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文化自信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光明網 作者:何之 編輯:曲璐琳 2016-12-06 17:31:43

內容提要: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只有樹立起我們自己深厚的文化自信,才能夠更自覺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只有樹立起我們自己深厚的文化自信,才能夠更自覺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文化是人類在原始自然界基礎上所創造的一切,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其主要的內容。所謂物質文化,主要是指人類的勞動及其所創造的物質生活資料;所謂制度文化,主要是指人類在物質生產過程中所結成的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及其有組織的規範體系;而所謂精神文化,主要是指與社會存在相對應的社會意識,是人類的精神生活及其形式和成果。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現實生活中呈現出複雜紛繁、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構成了一定社會的整體風貌。關於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間的關係,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有一段經典論述: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爲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着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這只是生產關係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着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

  歷史地看,在整個文化格局中,物質文化具有決定性作用,是文化的基礎;制度文化具有的建構性作用,是文化的結構;精神文化具有指導性作用,是文化的基因。

  二

  從廣義上理解文化,也就有了廣義的文化自信,它包括物質文化自信、制度文化自信和精神文化自信。從中國近代歷史發展上來看,自鴉片戰爭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況以來,中國人民就一直奮鬥在民族復興、重振自信的過程中。五四運動以後,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件,九十多年來,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結合起來,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勝利,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成就。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羣衆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這是黨領導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最鮮明特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在實踐上的成功顯示了它的獨特優勢,這種優勢一是來源於它們適合於中國的基本國情,二是來源於它們代表着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是來源於它們在改革開放中的不斷拓展、豐富和完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也是我們黨最鮮明的旗幟。35年來,我們黨靠什麼來振奮民心、統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麼來激發全體人民的創造精神和創造活力?靠什麼來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在與資本主義競爭中贏得比較優勢?靠的就是改革開放。”

  三

  從狹義上理解文化,也就有了狹義的文化自信,這主要是指精神文化自信。就此而言,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就沒有我們今天的文化自信,因爲中國今天的文化自信,是鴉片戰爭後,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外來文化衝擊陷入困境以後、在中國人民爭取民族復興的奮鬥中特別是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後開闢社會主義道路的努力下重新確立的;而沒有我們自己的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堅實持久地在中國大地和中國人民心中樹立起來,因爲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和國家奮鬥前行的精神支撐和意志信念,它積澱和貫穿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

  堅定文化自信,首先是要堅定對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堅定對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因爲在它們中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堅定文化自信,還要自覺推進文化的傳承創新,因爲只有與時俱進才能保持文化的生命力。自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社會從古代逐漸轉入近現代以來已經170餘年,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的歷史起點上,應該有新的眼界來看待歷史文化的傳承創新。

  一是要自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繼續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更好的發揮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當代文化建設中的指導作用。

  二是要自覺推進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爲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爲解決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

  三是要自覺汲取和借鑑國外文化的積極成果,洋爲中用,融通各種資源,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

  四是要自覺要加強話語體系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造易於爲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來深入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不斷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何之)

  

下載前沿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_ | siA | ۸u^ | ptڭ | ߮v | ] | pT | HkM}H|qܡG022-23602087 | |lcGjubao@staff.enorth.cn | |O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ѤѬz_vҦ
WȹqH~ȸg\iҽsGzB2-20000001 @HǼť`س\iҸG0205099 @psDHAȳ\iҽsG12120170001zw 120100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