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綿萬餘裡,孕育中華文明五千年;
串聯11省,滋養華夏大地億萬人。
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長江黃金水道的開發,大力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總書記在會上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一年來,重慶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通過深入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強化生態保護,優化空間布局,推進互聯互通,加快產業發展,培育城鎮體系,擴大開放合作,全面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重慶在長江經濟帶中的戰略支點作用日益凸顯。
謀全局者,謀劃戰略新棋局
中國版圖上,漫長的東部海岸線宛如一張大弓,長江經濟帶就是一支蓄勢待發的利箭。千百年來,長江流域以水為紐帶,連接上下游、左右岸、乾支流,形成經濟社會大系統。直到今天,長江經濟帶仍是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紐帶。
作為“龍頭”的長三角等東部地區代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最高水平,而作為“龍身”“龍尾”的沿江中西部地區,大多發展相對滯後;長江生態系統警鍾不時敲響,環境承載力超負荷,中下游水質不斷惡化,河湖濕地萎縮……
如何依托這條黃金水道,為流域經濟發展提供支橕,為東中西協調發展奠定基礎,為陸海雙向開放創造條件,為“五位一體”建設做好示范?
2016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並指出,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定位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地跨11個省市的長江經濟帶將通過改革開放和實施一批重大工程,讓長三角、長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三個板塊的產業和基礎設施連接起來、要素流動起來、市場統一起來,促進產業有序轉移銜接、優化昇級和新型城鎮集聚發展,形成直接帶動超過1/5國土、約6億人的強大發展新動力。
“這是從中華文明的歷史高度思考、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謀劃、以全球化視野來審視長江經濟帶發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說。
“長江橫貫重慶,流經679公裡。重慶正處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Y’字形大通道的聯結點上,貫徹落實好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重慶大發展的戰略新機遇和新使命。”重慶市政府副秘書長張智奎說。
2016年5月4日至8日,重慶市委書記孫政纔一行乘船順長江而下,沿途調研江津、江北、長壽、涪陵、豐都、忠縣等11個區縣,水陸並行,既聽取情況、又實地察看,既有互動交流、又有工作研究。孫政纔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全面融入國家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強化生態保護,優化空間布局,推進互聯互通,加快產業發展,培育城鎮體系,擴大開放合作,促進重慶更好地發展。
過去的一年裡,重慶在8萬多平方公裡市域內優化生產、生活、生態布局,實現了“一盤棋”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全市經濟發展穩中向好,有速度、有質量、有效益、有活力。
綠色本底,生態屏障作用初顯
2016年7月,一則消息引發廣泛關注:重慶萬州將加快城周九大山頭生態屏障建設,以打造“九大巨型盆景”為目標,綠化造林13萬畝,建設九個各具特色的城周森林公園。
這是重慶萬州立足自身綠色發展,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之舉。它要做的,不僅要綠化城周的九大山頭,還從優化國土空間入手,將長江兩岸、三大山脈等生態敏感區域也列入“生態保障區”。其中折射出的,不僅是思想觀念的轉變,更是發展理念的革新。
對於重慶而言,長江經濟帶既是經濟發展帶,更是生態共同體,保護好三峽庫區和長江母親河,是推動長江經濟帶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義不容辭的重大責任。全市上下自覺地把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承擔起構築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重大歷史責任。
一年來,重慶市上下以綠色為本底,嚴守“五個決不能”底線,不斷加快長江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
一是紮實開展“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五大環保行動。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91%、99%。二是紮實推進節能減排。加快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提高到84.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續下降。三是加快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實施五大功能區域差異化環境政策,嚴格執行產業禁投清單,完善排污權有償使用制度。四是全面抓好環保突出問題整改。積極配合做好中央環保督察工作,先後實施5批次環保督察。
一年來,長江兩岸營造林33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9%;累計實施地質災害治理項目131處,治理岩溶面積397平方公裡;新建122座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完成169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主城區56個湖庫水質黑臭現象基本消除,長江乾流重慶段水質總體為優,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雛形已顯。
互聯互通,立體交通體系漸成型
促進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協同發展、東中西部互動合作,實現交通網絡的互聯互通至關重要。為此,重慶科學謀劃、超前謀劃:
——航運方面,2016年2月14日,市委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加快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為加強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建設融入長江經濟帶做出科學安排。按照相關規劃,重慶要加快建設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統籌港口岸線資源,進一步優化港口功能定位,科學布局、協調聯動,加快構建以“四樞紐九重點”為支橕的港口體系,增強港口集聚輻射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
——鐵路方面,按照“構建高鐵骨架、完善貨運網絡、強化區域互通、優化樞紐布局”的規劃,我市正在打造“米”字型鐵路網絡,力爭形成“一樞紐十四乾線”的鐵路網,總裡程將達到3000公裡,在成都、西安、昆明、長沙、鄭州等主要對外通道方向上建設高速鐵路。
——高速公路方面,繼續完善高速公路網,加快環線、聯線高速建設,形成“三環十二射多聯線”格局,總裡程達到4000公裡。
——航空方面,民航機場形成“一大四小”格局,力爭十三五末吞吐能力達到4500萬人次,建立起覆蓋國內所有省會城市,通達國際五大洲的客運航線網絡。
藍圖繪就,砥礪前行。
2016年11月28日,長約247公裡的渝萬高鐵正式開通運營,雙線250公裡/小時的運行速度,使得重慶至萬州的鐵路通行時間,由5小時縮短為1.5小時左右。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作為我國鐵路網中長期規劃鄭渝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渝萬高鐵是西南地區連接中原地區、華北地區的主要客運快速通道,它與成渝高鐵、成綿樂客專共同構成了成渝經濟區“T”字型快速鐵路骨架,為長江經濟帶的互聯互通、區域協同平添動力。
渝萬高鐵只是重慶加快交通建設的一個縮影。統計數據顯示,僅2016年,我市就新增鐵路300公裡左右;共計開通6條高速公路,全市高速公路通車總裡程達到2818公裡,對外高速公路通道達到16個。
在港口航道建設方面,果園港二期擴建工程正有序推進。2016年,果園港區進港鐵路專用線完工,港口集疏運體系日趨完善,周邊貨物中轉佔比在2015年的43%基礎上進一步提高。
在過去一年中,重慶市完成了嘉陵江、烏江河口航道整治工程,重慶市四級以上航道裡程達1400公裡,船舶運力標准化率達到76.5%,完成非法碼頭整治40個。
在航空建設方面,江北機場東航站區及第三跑道建設提速,武隆機場等項目開建,空港旅客吞吐量達到3500萬人次。
創新驅動,現代產業體系趨完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生態環境容量上過緊日子的前提下,依托長江水道,統籌岸上水上,正確處理防洪、通航、發電的矛盾,自覺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真正使黃金水道產生黃金效益。
重慶怎麼做?
首先,強調有效供給,在改革創新和發展新動能上做“加法”。
2016年9月6日,中共重慶市第四屆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提出,十三五時期,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0%,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為此,重慶市財政將投入150億元支持創新,僅該項增支就將佔到全市新增財力的1/10左右。
重慶迎來了創新發展的春天。在這個陽光明媚的春天裡,全市上下鉚足了勁。2016年12月20日,長安汽車工程研究總院碰撞實驗室內,一輛搭載假人的汽車快速撞向試驗牆……“呯”的一聲巨響後,各項碰撞數據被記錄下來。
“一款新車從研發到上市,要經過約40次碰撞實驗,每次花費在10萬元上下。長安打造這個碰撞實驗室,花費了1.5億元。”長安汽車工程研究總院副院長趙會說。
這只是重慶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一個縮影。在過去一年中,重慶不斷推進科研院所改革發展,健全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加強創新資源共享平臺建設,不斷深化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改革。
過去一年,重慶市發明專利擁有量同比提高24.9%,達到15997件;建成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32個,啟動建設新型高端研發機構5個,籌建獨立法人化新型研發機構25個,新增高新技術企業971家、總量達到1450家。兩江新區獲批國家雙創示范基地,重慶市高新區獲批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璧山國家高新區、永川高新區獲批國家科技服務業區域試點單位,九龍坡區獲批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城市。
做好“加法”的同時,重慶積極穩妥減少無效供給,在淘汰落後過剩產能上做“減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昇級。
渝東北11個區縣拉起生態紅線,高污染、高能耗的五類工業項目堅決不上,並實行“面上保護、點上開發”,走綠色、循環、低碳的發展之路。
在全市層面,則出臺“產業負面清單”和“產業禁投清單”,從產業類別、投資強度、產能控制等方面把關,逐步淘汰過剩產能和不符合功能定位的產業,強化環境風險防控和污染治理。僅2016年,重慶就去除粗鋼產能516.8萬噸、生鐵產能10.8萬噸、煤炭產能1688萬噸,提前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去產能任務。
統籌發展,城鄉發展更加協調
長江經濟帶在空間布局上有“三極”,即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優化長江經濟帶城市群布局,堅持大中小結合、東中西聯動,依托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這三大城市群帶動長江經濟帶發展。
據此,重慶以環境承載力為基礎,優化城市布局,著力打造梯度、協調發展的新格局:把都市功能核心區和拓展區建設成為千平方公裡、千萬人口的現代化大都市,城市發展新區加快建設一批較大規模的城市組團和衛星城,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規劃建設與生態環境協調、各具特色的城鎮體系。
重慶市發改委主任沈曉鍾表示,2016年,重慶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協調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使得城鄉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不斷增強。
一是新型城鎮化水平加快提昇。落實《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務實推進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有序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等試點工作,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2%左右。
二是城鄉統籌發展力度不斷加大。行政村環境連片整治、農村電網新建改造等25件重點民生實事完成年度既定目標。加快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工程,7個區縣脫貧摘帽,近60萬人實現脫貧目標。
2016年,重慶市鎖定“7個貧困區縣摘帽、885個貧困村銷號、59.3萬貧困人口脫貧”的年度目標,全市脫貧攻堅呈現出認識更統一、措施更精准、保障更到位、成效更明顯的良好局面。特別是創新鄉村旅游扶貧舉措,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得到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
重慶市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劉戈新透露,2017年是重慶確定的脫貧攻堅“基本完成”之年,要實現9個區縣、226個村的脫貧目標,確保剩餘的20萬名建卡貧困人口全面脫貧。
“實現‘整縣摘帽、整村銷號、整戶脫貧’,是我們向市委、市政府立下的‘軍令狀’,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雲陽縣委書記張學鋒擲地有聲。
內陸開放,高度深度廣度再提昇
重慶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Y”字形大通道的聯結點上。“一帶一路”戰略為重慶提供了“走出去”的更大平臺,長江經濟帶發展則為重慶提供了更好融入中部和東部的重要載體。
目前,重慶正從對內對外兩個方面,致力於內陸開放高地的建設。內陸開放的高度、深度和廣度不斷提昇。
對內:協作創新,賓客盈門。
2016年1月,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在重慶召開期間,雲南、江蘇等省市主要領導抵達重慶,深入考察兩江新區等地,商討對渝合作事宜;
2016年5月25日,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徐守盛,省委副書記、省長杜家毫率領的湖南省黨政代表團到渝考察,簽署關於加強渝湘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明確雙方將進一步加強區域戰略協作、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聯動發展、環境保護合作、社會管理合作,共建合作機制;
一個月後,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省委副書記、省長尹力率領四川省黨政代表團到渝考察,簽署深化川渝務實合作2016年重點工作方案。根據方案,雙方將進一步加強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市場一體化建設、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對接共享、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對接等領域的合作……
對外:果斷出擊,精彩紛呈。
2016年8月,重慶農資集團與哈薩克斯坦鉀鹽公司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通過“渝新歐”國際物流大通道把哈薩克斯坦生產的鉀肥投放西南市場,進而通過長江水道投放中部市場乃至亞洲市場。不產一粒鉀肥的重慶,將打造年流通量300萬噸的內陸最大鉀肥集散中心。
2016年,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順利推進,設立總規模上千億的投資基金,跨境融資等8個項目啟動實施,42項創新政策落地;
重慶獲批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兩江新區獲批開展全國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全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
更為重要的是,在中央的支持下,重慶的鐵路、機場、水路形成了“口岸+樞紐+保稅區”“三個三合一”的布局,是重慶內陸開放高地建設的重大優勢;通過這些開放平臺,重慶已經和世界緊密地連在一起了。
如果說長江是一條蜿蜒巨龍,在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一帶一路”和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指引下,重慶勢必看齊龍頭、協同龍身、揚起龍尾,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破浪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