策制定者們提了一個問題。他說,創業的政策『真的好』,他天天翻、天天看,毫不誇張地說,每天放在床頭,起床就去琢磨。但是,他也發現,政策中有些詞語如『有關部門』『同等條件』等,執行起來缺乏統一標准。一些政策『看得見、摸不著』,形成『政策玻璃門或者彈簧門』,使人申請時浪費過多精力。『有什麼舉措改善這種情況?』
對此,人社部就業促進司副司長王文鐸回答說,這個問題客觀存在。從政策制定的最初一公裡到落地的最後一公裡,中間存在『中梗阻』,影響了政策的效果。目前,多個部委正在配合國家工商總局的企業信息和信用公示系統,將此類政策集中公示、導航,加大解讀力度,便於創客朋友知曉。各級政府部門要切實加大政策落地力度,讓大家『摸得到』。社會各界對政府落實政策要予以監督,督促把好的政策落實好。
天津市人社局副局長於茂東表示接受袁偉的意見。他透露,下個月,天津市大學生創業就業的事項都將下放到區縣辦理,不用到市局審批,10日內辦理,資金次日就能到位。
天津科技大學畢業生張浩偉去年9月開始創業,一直關注創業貸款政策。他說,貸款需要抵押和擔保,自己這樣的大學畢業生,既沒有抵押物也很難找到擔保人。他希望能夠憑借『信用』貸款。
據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創業發展處處長霍福鵬介紹,廣東省珠海市以前對大學生創業貸款有兩個要求,要麼由公務員提供擔保,要麼有房產抵押,創業貸款政策出臺幾年之後,業務量幾乎為零。取消了兩個條件後,幾個月內貸款額度就達到幾百萬元。這說明,很多政策在執行上確實存在問題。
『創業環境營造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各個部門、各個地方共同努力。』霍福鵬說,各個部門都在積極開動腦筋,還將建立政策執行督導機制,解決此類問題。
團中央書記處書記汪鴻雁在活動上表示,今後,團中央將參考國際經驗,推動制定《青年創業促進條例》,更好地優化青年創業環境。團中央還將探索建立青年征信體系,讓青年從學生時代開始就能積累信用,幫助他們在就業創業時期跑贏第一步。
不太擔心『退路』
『創業者最關心的要麼是錢,要麼是政策落地。』袁偉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隨著新政的推出,從2015年開始,袁偉的團隊開始享受到政府發放的每月1800元的房租補貼,以及每人每季度1000元的員工見習津貼,他很開心:『相當於幫我們補貼了30%的工資。』
這位商學院學生大一就有創業的打算。他出生在小康家庭,父母視他為另類,但並不乾預他的選擇。他表示自己目前基本可以養活自己,不怎麼向父母要生活費。
現在,袁偉還是一個名叫『津創』的天津青年創業者交流團體的活躍成員。這個圈子的發起人之一、5年前靠著5000元獎學金和1000多元打工酬勞開始創業的天津工業大學畢業生張磊說,『創業者的春天已經來到。』
處於這種樂觀氛圍中的袁偉不太擔心『退路』。他對記者說,大學這個階段很特殊——大學生的生存成本很低,而且有機會去犯錯。『大學即使錯了4年,畢業也可以改嘛。』他認為,這是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敢於創業的一個原因。
這在過去的中國是不可思議的。在『學而優則仕』的傳統社會裡,一份公務員工作仍然是許多求穩的中國家庭趨之若鶩的目標。
『我們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長起來的一批人。』北京大學法學院畢業、沒有去做律師而是開出連鎖米粉店的張天一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以前的創業者也許把創業當成一個生存選項,而今天很多90後創業者,都是『中產』家庭子弟,更加趨向於興趣導向。
去年的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全球董事長溫伯格感慨,中國是一個新興市場,中產階層不斷擴大。中國的創業者比成熟市場增加得更多。過去在中國,很多人害怕失敗,不願冒險,『我們現在發現這種思維改變了,現在新一代的年輕人不怕了』。
在中國年輕人中頗具號召力的天使投資人徐小平,這些年不斷地尋找投資對象。在清華大學軟件學院的一個班,他投資了3名同學。與很多創業者一樣,這3名同學先在IBM工作過幾年,總年薪『加起來是260萬元人民幣』。他們辭職後一個做3D打印,一個做大數據,一個做煎餅果子,用徐小平的話來說,做的都是世人眼中『絕不是清華培養的那種人能做的事』。
在『發現雙創之星』北京站的活動上,徐小平專門介紹了這3個年輕人。他說:『這3個人也反映了中國創新創業時代的現象——這就是中國一代青年、一代創業者,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在社會環境的改善下,在整個觀念意識的變革下,在中國大地上追求著他們的夢想,擁抱著他們的機會,施展著他們的纔能。』
『我們的時代真的是在支持這個』
經濟下行大勢下,來自國家工商總局的數字印證著這些人的活躍程度:從去年3月1日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以來,到今年5月,全國新增企業485萬戶,平均每天新登記注冊企業10600多戶。
談起對初創期的小微企業增值稅、營業稅的減免政策,國家稅務總局政策法規司副司長羅天舒介紹,今年一季度已經落實了240多億元的稅收優惠。
商務部綜合司副司長宋立洪認為,國家推出了很多政策,但支持創新創業根本上還是要靠市場。創客們做出獨到的產品,會得到市場的獎勵。政府也會給一些必要支持,耐心地呵護市場。『政府主要就是公共政策、公共服務、公共監管——政府應該是做好市場經濟的看門人和守業人。』
應邀到『發現雙創之星』活動演講的北京維旺明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韓穎認為,最好的30年將是未來的30年——中國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人纔等各方面,都會處在一個最好的時期,也是最適合創業的時期。
韓穎是第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亞信科技的創始人之一。他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中國在全球經濟中已經居於重要地位,政府也意識到創業精神培育的重要性。現在,政府要做的是清除企業發展的障礙,對過去管制的東西要『放手』。
20年前從高校跳槽出去創業的韓穎說,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創業的第一批人是生活所迫的小商小販。而自己這一批創業者也沒有趕上鼓勵創業的大環境,現在,國家的各項基礎設施、市場化的水平好了很多,人們對創業者的包容性和尊敬程度也高了很多。
『現在是非常好的時機。』韓穎說,現在跟過去不一樣了,年輕人做什麼事情不用首先考慮吃飯的問題,可以做自己真正喜愛的東西。而自己這批創業者,家裡上一代是沒有財富積累的。80後和90後年輕人的優勢在於對技術的理解非常好、創業熱情足夠高,但他們的專注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仍需要鍛煉。
韓穎認為,在今天的創業大潮下,大學生創業應該更加理智。可以先到創業公司裡去工作,去跟隨創業、觀察創業。『我理解,總理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不是說讓每個人都去當老板,每個人都去當老大。加入創業公司也是一種創業』。
在這位『創業老兵』眼裡,今天的這些年輕人是『創業資本最雄厚的群體』。
另一位知名的投資人、弘毅投資公司總裁、聯想控股公司常務副總裁趙令歡感慨:『創新創業不應該是狹義的科技的創新,也不應該是少數人的一種夢想。創新創業應該是中國現在所有人的夢想——恰好我們的時代真的是在支持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