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忻鑫:痕跡檢驗 讓無聲物證“開口說話”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北方網 作者:柴瑩 編輯:柴瑩 2017-05-19 07:19:00

內容提要:走進天津市刑偵局十三支隊的痕跡物證檢驗中心,一陣電鋸發出的轟鳴聲不絕於耳。順着聲音找去,身穿白大褂的張忻鑫正在和助手對一起系列入室盜竊案的鎖芯進行痕跡檢驗……


張忻鑫畢業於中國刑警學院刑事技術系痕跡檢驗專業

  天津北方網訊:說到刑警,總有一些朋友會這麼問:“忻鑫,最近又抓了幾個人?”“你們帶不帶槍啊?”即使信息如此發達,對於刑偵系統中的這一技術工種,人們依然會感覺某種神祕和陌生。他們雖然奔波在一線,卻隱藏在幕後,極少與百姓打交道,身爲刑警,卻沒有親手製服嫌犯、實施抓捕的風光。但不可否認,幾乎每一個被視爲經典的案例,其背後都離不開刑事技術人員仔細的勘查、敏銳的觀察和精準的判斷。

  走進天津市刑偵局十三支隊的痕跡物證檢驗中心,一陣電鋸發出的轟鳴聲不絕於耳。順着聲音找去,身穿白大褂的張忻鑫正在和助手對一起系列入室盜竊案的鎖芯進行痕跡檢驗。助手手拿着電鋸,正在對一把鎖芯進行縱向切割,張忻鑫則在一旁進行指導。

  據張忻鑫介紹,每把鎖具自帶的鑰匙插入鎖孔,所產生的劃痕是固定的。他們正是通過切割被盜現場鎖具,對鎖芯所留劃痕以及微量物進行提取比對,由此確定案件是否屬於技術開鎖以及是否可以與同類案件進行串並,爲偵查員偵破案件提供技術支持。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忙碌,他們終於完成了對鎖芯的痕跡檢驗,並得出這個鎖芯所留痕跡與此前發生在市內的另外幾起入室盜竊案手段相同,具備串併案條件。

  張忻鑫畢業於中國刑警學院刑事技術系痕跡檢驗專業,現任市刑偵局十三支隊痕跡檢驗室副主任,正所謂科班出身。

  說起痕檢工作的重要性,張忻鑫介紹說,痕檢工作是刑事案件偵破的重要前提。任何一起案件,負責痕跡的技術人員都應該也都會立即趕赴現場,儘可能快地收集到有價值的證據。現在訴訟程序對物證的要求更爲嚴格,光有口供不行,犯罪分子法律意識也提高了,無證據根本不行。通過一些物證可以儘快確定案件性質,以便決定是否進行偵查以及如何進行偵查。


張忻鑫現任市刑偵局十三支隊痕跡檢驗室副主任

張忻鑫工作認真,做痕檢工作挺有靈氣

  在案情分析會上,負責痕跡的技術人員一般要第一個發言,介紹在現場發現的有價值的物證,然後通過對現場找到的物證進行分析,確定案件的性質和偵查方向。比如,是自殺還是他殺,是刑事案件還是意外事故;如果是刑事案件,嫌疑人如何進入犯罪現場,通過進入的方式還可以判定是不是熟人作案。

  張忻鑫工作認真,做痕檢工作挺有靈氣。那年他還是一名實習人員,跟着師傅到薊縣勘查一煙販被殺的現場。他憑藉着靈敏的觀察力,做出了與老刑警不同的判斷,而事實證明他是正確的。

  被害人是一對夫妻,丈夫以賣煙爲業。那天早晨夫妻二人被殺死在家中。經過檢驗,死者所受的是刀傷。屋裏留下很多血痕。警方調查確定爲入室搶劫,嫌疑人闖進來後,拿刀殺死被害人,然後搶劫逃走。

  張忻鑫最初只跟在師傅後邊聽。他注意到,男主人死在東屋,屍體跪在地上,上臂和頭靠在炕沿上。炕上有一個小學生用的練習本,還有一支筆,本子上記着一些煙的名字。致命傷在腦後部。他的妻子死在西屋,屋內有一個洗澡盆,盆裏有水,其穿着外衣,可是沒着內衣。

  張忻鑫感覺,嫌疑人不像是硬闖進來的。男主人是賣煙的,嫌疑人進來時應當是借買菸名義,因此夫妻倆都沒有防備。後來來人乘丈夫在本上記錄時,從後面將其殺死。其妻的狀態說明,加害時其妻正在洗澡,聽到異常聲音後急忙穿上衣服,但只來得及穿上外衣。如果是闖進來的,她就沒有那麼多時間穿衣。

  當時大家都沒有考慮嫌疑人和平進入的可能。

  局長當時也在場。張忻鑫還只是實習,這時卻不知深淺地說:“我說兩句。”得到局長的允許,他便將自己的分析說了出來。有人聽後不以爲然地說:“農村婦女就不穿內褲。”後來張忻鑫聽說此案破了之後,情況跟他當時的分析一樣。殺人者與賣煙者認識,當天晚上來到賣煙者家,預訂某種煙。當賣煙者在本子上記錄時,乘機從後面將其殺死。然後來到西屋,將剛穿上外衣準備出來探問究竟的賣煙者的妻子殺死。

  痕檢工作不僅責任重大,而且非常辛苦。張忻鑫出的第一個現場時,眼中所見讓他非常震撼。這是一起殺人案,一名婦女在死後一個星期才被發現,屍體已呈巨人冠狀,血水一地,蛆蟲遍地。偵查和技術人員每人用一條蘸水毛巾捂住嘴,才能進到屋裏去。儘管如此這般,張忻鑫還是差點吐出來。他當時感覺到這樣的現場,簡直就是對人身心的一種摧殘。他覺得那氣味是這輩子聞到的最難聞的氣味。勘查完現場渾身上下都是這個味,一個星期都散不掉。

  其實,痕跡工作與法醫屍檢比起來,一點也不輕鬆。他們也要密切接觸屍體。比如,在按指紋時,遇到屍體指紋表皮脫落,就要將死者掉落的表皮貼在自己手上按;屍體風乾時,指紋出不來,就要煮或油炸一下,將指紋撐起來,再取下指紋。

  痕跡物證的提取,對確定案件的性質以及偵查方向非常重要。痕跡科的技術人員爲了提取有價值的物證,往往要付出巨大的辛苦。因爲他們明白自己的工作是基礎性和方向性的,自己多辛苦一點,會給後邊同志的工作帶來意想不到的方便。

  張忻鑫利用收拾鎖具的間隙講了個至今記憶猶新的案子。津圍公路邊,一場大雨過後,一個在建的涵洞內衝出一具屍體。這是一個新建的小區排水管道,當時地下管道已經鋪設完畢,豎井也已建起,但是因尚未投入使用,所有井口都沒有加蓋。

  刑偵人員到場後分析,屍體應當是被雨水從管道里衝出來的。然而,接下來的問題是,屍體是怎麼進入到管道里邊去的?是殺人拋屍還是自殺?由於屍體已經高度腐敗,一時難以找到是否有加害跡象。現場指揮員決定,派技術人員進入管道里檢查它在管道內的位置,從井內具體的環境看一看是否有相應的物證,以便確定此案性質。

  張忻鑫當時便主動提出爬進去。地下排水管的管徑爲80釐米。裏面很黑,留有雨後的積水,張忻鑫帶着勘查燈身穿勘查服下到管道內,一點點向前爬進。管道內空間很小,呼吸都很困難,好在間隔十幾米就有一個豎井,爬到有豎井的位置可以伸直腰,喘口氣。最後爬了近200米,張忻鑫在一個豎井邊上看到了有人生活過的痕跡:他發現一個玻璃瓶、一個罐頭罐,還有一些燒過的灰燼。檢查旁邊的豎井,只見井壁上有人蹬蹭的痕跡。張忻鑫一共在井內呆了兩個多小時,終於帶着有價值的物證上到井上來。

  後來,經過屍體檢驗,確定其生前沒有被加害跡象,骨頭沒有傷痕,可以排除殺人拋屍的可能。通過現場勘查獲得的物證,推斷此人爲一流浪人員,在井內棲身,從豎井爬上爬下出入,因病或其他原因死於井內多日,卻未被人發現直至被雨水衝出。

  有時,面對比較紛亂的犯罪現場,提取有價值的物證十分困難,痕檢技術人員要像精確制導導彈一樣,具有準確瞄準目標的能力。如此,才能爲最後的“解密”創造有利條件。

  在本市開發區一工地上,看夜者看到兩個人拎着個編織袋子,吃力地走了過來。他以爲對方是到工地上來偷東西的,便將對方叫住。打開編織袋一看,竟是一具已經被分解的屍體。在看夜人驚異之時,嫌疑人乘機逃走。警方接報後,一面追查屍源,尋找破案線索,一方面通過現場取證,追蹤移屍人的線索。

  移屍人沒有留下有價值的線索,因爲天黑,看夜者根本沒有看清他們的相貌特徵。張忻鑫等只得尋找嫌疑人足跡,以便進一步得以確定。然而,現場是一個工地大門口,周圍是一片空地,現場保護不好,且案發後人來人往,留下很多雜亂足跡。如果按部就班地將所有足跡取出,工作量太大不說,還容易把自己搞亂。

  於是,張忻鑫將兩個看夜者找來,分別與他們談話,讓他們根據記憶,詳細敘述事情的經過,以及嫌疑人進入現場的方向、在現場所處位置、最後從哪個方向逃離的情況等等。之所以讓他們分別談,目的是避免互相影響。最終,通過細緻的詢問,一步步還原了現場的真實情況,大體確定了嫌疑人進入和逃跑的軌跡。據此,他們在現場提取出兩種可疑足跡。

  可是,因爲詢問過程花費了很長時間,現場有些偵查員有點不耐煩。法醫也希望張忻鑫等人快點,他們好對屍體進行檢驗。但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張忻鑫堅持自己的取證方式,最後將嫌疑較大的兩枚足跡提取出來,交給有關偵查單位查找鞋的樣本。經過分析,這是一種價值上千元的旅遊休閒鞋。當時大家對這條路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公安開發分局只是按照流程留下了一套足跡樣本。

  時隔不久,這枚足跡樣卻產生了意想不到的作用。開發區發生一起入室盜竊案。技術人員在現場提取到一枚足跡,無意中發現,它竟與張忻鑫在碎屍案拋屍現場提取的一枚足跡十分相似。於是緊急將兩枚足跡樣本送到刑偵局物證所鑑定,結果,確定爲同一只鞋所留,大家爲此特別興奮。巧合的是,盜竊案嫌疑人將手機遺留在盜竊現場,刑偵人員據此抓獲了這名嫌疑人。

  後經查證,此人劣跡斑斑,曾與被害女人姘居,後來雙方產生矛盾,便將其殺死碎屍,請人幫忙拋屍中,被看夜者發現後乘機逃走。

  此案破獲得很順利,有關人員獲得了表彰,張忻鑫等現場足跡工作當然功不可沒。但是他們沒有得到表彰,大家或許以爲現場就留有兩個足跡,提取很容易吧。

  跟一線偵查部門比起來,刑事技術人員立功受獎的機會要少得多。爲此,張忻鑫說,做這個工作,要耐得住寂寞。

  在市內某區的一棟高層內,父親和兒子分別住在這個高層的不同樓層。案發時,爺爺帶着小孫子回兒子家。門把手上掛了一把小手電筒,愛玩的天性讓小孫子順手將手電筒拿到了手裏,爺爺也沒在意。進入屋內不久,正忙着做家務的爺爺突然聽到“砰”的一聲悶響,然後就是小孫子的哭聲。老人發現手電筒發生了爆炸,孩子的手被炸傷。接報後,張忻鑫他們迅速趕到了案發現場。

  通過專家鑑定,這是一起電啓動的自制爆炸事件。然而,民警在圍繞孩子家長的關係人進行的走訪排查中,並沒有發現任何有價值的線索。因此,案件偵破希望全部集中到了從事痕跡檢驗的張忻鑫等人身上。

  由於爆炸威力很大,現場物品都被炸成了碎片,證物提取難度很大。然而,張忻鑫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一寸寸勘查,依次逐個提取碎片,終於在現場提取了那捲只有三釐米寬的膠帶。由於纏了三十多圈,張忻鑫只好一圈一圈地勘查。到第十四圈時,他成功提取到了一枚指紋痕跡,案件有了重大突破。

  在網監等相關部門的配合下,偵查員通過調取孩子父親的聊天記錄,發現他與某單位女子關係曖昧,而兩人的不正當關係已經被女子丈夫察覺。經過指紋比對,女子丈夫正是爆炸案的犯罪嫌疑人。如果沒有張忻鑫他們提取的這枚關鍵指紋,即使嫌疑人疑點再多,也缺乏關鍵證據。

  2015年12月10日凌晨,在濱海新區一處簡易的臨建小賣部內,發生一起殺人案。在案發現場,除了能夠確定“熟人做案,謀財害命”的基本方向之外,沒有提取到任何有價值的證據,案發時沒有目擊證人,現場周圍沒有任何監控設備。偵查前期發現的一絲絲令人興奮的蛛絲馬跡,隨着工作的深入,也一一被排除。

  而此時,天津這一年發生的命案已經全部偵破,這起案件的發生,給辦案人員增加了無形地壓力。

  在領導的現場指揮下,大家拓展思路,各路辦案民警將偵查、取證範圍一點點擴大。

  在中心現場北側有一個修車鋪,案發後死者的一些家屬曾到這裏短暫休息。走進這間修車鋪,在亂七八糟的雜物裏,張忻鑫發現了一本書,書上帶有少量擦蹭血跡,這並沒有令大家感到稀奇,因爲當時不少家屬身上沾着死者的血,休息時蹭在書上完全可能。

  “書哪來的?”張忻鑫舉着這本書,有意無意地問修車鋪修理工張某。“昨天去對面破屋子解手時撿的,打算回來燒火用。”“那你帶我們去看看。”張某把大家領到破屋子裏,指着滿地大便說:“就這兒。”猛然間,張忻鑫覺得好像有什麼地方不對勁,昨天解的大便,爲什麼今天全被風乾了?這不符合常識,他撒這個謊是爲了隱瞞什麼呢?這裏面有問題。

  接下來的問話變得有些嚴肅。張某開始語無倫次,顧左右而言他。張忻鑫穩住對方,馬上將這一情況向指揮部彙報,同時組織技術人員及搜血犬對修理鋪進行細緻搜查,不留任何死角。

  掀開牀單,張忻鑫趴到地上,從牀架下面最裏側的一堆雜物中掏出一雙運動鞋,發現這雙鞋右腳鞋面上有大量噴濺的血點,很明顯,這不太可能是案發後蹭上去的。接着再翻,又在一個盛衣服的塑料袋裏發現了疑似案件現場丟失的香菸。

  張某成爲案件的重大嫌疑人。在鐵證面前,他很快供述了盜竊被發現後殺人的整個作案過程。在張忻鑫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一個看起來沒有任何線索的疑難案件在37小時內順利告破,爲實現天津全年命案全破做出了突出貢獻。

  事後,張忻鑫如此總結,如果森林裏有一棵樹倒下,即使當時沒有人在場,也是會發出聲響的,而刑事技術警察就是那個重建現場的“聽風者”。

  “如果一個案子讓你百思不得其解,那麼所有解不開的疑惑,都要回到現場去尋找答案。”張忻鑫始終記得那個著名的羅卡定律:凡有接觸,必留痕跡,這是一條顛簸不破的公理。

  美國法證科學之父保羅·柯克說,物證不會錯,它不會把自己曲解,它不會總是缺席。只有在人爲失誤,沒有找到、研究、理解它時,它纔會失去價值。作爲一名刑事技術警察,張忻鑫深感責任重大。他認爲,一個個案件,對於普通人來說,或許是茶餘飯後的話題,但是對於被害者家庭,就是一種莫大的傷痛,對於死者就是一份無言的冤屈。

  破案、抓到真兇是爲了申張正義,也是爲了兌現公安機關向老百姓的承諾。16年來,張忻鑫一共出動勘查各類重特大刑事案件現場800餘起,檢驗各類痕跡物證1萬餘件,出具各類痕跡鑑定書、檢驗報告2000餘份,無一差錯。

  同事李承運,2012年從警,師從張忻鑫,在他看來,師傅是他的偶像。“記得剛實習時,最喜歡聽鑫哥講案子,看着他的榮譽也給自己制定了努力的目標。”李承運介紹道,“鑫哥幹這行有天賦,他能統攬全局,洞察到我們不注意的地方,然而這些細節正是破案的關鍵。”

  兩年前,在津河河岸上發生一起強姦殺人案並發現一具女屍,所有勘察人員都圍繞女屍和現場進行工作。然而細心的張忻鑫,卻發現在草叢裏有一堆螞蟻異常活躍,不細看根本發現不了。他蹲下來仔細觀察,發現螞蟻好像在搬運一塊“肉”。他叫來法醫,對這塊“肉”進行檢驗,結果這正是人的半截舌頭。圍繞半截舌頭,張忻鑫給出了偵查方向。最終在口腔醫院將正在治療的犯罪嫌疑人抓獲。

  去年,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發生後,張忻鑫連夜回到隊裏,收拾裝備前往事故現場。

  天津港公安局躍進路派出所辦公樓距中心現場僅200米,爆炸致使樓體損毀嚴重。派出所存有武器裝備及周邊近1000個視頻監控數據的存儲硬盤,爲迅速確定武器裝備的準確位置,第一時間蒐集、固定電子證據,在具備進入中心現場勘查的條件下,8月15日上午,張忻鑫和其餘三名同事深入躍進路派出所辦公樓內進行搶救性勘查。

  在實際勘查過程中,張忻鑫很多時候是爬着前進的。“根本走不動,其中一個樓,我們只到達了二層,三層實在上不去,路全部被堵死了。”張忻鑫回憶道。就是在如此危險的環境下,他們將裏面大量的散射物、拋射物收集起來並拍照留存,“樓內有些地方存有血跡,我們也會採集樣本,拿回去做血液檢測。”

  “包括遺落的警用物品、現場留存的監控錄像影像、拋射物等,一切能還原事發過程的物品全部要收集。雖然收集過程很危險,但這就是我們的職責,我們的工作要對得起這些逝者。”張忻鑫說道。

  張忻鑫和同事們冒着30多度的高溫,攜帶着20餘斤的勘查設備,手腳並用對數十間辦公室逐一進行細緻的勘查,不留一處死角。經過近2個小時連續工作,張忻鑫確定了武器裝備的存放位置,併成功提取了9塊存儲硬盤。爲了降低硬盤陣列重組的難度,減少檢驗時間,張忻鑫不顧個人安危再次冒險進入樓內勘查,爲後期硬盤的數據恢復提供了重要技術信息。

  連續多日在有害氣體環境下工作,張忻鑫的眼睛被污染物刺激得嚴重充血,領導多次要求他休息,他始終沒有離開過一線,他的身影出現在整個勘查過程中,出現在事故現場每一個最危險的地方。

  8月20日,隨着事故現場勘查工作接近尾聲,張忻鑫又接到另一項新任務,成立現場勘查案卷製作小組,由於現場環境極其複雜,並且涉及的範圍爲直徑6公里的區域,任務之艱鉅、壓力之大難以想象。

  該工作系將涉及物證鑑定中心6個相關技術部門以及14個參戰分局上報的勘驗筆錄、現場繪圖、現場照片、屍檢報告、DNA檢驗報告、理化檢驗報告等全部材料進行篩查彙總,按照現場勘查卷宗的立卷要求進行編纂製作,並且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完成。

  材料中包括15個現場的數萬字的勘驗筆錄、數十張現場繪圖及萬餘張現場照片,工作量特別巨大。作爲案卷製作組的成員,他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在不斷的摸索和學習中開展此項工作。最終,以最短的時間完成了近3萬字的現場勘查筆錄,製作了1千多張的現場照片卷,製作了20份現場勘查平面示意圖,整理了十四個分局上報的照片及現場材料,完成了現場勘查標準卷的製作。(“津雲”—前沿新聞記者柴瑩)

下載前沿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_ | siA | ۸u^ | ptڭ | ߮v | ] | pT | HkM}H|qܡG022-23602087 | |lcGjubao@staff.enorth.cn | |O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ѤѬz_vҦ
WȹqH~ȸg\iҽsGzB2-20000001 @HǼť`س\iҸG0205099 @psDHAȳ\iҽsG12120170001zw 120100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