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何永勇清華大學高端院副院長
走出校園做的是加法

正月初七,當整個清華園還沉浸在愜意的假期之中,何永勇已和他的同事們從北京出發,一路“地鐵+城際”,趕到百公里之外的東麗上班。
在校園裏做了二十幾年學問,何永勇的人生,在他45歲那年變得有些不同。
2014年7月16日,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推出後僅5個月,面對全球“再工業化”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浪潮,東麗區政府與清華大學簽約,作爲引入首都優質資源的重要成果,清華高端裝備研究院(簡稱高端院)正式落戶。
身爲高端院副院長,同年8月1日,何永勇搬進了華明高新區科創慧谷工業園的嶄新辦公室。
東南大學博士畢業、上海交大工作兩年、清華大學任教17年,一直生活在校園裏的何永勇如今這樣描述自己的狀態:一半時間在天津做管理,一半時間回學校帶學生;一半時間與企業、政府、市場溝通,一半時間靜下心來搞基礎研究。相比於之前簡單、安靜的生活,現在則充滿了未知與挑戰。
一年來,與何永勇一起開啓“雙城”生活的隊伍在不斷壯大,最初包括他在內只是4人的核心團隊,現在全院在編人數達到130人,其中近40%是來自清華的骨幹教師以及校友,目前整個高端院已經匯聚了17個研究所,其中5個研究所成立了公司。
何永勇坦言,清華之所以鼓勵科研團隊將一隻腳邁出校園,是爲了敦促自己做更多的加法,清華人是有夢想的,希望自己的技術成果不是止步於實驗室,而是能夠服務社會、服務產業、服務於人們的生活,恰好天津市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和東麗區“大院大所”的發展定位與清華不謀而合,高端院的成立促進了更多優秀成果轉化、落地。
其實在此之前,清華大學在全國已建設了8個研究院。依託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高端院成爲第9個外派科研機構。另一個現實情況顯示出清華向外延伸的緊迫。何永勇說,包括他在內,很多老師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近年來受制於學校物理空間的不足,科研和辦公場所愈加緊張。受制於空間面積,稍大一點的項目,開展起來就頗受限制。
“到這兒就完全不一樣了!”何永勇辦公室所在的科創慧谷4號樓兩個月前剛剛完成裝修,目前這裏是高端院的科研總部、研究所以及各職能部門所在地,相鄰的5號樓是根據上下游產業的需要而引進的相關企業,此外在華明低碳產業園還有1處中試產業基地,3處科研及辦公場所總計5萬平方米。更加令何永勇滿意的是,高端院的落戶,得到了本市及東麗區的大力支持。東麗區政府專門建設了人才公寓,配套設施齊全,符合條件的人才可拎包入住,這免去了很多家屬的後顧之憂。
一向被認爲是沉穩、理性的工科男,何永勇在高端院這個平臺上,展現了新的創業熱情,這種熱情他也在很多同事身上看到。2015年,高端院17支研發團隊的科技成果轉化合同額達到了7000萬元,涉及的領域包括機器人與自動化、先進製造、高端裝備、摩擦學等多個領域,一個值得振奮的事實是,清華已有越來越多的教師將自己的科技成果放到此處中試及產業化。
王魁林 定居天津的河北人 回鄉“說走就走”

去年12月28日,津保鐵路開通運營。京津冀鐵路網上這短短“一橫”拉近了天津、保定、石家莊、秦皇島等許多城市間的距離。出行便捷了,商務成本變低了,經濟文化往來越來越緊密了,人們紛紛給這條從提出建設到開通運營歷經百年的鐵路“點贊”。祖籍邯鄲、現在天津定居的王魁林更是認爲,津保鐵路串起了親情和友情,讓京津冀三地老百姓間的真情更加濃厚。
在距天津營口道地鐵站不遠的家中,王魁林告訴記者,今年春節,邯鄲、石家莊、保定等地所有的老戰友、老朋友都給他打來了電話,“話題只有一個,交通方便了,大家一定要聚一聚。”
王魁林今年68歲,從小在武安市賀進鎮生活,後來入伍當兵,直到在天津定居。退休後,在河北省一家民營企業做顧問,經常在天津和邯鄲、石家莊、保定等地間往來。“由於交通不便,出行主要靠轎車,要麻煩司機,個人也比較疲憊。”
爲了節省時間和精力,他比較過開車和到北京換乘火車兩種方法,結果都不盡如人意。開車走高速,經常要五六個小時,中間要留出吃飯的時間。“從天津到北京有城際鐵路,可是從北京南站再到北京西站,加上中間換乘,既麻煩又耽誤工夫。”
回鄉一次,一半的時間浪費在路上,讓王魁林和鄉親們嘮家常的時間只能一再壓縮。由於交通問題,王魁林和許多老戰友、老朋友間已有數年未曾謀面,平時只能靠電話聯繫。雖說是拳拳真情付電波,但他總是感覺拉手相見、促膝談心會更加親切。正因爲如此,王魁林特意乘坐了津保鐵路正式開通運營的首發列車G6271次,去感受由一條鐵路連接起的濃濃真情。“早晨從家出發,上午就見到了邯鄲的朋友,火車運行時間不到3個小時,這在以前真不敢想。”
津保鐵路運營以後,短短一個多月時間,王魁林已經回邯鄲老家3次,每次都是乘坐高鐵。“這條路串起一座座城市,拉近了空間的距離,更拉近了人們情感的距離。”王魁林說,津保鐵路不僅僅是一條鐵路線,更是一條經濟線,一條真情線。京津冀老百姓們的生活,在這條真情線的連接下,將會更加美好。
王世雄昔日“北漂”創業者
回家創業機會多

“終於在家門口感受到比北京更大的機會了!”崇禮雪具店老闆王世雄笑着說。
今年34歲的王世雄是張家口市崇禮區人。2006年,剛剛大學畢業的他,與親戚一起前往北京,在中關村科貿大廈租了個攤位,開始做起電腦硬件銷售和維修的生意。這一干就是10年。從“北漂”到紮根,王世雄打拼下來了一片小天地,月收入輕鬆過萬,超過許多普通上班族。
雖然生意做得有聲有色,但像多數“北漂”青年一樣,王世雄形容自己是隻“沒落腳的鳥兒”,總歸還是想要回到故鄉。去年年初,王世雄回家過年,聽說北京和張家口聯合申辦2022年冬奧會的消息,讓他看到了機會。王世雄下定決心,回老家創業。
北方的滑雪季,一般從11月底持續到次年3月中旬。王世雄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雪具店這4個多月的收入能達到15萬元,超過在中關村全年的收入。京張聯合申奧成功當天,向來滴酒不沾的他破例和朋友喝了啤酒。他說:“全國人民都知道崇禮了,我覺得挺自豪。”
王世雄介紹,今年滑雪季,雪具店生意格外好,不少遊客都是從北京直接開車來崇禮。有一天,幾個年輕人到店裏租裝備,竟說以前從沒接觸過滑雪,是專門來體驗奧運雪場的,讓他十分意外。
這兩年,崇禮滑雪項目越來越熱,全區一共12萬多居民,有近2萬都在從事與滑雪、旅遊相關的產業。本來,藉着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東風,張家口已經打響了張北草原天路、和平森林公園等旅遊品牌,而京張聯合申冬奧成功又給崇禮滑雪再添一把火。
王世雄說,像他家這樣的雪具店,一年時間就新開張了近40家,總數已經達到60多家,以滑雪爲主要項目的旅行社也從1家增長至5家。數據顯示,猴年春節期間,崇禮5大滑雪場接待遊客超過53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突破4億元大關。
“京津冀協同發展,給我們這個地方的人帶來的最大、最實在的變化,就是能回老家就業,能跟家人在一起。時髦話說就是有了幸福感!”王世雄坦率地說,與他一屆的許多在北京打工的同學都回來了,從事各種和旅遊有關的行業。
張豔梅 創業曹妃甸在這裏找到用武之地

路、電、水先後通到了廠區;廠房的鋼結構建築已經拔地而起,完成了總工程量的一半;原來長滿野草的荒地,即將變成一個現代化的食品加工區……看着眼前一天天發生的神奇變化,張豔梅心裏說不出的高興。
張豔梅今年40多歲,原本在北京經營着一家淨菜加工配送企業。讓她做夢也沒想到的是,她的創業之路因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國家戰略的實施而發生了精彩的嬗變。
“我原來在北京市房山區閻村工業區有一個廠房。”張豔梅告訴記者,她們主要爲餐飲企業生產、配送加工好的淨菜產品。憑藉着誠信、熱忱的服務,張豔梅的生意規模越來越大,苦惱也接踵而至。
“原來的廠區規模太小。”張豔梅說,她想擴大生產規模,還想增加經營品種,想辦成一個氣派的現代化食品企業……但一個個夢想都因找不到地方建廠區而擱淺。
伴隨着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大批北京企業外遷河北,這給張豔梅帶來了啓示:能不能借這個機遇實現自己的創業夢?
如今,坐落在曹妃甸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廠區滿足了張豔梅對於創業的一切要求。張豔梅指着項目建設規劃圖告訴記者,廠區總佔地100畝,可建成5個車間和1個現代化的冷庫。廠房建成後,經營版圖將擴大到豆製品、快餐、主食、烘焙等範圍。
除了找到了滿意的廠區外,物流條件也讓張豔梅喜出望外:生鮮車間距唐曹高速不到兩公里,這也意味着她的生鮮產品用不了5分鐘就可以走上高速公路;車間離港口不遠,這又讓張豔梅產生了做進出口貿易的想法。
最早和曹妃甸區有關部門接觸的時候,張豔梅還有點擔心,曹妃甸區是個首鋼京唐、華潤電力等大企業雲集的地方,自己的投資規模小,又處在創業期,人家能重視自己嗎?讓張豔梅沒想到的是,曹妃甸區向自己敞開了熱情的懷抱。從準備好資料到拿到營業執照,張豔梅用了不到3天的時間。在項目建設期間,只要遇到難題,從來沒有哪個部門推諉過。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一次次來到現場,爲張豔梅協調解決各種難題。
從第一次接觸到決定落戶曹妃甸區,張豔梅花了不到半年的時間。項目開工後,張豔梅的創業夢想隨着工程進度一天天成長。作爲京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區,曹妃甸區的發展速度超出了她的想象。目前曹妃甸區已擁有近27萬常住人口,隨着產業聚集的加快,這一數字還在快速上升。張豔梅感到,她終於找到了用武之地。
王玉穩來津創業者
創客激情點亮夢想

身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時代洪流裏,有兩位普通青年正爲自己的創業夢想奔忙着。
在西青區中北鎮金霞路18號,王玉穩向記者講述着他的創業故事。談到興奮處,他想起看過的一個有趣的問題,問記者:“土豆和西紅柿是什麼關係?你可能會說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如果把土豆做成了薯條,把西紅柿做成了番茄醬會怎樣呢——一個美好的創意就是會化普通爲神奇。”
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王玉穩和他的搭檔肖鵬遠用合成纖維做成了一塊超細纖維無紡布,這塊布用在防PM2.5口罩和空氣淨化器的過濾網上,過濾效果高、空氣阻力小;用在化妝品面膜上,又薄又服帖;用來做汽車座椅,柔軟而環保,抗撕裂性超強,是對新車皮革座椅“有味道”的革命。他認爲他的布是神奇的。
王玉穩坦言:“這塊布的誕生,其實就是跨界、創意的結果,做產品就是這樣,我知道你需要什麼,也知道他需要什麼,又知道自己有什麼,我的工作是把市場需要的和我能給的對接在一起。”資源整合、再創新,用自己的創造改變人們的生活,王玉穩說,作爲創客,他是要靠這個“吃飯”的。
在成爲一名創客之前,王、肖兩位青年已是總部位於北京的紡織行業某央企的中層管理者,工作穩定、收入豐厚。京津冀一體化,對於他們來說,加速了夢想實現的進程。協同發展國家戰略推出後,王玉穩一直在思考:哪些產業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會找到更多機會?協同發展會給普通人帶來怎樣的改變?自己在一體化的浪潮中能做點什麼?他找到同事肖鵬遠徹夜深談,兩人碰撞出火花,一直以來的創業激情被點燃了。
辭職。拿出全部積蓄,開始創業。當時王玉穩找到西青區有關部門,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一位領導說:“你們說的技術我不太懂,但西青區歡迎每一個有夢想的人來創業。凡是符合條件的創業者,我們都會給予資金、稅收等方面的支持。”就這樣,2015年9月6日,僅僅一個工作日,佐福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叫醒你的不是鬧鐘,而是夢想’,爲了把想法變成現實,我們一天驅車1000多公里,跑遍京津冀三地,找合適工廠加工。”王玉穩說,第一批產品出來,哥兒倆差點抱頭痛哭,“投入那麼大的精力和財力,可生產出的成品纖維分佈不均勻,整塊布料就像只花臉貓。看着這些做壞的布,既心疼又難受”,但是他們沒有放棄,又經過多次技術改進,3個月後,終於研發生產出了與自己預想一模一樣的無紡布。
經過了幾個月的中試,佐福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的無紡布將正式實現產業化,在西青區有關部門的幫助下,公司已開始着手相關專利的申請,已與多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合作,2016年預計年銷售額突破1500萬元。
張豔梅創業曹妃甸
在這裏找到用武之地

路、電、水先後通到了廠區;廠房的鋼結構建築已經拔地而起,完成了總工程量的一半;原來長滿野草的荒地,即將變成一個現代化的食品加工區……看着眼前一天天發生的神奇變化,張豔梅心裏說不出的高興。
張豔梅今年40多歲,原本在北京經營着一家淨菜加工配送企業。讓她做夢也沒想到的是,她的創業之路因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國家戰略的實施而發生了精彩的嬗變。
“我原來在北京市房山區閻村工業區有一個廠房。”張豔梅告訴記者,她們主要爲餐飲企業生產、配送加工好的淨菜產品。憑藉着誠信、熱忱的服務,張豔梅的生意規模越來越大,苦惱也接踵而至。
“原來的廠區規模太小。”張豔梅說,她想擴大生產規模,還想增加經營品種,想辦成一個氣派的現代化食品企業……但一個個夢想都因找不到地方建廠區而擱淺。
伴隨着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大批北京企業外遷河北,這給張豔梅帶來了啓示:能不能借這個機遇實現自己的創業夢?
如今,坐落在曹妃甸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廠區滿足了張豔梅對於創業的一切要求。張豔梅指着項目建設規劃圖告訴記者,廠區總佔地100畝,可建成5個車間和1個現代化的冷庫。廠房建成後,經營版圖將擴大到豆製品、快餐、主食、烘焙等範圍。
除了找到了滿意的廠區外,物流條件也讓張豔梅喜出望外:生鮮車間距唐曹高速不到兩公里,這也意味着她的生鮮產品用不了5分鐘就可以走上高速公路;車間離港口不遠,這又讓張豔梅產生了做進出口貿易的想法。
最早和曹妃甸區有關部門接觸的時候,張豔梅還有點擔心,曹妃甸區是個首鋼京唐、華潤電力等大企業雲集的地方,自己的投資規模小,又處在創業期,人家能重視自己嗎?讓張豔梅沒想到的是,曹妃甸區向自己敞開了熱情的懷抱。從準備好資料到拿到營業執照,張豔梅用了不到3天的時間。在項目建設期間,只要遇到難題,從來沒有哪個部門推諉過。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一次次來到現場,爲張豔梅協調解決各種難題。
從第一次接觸到決定落戶曹妃甸區,張豔梅花了不到半年的時間。項目開工後,張豔梅的創業夢想隨着工程進度一天天成長。作爲京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區,曹妃甸區的發展速度超出了她的想象。目前曹妃甸區已擁有近27萬常住人口,隨着產業聚集的加快,這一數字還在快速上升。張豔梅感到,她終於找到了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