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青年畫第六代傳人:不是『娃抱魚』那樣簡單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北方網 作者:晚報李子涵 編輯:張瑜 2017-03-03 16:33:53

內容提要:在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明清街上,賣年畫、泥人、剪紙、文玩的店鋪鱗次櫛比。幾乎每家店鋪都有年畫出售,但堅持用傳統工藝手工制作年畫的店鋪已然不多,玉成號畫莊就是其中一家。

霍慶順在制作經典年畫《蓮年有餘》。

  天津北方網訊:在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明清街上,賣年畫、泥人、剪紙、文玩的店鋪鱗次櫛比。幾乎每家店鋪都有年畫出售,但堅持用傳統工藝手工制作年畫的店鋪已然不多,玉成號畫莊就是其中一家。

  這家小店並不起眼,就連『玉成號畫莊』這塊牌匾都藏在陰暗的屋檐下,不找當地人打聽,要找到它還真不容易。店鋪是一個二層小樓,一樓店面,二樓作坊,面積也不大。

  上樓後,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正在案版前給年畫上色。他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霍慶順。辦展覽、做講解……剛剛過去的農歷新年可把老爺子忙壞了,稍微閑下來,霍慶順就又回到畫莊畫他最喜歡的年畫。

  『我看見年畫就想畫幾筆,這就是我的第二生命。』67歲的霍慶順說自己一拿起畫筆就感覺『年輕』了許多。

  政府支持讓年畫新生

  楊柳青年畫,全稱為『楊柳青木版彩繪年畫』,產生於元末明初。至明永樂年間,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及漕運的興起使得楊柳青成為南北商品交易的集散地,楊柳青年畫隨即興起。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緒初期是楊柳青年畫發展的鼎盛時期,出現了『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的盛況。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楊柳青年畫走向衰落,抗日戰爭時期損失慘重。

  玉成號畫莊創建於1926年,由霍慶順的父親霍玉棠和另一位老藝人韓春榮共同創辦。霍慶順聽老藝人們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是政府多次搶救、搜集、挖掘、整理,纔讓楊柳青年畫又獲得新生。

  霍慶順說,1953年的春天,中央文化部來人了,叫李靜森,是一名女同志,給楊柳青年畫帶來了重新發芽的陽光雨露。

  李靜森是坐火車來的,『楊柳青還有年畫嗎?』她一下車就開始打聽,很多人說沒有了,但她不死心,從西街走到東街,有位老人告訴她,可能有,東街好像有個霍家開了畫鋪,於是她就奔霍家來了。

  霍慶順家在一個四合院裡,幾位年畫老藝人都住在一起,李靜森進門時,正看到大伙熱火朝天地作畫。李靜森如獲至寶,她在霍家住了兩天,詳細了解了楊柳青年畫的歷史與現狀。『她叮囑父親,你們這個畫莊千萬不要散了,把過去倒閉作坊的老藝人組織起來,繼續發展。我父親很受鼓舞,後來又吸收了幾位老藝人,成立了互助組。』

  臨走時,李靜森問霍玉棠還需要什麼,霍玉棠的回答很直接,就是沒錢。李靜森沒過幾天就給老藝人們寄來了500元錢。和錢一起寄來的,還有紙張,文化部希望老藝人們把現有的木版年畫一樣印十張,寄到北京。『在那個年代這可是筆巨款,我父親很激動,舊社會時沒有這麼支持民間藝術的,他下定決心要把年畫事業做好。』

  過去倒閉作坊有不少現成的木版,閑置在屋外,日曬雨淋的,老藝人們決定把這些木版借過來,也算是對年畫的傳承保護。

  借木版是霍慶順親自參與的,只有4歲的他纏著大人們哭鬧,非要跟著一起去。那時候沒有交通工具,運木版只能靠扁擔來挑。『一塊木版十幾斤重,一邊挑3塊就有八九十斤重了,大人根本沒有閑暇再抱個小孩。』霍慶順說,大人拗不過他,只好讓他牽著扁擔繩一路跟著。

  1956年,老藝人們又在政府支持下成立『楊柳青畫業合作社』,那時候,小小的四合院裡門庭若市,各界人士都來這裡參觀。『那時候中蘇友好,還有蘇聯人來家裡看年畫呢。』霍慶順回憶說。

  跟父親先偷藝再學藝

  霍慶順是家裡的長子,在年畫堆裡長起來的他打小就喜歡年畫。整天跟著老藝人屁股後面轉,耳濡目染也學了點皮毛。於是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霍慶順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幅年畫作品。

  『畫完之後我馬上拿給老藝人們看,他們都誇我,把我樂壞了,我就找父親幫我裝裱。父親笑話我,就你這畫拿糨糊一貼不就好了。可我不死心,最後照著大人的模樣也弄了個天杆地杆,掛裡屋牆上了。』小霍慶順對著自己的畫作看了一下午,他說這是人生第一次自我欣賞。

  盡管看著霍慶順天天圍著年畫轉,霍玉棠卻從未主動對霍慶順說『跟我學年畫吧』。如今的霍慶順理解了父親當年的苦衷。『父親是從舊社會過來的,深知手藝人的苦,他不願兒女受這份苦。』霍玉棠曾對子女說,『要想掙大錢,不要乾年畫。』

  不過,霍慶順的一次『頑皮』之舉,卻讓父親改變了態度。『我們那時候上學都是半日制的,上午上課,下午參加學習小組,早早就放學了,回家就看著我父親和老藝人們在畫畫。』一次,霍慶順發現父親刷畫刷到一半就出門了,心想大人刷我也刷。

  『刷了一張拿起來欣賞,覺得挺好,就停不下來了,把剩下的畫全部刷完了。』有趣的是,霍玉棠回來之後也沒發現,『過了兩天,父親纔開始琢磨,這剩下的一半是誰刷的,把院裡的人問了個遍,最後找到我了。』

  霍慶順一看敗露了,趕緊招了,正閉著眼等著挨板子呢。沒想到父親非但沒生氣,還笑了。『你這孩子是塊材料,我來教你吧。』父親的鼓勵至今還在霍慶順耳邊,『父親把壓紙、裁紙、印刷等步驟全都教給我了,我可以說是先偷藝後學藝。』

  提到老藝人教徒弟,有句話叫『教會徒弟,餓死師傅』,說的是有的老藝人收徒會留一手,怕砸自己飯碗。霍慶順說:『這種情況不是沒有,可只要這徒弟是真心想學,沒有哪個師傅會留後手,如果徒弟心思不在手藝上,即使是親父子又怎樣。』霍慶順見過不少老藝人教孩子手藝,結果孩子學到一半就走了。『強扭的瓜不甜,你說老藝人該多傷心,他還不如教給一個外人。』

  如今,霍慶順的二兒子霍樹青也子承父業,和他一同經營著這家『玉成號畫莊』。『對我的下一代,我和父親的觀念是一致的,我不強迫他們乾這行,但我會引導他們入這個門,讓他們自己去悟,如果對年畫感興趣那就是好事,不感興趣再怎麼強迫也沒用。』

  讓霍慶順欣慰的是,霍樹青已經接下了楊柳青年畫第七代傳人的擔子,在年畫制作上已經小有建樹。

  擔起年畫傳承人的責任

  1958年,在天津市文化局的領導下,楊柳青畫業合作社與天津榮寶齋、天津德裕公畫莊合並組成天津市楊柳青畫社。辦公地點也從四合院裡搬了出來,到了一個大院裡。『1960年開始吃食堂大鍋飯,哪個單位的家屬就得上哪兒吃飯,所以我大部分時光都在畫社度過。』這個大院也成了霍慶順的第二個家。

  1965年,霍慶順參加工作,進了家具廠。讓霍慶順開心的是,在家具廠他乾的是油工,負責上顏色,這為他學習年畫中的彩繪工藝打下了功底。

  1966年楊柳青畫社遷往市區,霍玉棠每星期纔能回家一次。『文革』期間,楊柳青年畫遭遇毀滅性打擊,許多珍貴的古版、傳統年畫的原作被任意毀壞、焚燒,丟失。『我記得家裡有不少年畫木版被抄走當柴火燒了,那要擱到現在都是文物啊。』霍慶順深深嘆息,『幸虧家裡還有剛印完沒彩繪的年畫坯子,有坯子就不愁日後刻版。』

  在家具廠,霍慶順只當了3年學徒就響應國家號召,去參軍了。1973年,霍慶順復員回家,還是回到家具廠工作。而霍玉棠此時也回到了家裡,一家人面面相覷,年畫事業只得擱置起來。1982年霍玉棠去世,臨終前他仍擱不下年畫,叮囑兒女們要把它傳承下去。

  上世紀80年代,在政府的支持下,霍慶順和霍秀英(霍玉棠長女)以及霍慶有(霍玉棠次子)幾人克服重重困難,投入到將楊柳青年畫恢復的工作之中。

  『我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一是父輩的囑托,二是看到當時的年輕人都不知道年畫而感到著急。』那時候的楊柳青,走到街上隨便找一個年輕人問年畫的事,都直撓頭。

  一次霍慶順跟一位年長的鄉親聊起年畫,對方說:『這年畫有什麼呀,不就是個娃娃抱大魚,拿筆一畫,再上個色嘛。』聽了這句話的霍慶順很郁悶,『楊柳青年畫可不只是娃娃抱魚,它的題材有娃娃、仕女、民俗、民間故事以及神像共計5大類,每類都有上百種,但無論題材如何豐富,都離不開一個「年」字,就是我們理解的喜慶祥和。』

  而傳統年畫工藝也不像人們想的那樣簡單。包括出稿、刻版、印刷、彩繪和裝裱五道工藝。『每道工藝都不簡單,人一生中要是能學精其中的兩道就很難得了。』這句話霍慶順逢人便說。

  為了讓身邊的人了解年畫,從1986年開始,霍家人就開始在春節假期舉辦免費畫展,地點就在自家四合院內。『一開始我們只展覽3天,後來街坊鄰居覺得看不夠,我們又延期到7天,再後來直接延到過完燈節兒。』

  1993年兄弟姐妹幾個恢復了『玉成號畫莊』的老字號,還在家裡專門布置了一條畫廊,讓老百姓隨時都可以來參觀。這個小小的家庭年畫博物館一直堅持到2002年四合院拆遷。

  2007年,霍慶順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這為他傳播年畫文化帶來了更大動力。如今的霍慶順除了經營著畫莊,還在楊柳青年畫館擔任講解員,有時還得去中小學授課,忙得不可開交。『雖然比退休前忙多了,但我覺得這是身為年畫世家人的責任。』霍慶順說。

  最近,霍慶順還和天津大學合作,將楊柳青年畫帶進大學校園。『讓年輕一輩認識年畫、研究年畫是我這個傳承人最該做的。』霍慶順說,『雖然我身在年畫世家,但年畫文化不是我個人的,它是大家共同的財富,對每個天津人來講,都有你一份。』(北方網編輯張瑜)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