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大年三十兒晚上六點多,窗外噼噼啪啪響起了鞭炮聲,當人們都在閤家團聚時,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ICU的護士徐釗像往常一樣已經做好上崗前的準備,這裏的醫護人員仍然在精心照顧着每一位患者。
對於2016年8月份剛剛參加工作的徐釗來說,這是他第一次沒有在大年三十兒和家人團聚。準備走進ICU工作前,他給父母打了一通電話:“爸媽,我不回去你倆也好好過年啊,吃餃子,看春晚,祝你們雞年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咱們初一見!”掛了電話,徐釗滿臉笑容地說:“明天爸爸媽媽會來天津和我團聚。”
“我是93年出生的,今年剛好是本命年。”和我們曾經“認爲”的90後不同,對於工作,徐釗秉承着嚴謹、敬業的態度。由於護理工作的特殊性,白班、夜班、下班、休息,一年365天都是如此循環,根本沒有什麼節假日的概念,所以對於大年三十兒正常上班,徐釗並沒有感到意外。這天,徐釗輪上的是夜班,從晚上7點至第二天早上7點半下班。
“前沿”新聞記者瞭解到,當天值班的醫護人員中,外地的工作人員佔到70%-80%,爲了工作,爲了患者,他們都放棄了回家過年。
今天,徐釗的工作是看護三位患者,要看着他們輸液,爲他們做擦洗等生活護理,隨時關注整體情況的監護。“我負責的這三位都是高齡老人,年齡都在80歲以上,最高齡的一位過年就90歲了。”
徐釗告訴“前沿”新聞記者,由於患者長期臥牀,吸痰成了每天頻率最高的一項工作。“有時候我剛幫助患者吸完一次痰,回身還沒走到牀尾,患者就又咳嗽了,一個班上最多給一位患者吸痰超過80次。”正說着話,徐釗就被一聲咳嗽“叫”了過去,趕忙給一位腦出血後遺症患者吸痰。
雖然工作辛苦,但徐釗說,在學校的時候接觸護理工作很多,並且臨牀見得也多,他早就做好了吃苦的心理準備。
大年三十兒,雖然不能與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但醫院爲醫護人員準備了餃子。“由於工作忙人手緊,我們幾個人只能輪流到飲水間去吃飯。”徐釗說。
ICU護士長陳韻芳是這裏的總協調人,患者、醫生、護士、物資、總務、設備,都要由她統籌安排。“醫生在早上交接時會對前一夜的特殊患者進行特別叮囑,並且對患者意識進行觀察、檢查管路、對有創傷的進行監測,還要完成皮膚、用藥、用泵、血濾、脫水量等情況的交接,針對病情嚴重的患者,醫生需要完成20多項交接工作。”陳韻芳說,三中心ICU一共有30張牀位,必須24小時有人監護。
“準備,一二,翻。”“前沿”新聞記者尋聲望去,六七位醫護人員正在爲一位患成人呼吸窘迫綜合症的患者進行翻身,這位患者需要採取俯臥位。“頭部、頸椎、管路、四肢,各個位置都要有人照應才行。患者需要每兩小時翻一次身,因此多數醫護人員都患有腰肌勞損或腰間盤突出的毛病。”陳韻芳說。
交談中,“前沿”新聞記者得知,已經工作24年,做了10年護士長的陳韻芳從來沒有休息過節假日。說到這裏,陳韻芳的眼圈泛紅,“工作了這麼多年,家裏人還都是比較理解我的,只是有時候孩子會有些不理解,她今年已經是高三年級的學生了,但是我從來沒管過她的學習。”陳韻芳心中滿懷對孩子和家人的愧疚,“每到年節家裏聚會的時候,總是全家人等我回去了纔開飯,遇到老人生日也是趕在我休息的日子再慶祝。”爲了患者的康復,陳韻芳數十年如一日,家人的理解與支持,她只有默默地記在心中。(前沿新聞記者趙穎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