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關於轉基因農產品的爭論可謂一波三折。在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中明確表態,要加大轉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發力度,這樣的表述,無疑給轉基因農產品的商業推廣鋪路,也引發業界諸多關於轉基因農產品商業化的思考。可以預測,按照規劃,當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整體水平躍居世界前列,一個巨大的市場也將逐漸敞開,讓轉基因產品迎來了『春風』。
對大眾來說,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是最為關心的問題。目前,國際上通常稱轉基因食品為『有風險的食品』,對它的利弊爭論激烈。一方認為,轉基因對人不會有任何危險,而且轉基因技術的應用給農業生產帶來了革命。而另一方則認為,當一種功能基因被移入另一機體中,這種基因的功能可能發生不可預知的變化,而機體的相應反應更不可預測。另外疾病可能有很長的潛伏期,而毒性物質對人體的危害也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纔能顯現。轉基因食品對人體的長期影響還難以有科學定論。
即使是轉基因第一大國美國,也仍然面臨著不小的爭議。美國國會7月14日通過一項旨在強制標識轉基因食品的法案,這意味著將來美國消費者能知道他們的食品中是否含有轉基因成分。按照這項法案的規定,食品生產商可自主選擇標識形式,可以使用文字、符號或由智能手機讀取的二維碼,從中可以看出,美國也在加大推動轉基因產品市場的力度。就中國市場而言,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規定,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應當醒目,並和產品的包裝、標簽同時設計和印制。然而,字體、字號如何使用,應該是什麼顏色,什麼位置纔算『醒目』,這些都沒有明確和詳細的規定。轉基因標識在執行過程中涉及到生產、分裝等多個環節,部分產品轉基因標識『躲躲藏藏』,流入市場後造成『失管』情況出現。民以食為天,大眾的餐桌安全是重中之重,相關部門需要繼續完善《食品安全法》,盡快制定轉基因食品安全的國家標准,填補對轉基因食品的監管盲區,保障大眾對轉基因產品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