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建設海綿城市不能僅僅理解爲建透水路面、搞雨水利用以及植樹種草,更應綜合考慮城市雨水的‘滲、滯、蓄、淨、用、排’,保護好原有河流、湖泊、溼地、坑塘、溝渠等水生態,既讓城市遇到強降雨‘不看海’,又讓雨水留得住、再利用。”全國人大代表、市水利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周潮洪建議,要使海綿城市建設達到預期效果,不能“一哄而上”,應正確認識海綿城市內涵,改變以往末端治理方法,做好頂層設計,有序推進,實施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統籌建設。
“減少排水峯值是要解決的突出問題。由於‘熱島效應’導致某一時間段城市降雨強度特別大,城鎮內澇、雨中‘看海’,也給居民出行造成了嚴重影響。”周潮洪說,“這背後反映出地下管網、排水泵站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尤其是排水管網建設理念和對現有基礎設施養護管理重視不夠,養護資金不到位、養護水平不高等問題。”她建議,應從國家層面出臺相關政策,加強城市基礎設施養護,加大長效管理資金投入,完善城市排水設施。同時,應綜合運用河道、坑塘、地下空間等,優化調蓄水方式,減少極端天氣給生活造成的不利影響。
“建海綿城市不能簡單地理解爲建基礎設施,還應綜合考慮如何解決城市蓄水、雨水淨化再利用等多方面問題。”周潮洪說,“由於城市的開發建設,一些坑塘、溼地等具有蓄水功能的資源正在減少。相比於修建地下設施而言,保護好、利用好既有資源,成本更低、也更便於管理。”周潮洪建議,規劃、城建、水利、市政、交通、國土等相關部門應跳出固有理念和管理方法,加強配合,形成合力,拿出整體方案,有序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
“應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的建設標準。由於每個城市的氣候、地理、水系條件各異,應在《海綿城市建設國家建築標準設計體系框架》指導下,結合自身特點對建設標準再細化、再完善。”周潮洪說,比如北方城市總體降雨量小,而且降雨期比較集中,導致雨水污染程度比較高,淨化難度比較大。她提出,雨水的淨化再利用是建設海綿城市的一個重要課題,應加強基礎研究,探索適合本地區情況的技術,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