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非遺郭錫鳴:蛐蛐罐世界裏的“藝人老四”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北方網 作者:呂斌 編輯:袁野 2017-03-29 15:16:00

內容提要:郭錫鳴,圈裏人稱“手藝人老四”,目前,他傳承的郭氏陶罐項目已被列入天津市河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河東區老天津鋼廠後面的平房衚衕裏,記者見到了郭錫鳴。他說,這處小院是他20多年前置辦的。一推門進去,就能看見一處燒陶的窯。走進屋,簡易的架子上,擺置着一些土罐,牆壁有黑又有白,整個環境看起來似乎“粗糙”,但這卻是郭錫鳴的工作室。

  天津北方網訊:郭錫鳴,圈裏人稱“手藝人老四”,目前,他傳承的郭氏陶罐項目已被列入天津市河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河東區老天津鋼廠後面的平房衚衕裏,記者見到了郭錫鳴。他說,這處小院是他20多年前置辦的。一推門進去,就能看見一處燒陶的窯。走進屋,簡易的架子上,擺置着一些土罐,牆壁有黑又有白,整個環境看起來似乎“粗糙”,但這卻是郭錫鳴的工作室。

  由於古法制陶對通風和採光的要求比較高,郭錫鳴的工作室只有一面窗。午後,陽光透過窗子照進來,讓整個小院都多了許多生機。郭錫鳴說,別人都稱他是“匠人”,他卻覺得自己是“土裏土氣的手藝人”。 “做蛐蛐罐不是個乾淨活兒,和泥,揉泥,砸泥,一整就哪兒都是泥巴。”,郭錫鳴傳承的蛐蛐罐手藝,以天津本地黃泥爲原料古法制作,經過澄泥、瀝水、揉泥、製坯、晾曬成型等幾十道工序。18歲正式入行,一晃兒,做蛐蛐罐,已有四十幾年的時光,郭錫鳴直呼“不容易”。剛開始做蛐蛐罐的時候,一個罐子只能賣幾塊錢,隨着技藝的精進,他的作品開始成百上千的出手,乃至現在,幾萬,甚至十幾萬一個蛐蛐罐,都很常見。

  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現在,“手藝人老四”在圈內小有名氣,上門來求罐的人絡繹不絕,但是“一罐難求”。郭錫鳴介紹說,古法制陶用時個把月是少說,所有的蛐蛐罐成品都要經過進窯燒製才能成型,而這期間的失敗率,他有時也難以預知。“出窯的時候,顏色不一樣,有的帶斑點,這是意外的窯變,很難求。但是,有時候出來一窯,一個能留下的都沒有,全裂了,一年的功夫全白搭,真心疼。”郭錫鳴說,一個成功的蛐蛐罐作品,每一個環節都疏忽不得,泥裏有氣泡,雕刻花紋時下筆過重,這些看似微乎其微的細節,對於蛐蛐罐來說,都是“致命”的傷害。而做蛐蛐罐帶給他最欣喜的事兒,就是“鑽研”。“大型作品,工藝複雜,雕刻更爲精細,出窯後,一點不裂,那時候,是我最高興的時候。類似這樣的作品我並沒有賣,但是,它的價值卻不是金錢可以比擬的。”

  在老古玩商中曾流傳着這麼一句話:六個子玉蛐蛐罐能換一對道光官窯粉彩龍鳳碗。郭老的罐大的可以裝下西瓜,小的可以手握懷揣,以天津本地黃泥爲原料古法制作,經過澄泥、瀝水、回性揉泥、製坯、晾曬成型等幾十道工序,一個罐成品至少需要幾個月時間,但一尊精品罐售價幾十萬也是常有的事。“我這個行當雖然報酬不錯,但是勤快人不愛幹,懶人又幹不了。主要是太辛苦了,要不是發自內心喜歡,我也堅持不下來這麼多年。”

  郭錫鳴說:“把燦爛的古老手工製陶工藝傳承下去是我畢生的夢想。現在如果有人肯上門真心學藝,我會毫無保留地把這門即將失傳的手藝傳授給他。”郭老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將自己在二號橋地毯路社區的家作爲傳統工藝家庭活動室,接待來自社區的青少年來家裏進行傳統藝術的學習,希望孩子們能有興趣將這門技藝發揚光大。(前沿新聞記者呂斌)

下載前沿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_ | siA | ۸u^ | ptڭ | ߮v | ] | pT | HkM}H|qܡG022-23602087 | |lcGjubao@staff.enorth.cn | |O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ѤѬz_vҦ
WȹqH~ȸg\iҽsGzB2-20000001 @HǼť`س\iҸG0205099 @psDHAȳ\iҽsG12120170001zw 120100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