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新實踐·四川篇】人大代表大涼山履職記:“慢”出來的“好”日子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新華網 作者: 編輯:張麒麟 2017-03-02 17:53:00

內容提要:“最美的彩虹在涼山,北京的火車到涼山……”40多年前,還在上學的潘成英在課堂上學到了這首歌曲。那時火車剛剛開通,這首關於鐵路的彝族民謠傳唱在大涼山區,成爲很多涼山兒女心頭抹不去的記憶。

新華網北京3月2日新媒體專電 題:人大代表大涼山履職記:“慢”出來的“好”日子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王浩程 周相吉

“最美的彩虹在涼山,北京的火車到涼山……”40多年前,還在上學的潘成英在課堂上學到了這首歌曲。那時火車剛剛開通,這首關於鐵路的彝族民謠傳唱在大涼山區,成爲很多涼山兒女心頭抹不去的記憶。

40多年後,火車換了,車站變了,潘成英也從一名學生變成一位全國人大代表。

如今的她,依然常常乘坐這趟火車走訪村民、調查研究,與很多身處涼山腹地的村民一樣,“慢火車”已經成爲生活的一部分。對於火車的依賴和感情,他們始終沒有改變。

列車上的“動物園”

歷時9個多小時,經過353千米,停靠26站,全程票價25.5元。

這是5633/34次列車的全程運行情況。這趟往返於涼山州越西縣普雄鎮和攀枝花之間的列車,從1970年開始,已經運行了近半個世紀。

今年兩會前夕,潘成英再次踏上這列火車調研。

在火車的最後一節車廂——行李車廂,潘成英和普雄鎮且託村的木色五染等幾位村民圍在一起。旁邊堆放着幾個裝滿活雞的大揹簍。

對於61歲的木色五染來說,這條線她再熟悉不過了。

20年前,她就是坐這趟車把山上採集的中藥帶到城裏售賣。20年後,她依舊在靠着這條鐵路增收致富。

每隔一天,這位老人便會和三五鄉親一起,揹着前一天收好的雞,步行1個多小時,趕在13時01分之前登上從普雄站發車的5633次列車。

幾元的車費,兩三個小時的車程,在喜德、冕寧等地下車,把雞賣給當地雞販後,再乘坐當天的5634次列車返回。

每斤20元收,21元賣。除去車費,木色五染一天可以賺到四五十元。

每年賣雞幾千元的收入,已經成爲她家庭收入的重要補充。“火車方便、票價低,我們才能賺到錢。”木色五染講述時,對鐵路給她帶來的便利心滿意足。

車廂遠處,成羣的鴨鵝,叫聲此起彼伏,幾隻山羊在車廂裏互相爭鬥,儼然一派“動物園”的場景。

說話間,一隻鵝下了個蛋,引得滿堂鬨笑。

“過彝族年的時候,行李車廂裏的家禽家畜更多。”說起過年時的情形,列車長阿西阿呷興奮地說。

爲了方便沿線彝族村民攜帶牲口趕集貿易,列車專門打造了“行李車廂”安置牲口和大件行李,沿途車站還配備了專供牲口上下車使用的梯子。

穿行在這兒的扶貧“慢火車”,已經成爲拉動沿線經濟發展和百姓生活的重要“引擎”,也爲大涼山區的脫貧攻堅發揮着它獨有的作用。

駛向希望的“慢火車”

海拔2400多米,地勢險峻,這裏是成昆線上條件艱苦的高山車站——沙馬拉達車站。

14時10分,潘成英乘坐的列車抵達沙馬拉達車站。

每天14時10分至14時12分,5633次列車在這裏停留2分鐘,爲喜德縣沙馬拉達鄉火把村村民的生活創造了不少便利。

在沙馬拉達鄉火把村,潘成英走進了建卡貧困戶吉克瓦則的家中。

走進老鄉的土牆房,昏暗的房間內,牆上幾幅金黃色的獎狀引人注目。

“我大女兒出嫁了,二女兒畢業後在甘洛當幼師,兒子在內江讀大學,小女兒在喜德讀中學。”老鄉對潘成英說。

靠着洋芋、蕎子、苞谷、花椒等農作物,吉克瓦則家一年收入3萬多元,除去兩個娃娃上學1萬多元的費用,剩下的錢也只夠他們買點種子化肥,維持日常生活。

爲了幫扶困難家庭,車站讓困難學生免費乘車。吉克瓦則的妻子欣慰地說:“娃娃坐火車去讀書不要錢,很方便,好得很。”

在大涼山區,像吉克瓦則一樣重視教育的家庭越來越多。逢站就停“慢火車”,讓娃娃們的求學之路變得更加順暢。

“這條鐵路不但是扶貧之路,更是一條求學之路、希望之路。”沙馬拉達站站長薛東旭談起對這條“慢火車”的理解。

薛東旭說:“車務段爲車站配備了專門的彝族站長和彝族職工,這樣可以用彝語更好地爲山區彝族同胞服務。”

趕集、走親戚、上學……沙馬拉達車站每日乘車人數從幾十到上百人不等,雖然人數不多,卻肩負着支持涼山精準扶貧、幫助彝區農產品流通及助力彝族同胞走出去長見識、擺脫貧窮奔小康的重任。

虧損中的公益“和諧號”

兒童的揹帶、縫製編織袋的麻繩、透明膠帶……一件件專門爲彝族乘客準備的物品整齊地擺放在列車上的一個便民箱裏。

“乘客裝作物的麻袋破損後,在車上可以及時進行縫合,保障乘客順利出行。”阿西阿呷說。

東西雖小,情誼卻深。作爲在這趟車上服務了20多年的列車長,阿西阿呷和彝族乘客的關係已經密不可分。

“垃圾別往窗外扔,放進盤裏最衛生;行李莫把車門堵,旅客上下不受阻……”

此時,在車廂裏,列車安全宣傳小分隊用漢語彝語雙語廣播引導乘客文明出行。

近年來,除了在車廂改造、車站人員配置等硬件方面改善外,火車上的“軟”服務也在不斷升級。雙語廣播通過積極宣傳,不但提高了村民素質,也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起到了積極作用。

“‘慢火車’是我們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老百姓的專車,對帶動老百姓脫貧致富,走出大山有着非凡意義。”完成對“慢火車”的調研後,潘成英認爲,在動車、高鐵不斷延伸提速的今天,這趟穿行在大涼山地區的慢火車的意義更加凸顯。

在全國,像5633/34次這樣的公益性扶貧列車不在少數。

據中國鐵路總公司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國鐵路共開行這樣的公益扶貧列車81對,主要分佈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偏遠貧困地區,2016年共運送旅客近3000萬人次。

“鐵路部門對公益扶貧列車長期執行1995年的普速旅客列車運價標準,票價30多年未變。”這位負責人介紹。

“慢火車”爲改善貧困地區發展環境和條件提供了重要支撐,也在國家推進扶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發揮着更大作用。

   原標題:【治國理政新實踐·四川篇】人大代表大涼山履職記:“慢”出來的“好”日子

下載前沿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_ | siA | ۸u^ | ptڭ | ߮v | ] | pT | HkM}H|qܡG022-23602087 | |lcGjubao@staff.enorth.cn | |O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ѤѬz_vҦ
WȹqH~ȸg\iҽsGzB2-20000001 @HǼť`س\iҸG0205099 @psDHAȳ\iҽsG12120170001zw 120100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