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北方網訊:近年來,河東區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着力打造“1+3”法律援助志願服務品牌,通過降低援助門檻,不斷擴大援助範圍,全力打通服務羣衆的“最後一公里”,使法律援助能惠及更多困難羣衆。
“1+3”就是圍繞“全力維護受援人合法權益”這個中心,明確廣開援助申請渠道、發揮專業援助隊伍優勢、開闢“綠色通道”三個重點展開法律援助服務。着力服務和維護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農民工等羣體的合法權益;落實法律要求、體現法治精神,客觀公正的做好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切實做到“貧者必援、弱者必幫、殘者必助,應援盡援”。
廣開援助申請渠道
區司法局建立健全了三級法律援助服務工作站點。以區法律援助中心爲“龍頭”,以12個街道的法律援助工作站作爲“樞紐”,154個社區公共法律服務站爲“前沿”,點、線、面有效銜接、各有側重,形成有機整體。
在區司法局院內設立的“148”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律工作者張國樑每天累計接待前來諮詢的人員達二三十人,涉及婚姻、社會保障、勞動權益等各個方面。 “你好!我的親戚打工時出了車禍,肇事人逃逸了,怎麼辦啊?”“可以通過兩種途徑解決這個問題,一是通過工傷維權,向企業主提出賠償要求;二是起訴肇事方,請法院維權。”類似這樣的對話,每天都會上演。無論是工傷賠償,還是鄰里矛盾、房產糾紛,張國樑都給予了詳細的答覆。
區法援中心還積極協調區婦聯、區殘聯、區法院、區檢察院和看守所等部門,建立專門的法律援助工作站。將河東區法律援助中心聯繫電話號碼納入8890便民服務熱線,爲河東居民羣衆提供免費法律援助諮詢服務,並對符合法律援助要求的及時告知攜帶相關材料進行受理。
“有的居民遇到問題,基於法律知識的貧乏,不知道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區法律援助中心負責人任嵐介紹,“給羣衆發放‘法律援助聯繫卡’,在法律工作者與百姓間架起了一座法律援助連心橋。”區司法局製作了印有法律援助受理範圍、法律援助管轄、各區縣法律援助中心電話等內容的“法律援助聯繫卡”,廣泛開展“法律援助獻愛心”活動,向“低保”家庭、殘疾人、社會孤老等困難羣體實名發放了10000餘張“河東區困難羣體法律援助服務聯繫卡”。羣衆在需要維權時,按照“法律援助聯繫卡”上的提示,就能諮詢相關法律法規。
發揮專業援助隊伍優勢
區法援中心組建了由300餘名志願律師組成的“法律援助律師庫”,探索推行“點援制”和“指派制”相結合的法律援助服務方式,讓受援人選律師。“點援制”,即沒有經濟能力打官司的受援人可在法律援助機構公佈的法援志願律師中自主選擇案件承辦律師,法律援助機構根據受援人的意願,結合援助律師的專業特長,指派律師進行援助。
區司法局還成立了一支由執業律師、黨員幹部和基層法律工作者組成的法之春雨志願者服務隊,現有志願服務者340人。他們經常深入社區,廣泛開展“法律援助服務進社區”便民服務活動,黨員志願者佩戴黨徽定期到社區開展法律諮詢、公證諮詢、法治宣傳、法律援助,解答羣衆法律諮詢,受理居民法律援助申請。自2013年以來,法之春雨志願者服務隊共開展各類法律諮詢服務800餘次、代寫法律文書300餘份、出庭代理450次,維護受援人合法權益摺合人民幣約100餘萬元。
開闢“法援綠色通道”
區法援中心還開闢了“法援綠色通道”,將因交通、工傷、醫療、食品安全、產品質量等事故造成人身傷害請求賠償的和進城務工人員納入法律援助服務的範圍,併網上線下24小時值守,做到第一時間受理、指派。堅持以羣衆滿意爲標準,嚴把服務質量關,採取“六位一體”的服務方式和“四個一”的服務標準,熱情服務、用心援助,對於重點援助案件全程跟進並事後回訪,徵詢受援人的意見建議,不斷改進服務方式,努力提高羣衆滿意度和社會影響力。
經過不懈努力,區法援中心成功辦理了一些比較有影響力的案件,爲不少未成年人、殘疾人討回了公道,重新揚起了生活的風帆。援助律師吳豔面對精神殘疾當事人的27次來訪及模糊陳述,始終耐心細緻地傾聽、解答,並積極奔走,千方百計地爲其維護合法權益,爲這個千瘡百孔的家庭送去了溫暖和希望。(北方網編輯唐淑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