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博物館路在何方? 參觀須購票有人拔腿就走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京晨報 作者: 康佳 編輯:鄭津 2017-05-17 07:23:00

內容提要:2015年施行的《博物館條例》,讓一些私人博物館的身份得以明確,但它們扮演的究竟是怎樣的社會角色?未來將如何更好持續發展?多年來,答案似乎並不十分明確。

  2015年施行的《博物館條例》,讓一些私人博物館的身份得以明確,但它們扮演的究竟是怎樣的社會角色?未來將如何更好持續發展?多年來,答案似乎並不十分明確。

  你會購票參觀嗎?

  科舉匾額博物館一看收費游客拔腿就走

  71歲的姚遠利收藏了600多副匾額並親自布置了3000多平米的展館,2009年在高碑店村華夏民族園附近創辦了科舉匾額博物館。同樣作為『腰纏萬貫』但又『身無分文』的收藏家,他不願意售出任何一個自己的寶貝。『人家都是挑好的買,如果一個博物館裡,頂好的都被人給買走了,那這館還有什麼看頭呢?』

  造訪科舉匾額博物館,同樣是在一個下午。博物館外看是一個很大的二層仿古院落,屋脊吻獸俱全,看起來很是氣派。博物館的大門處,左右各立著一個從乾隆四公主墓地發現的3米多高的文武官石像生,二人分著朝服、盔甲筆挺而立,不怒自威。博物館的大門是一座明代無字石牌樓,上刻著的鳳凰、麒麟、獅子、仙鶴等栩栩如生,十分精美。

  記者推門而入,旁邊雖張貼『門票40元』,但博物館售票窗口內並沒有人,售票的小房子裡也落灰上鎖。在樓裡邊呆了近兩小時,記者見四五次有人嘗試進來,一個看門的老頭上前說『要買票』,對方聽罷都悻悻而去,無一人購票參觀。

  一位工作人員介紹,館內日常的日子也並不好過,除了對匾額本身很感興趣專程來參觀的人,過往的路人、游客很少有人會購票參觀。『大家好像都是這種心態,免費了就看看,一說掏錢,98%的人都拔腿就走。』

  館內展品十分豐富,相比起古陶文明博物館,這裡布展的『公共性』更強,不光有對科舉制度的全面介紹,很多展品都被放到了特殊的背景中,生動真實還原了古時場景。在院內一角就還原了古代科舉考試貢院裡的號捨,逼仄的空間裡僅有兩塊木板作為桌子和凳子,旁書『為國求材開科取士』,古時人們科舉考試時的艱辛場景現於眼前;而在另一角,則是最後一次科舉考試張貼出長長皇榜的情景,為了便於理解,館長還在跟前貼出現如今高考後學校的張榜作為對比。其中關於科舉作弊的部分讓人印象尤為深刻,巴掌大小的紙張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小米粒大小的文字,薄薄的一本,竟放得下41篇范文。姚遠利為了警示參觀者,還在旁邊放上了不少當代的高科技作弊工具。

  『我們館藏的很多東西都比較專業,業內的人士喜歡來看;但我們建博物館是給大眾看的,要讓小學生、中學生來了也都能看懂。』在姚遠利看來,好的博物館不光能讓人看懂展品,還能帶給人以思考。平日有朝陽區很多學校組織學生到博物館學習,他都會向參觀的人強調館藏的朱元璋六條訓諭的拓片,『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裡、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在他看來,這些內容在今天仍十分適用,值得讓包括孩子在內的所有人銘記和學習。

  除了對外的博物館功能外,這裡還是中國匾額文化研究會的籌建處,也是中國匾額學的研究基地。在姚遠利看來,私人博物館要比一些普通的綜合性博物館在特定領域內會更專,也更全。『正是因為出於對特定領域的熱愛纔會收藏、研究和保護,其中一小部分纔能慢慢發展成博物館。單拿匾額來說,全國民間搞收藏研究的至少有幾十人,這樣的民間小團體,保護和行動都是走在官方機構之前的。』在博物館通過承接收費的團體性活動來維持、改善自身條件的同時,姚遠利也希望政府部門能更清楚認識到私人博物館在收藏、研究和保護方面的重要作用,從而加大對私人博物館的重視和扶持力度。

  姚遠利認為匾額是儒學文化的濃縮,但當下中國幾乎沒有文化學者研究匾額,讓更多人關注到匾額、重視匾額文化,這是他辦博物館的初衷。

  但因目前私人博物館多處於虧損狀態,有些已經難以維持關停轉賣,還有一部分有其名而無其實,打著博物館的名義在賣東西,這讓姚遠利不禁為私人博物館的命運擔懮。『私人博物館起的作用是拾遺補缺,讓我們的文化資源更豐富,所以肯定需要政府的支持纔能維持。但礙於其藏品的私有性,有關部門對它們的保護總是顯得漫不經心。』

  姚遠利共收藏了600多塊匾額,但現在,博物館的基本維持於他也成問題,他也再無財力去購買、收藏更多匾額。

  -專家觀點

  『化私為公』方能永續

  客流小、不盈利,這幾乎是私人博物館遇到的普遍問題,但問題遠不止這些。北京晨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原位於崇文門附近的穆明堂古瓷標本博物館,早已不知所蹤;國子監附近的松齋堂民間雕刻博物館也從去年『十一』開始裝修,讓不少慕名而來的游客吃了閉門羹;電話聯系到大興區的崔永平皮影藝術博物館時,館主憤懣地說道:『宣傳再多有什麼用?不還是沒人來看嗎?』……

  在北京民俗學專家高巍看來,私人博物館的出現源於近些年一些有財力的有識之士增多,他們通過自己的喜好,收集和展示特定的物品。與此同時,政府也在積極鼓勵倡導民間博物館。『東西消失的越快、變化越多,就越會引起人們的留戀之情,所以很多人開始對這些老古董、老物件兒重視起來。其中很多人收藏的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老物件,這讓參觀者能夠直接了解、體驗歷史,是非常好的一種形式。』

  在高巍看來,政府對於私人博物館政策和資金方面的支持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有專業人士和科學技術等資源參與和支持,這樣纔能更好挖掘、利用具有特色的文化資源。『如此,不同的展館的差異也就出來了,觀眾看起來也深入有趣多了。』

  但在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方勤認為,『私人博物館』更應該叫『私立博物館』,一字之差,講的便是一個公益化的過程。據他介紹,國外有很多知名博物館都是從私立博物館發展而來,近年來,我國的私立博物館數量增長迅速,但整體來說仍處於一個剛剛起步的狀態,理念和配套設施都很不完善。

  『我們現在的情況是,一個人喜歡什麼、收藏什麼,把自己收藏的東西找幾間房子拿出來給大家看,就稱之為某某博物館。不管是所有花銷還是收的門票,都像是館長一個人的事情。』方勤解釋,在2015年頒布的《博物館條例》中就對非國有博物館的展覽面積、倉庫等各項內容都做出具體的規定,根據流程取得相應資質的機構纔是真正的博物館,王金銘們的陳列室並不在此范圍內。

  而除去『博物館』群體中的渾水摸魚的部分,方勤也認為當下的大多數私人博物館都缺乏科學的體系和優秀人纔,大多只是憑借創辦者的好惡和偏好來操作、經營。『大家通過互聯網或團體接待等方式來增加門票收入,這當然是符合潮流的,但如果要長久存活下去,根本問題應該還是辦館者理念的改變。』

  方勤解釋,如今眾多私人博物館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資金問題,急切需要社會和政府的關注和幫扶,但展館的私人性質和社會化的資助有著明顯衝突。『私人博物館的創辦者更需要將私人藏品公益化的過程,有「化私為公」的境界,將藏品捐獻給社會或建立理事會等,以此來保障其永續存在。當然,作為政府,也要積極引導和鼓勵私人博物館創辦人理念的轉變。』

  -記者手記

  別讓私人博物館自生自滅

  老物件陳列室佔著地利和免費的優勢,來的游客倒不少,滿足了王金銘把老北京的生活方式傳達於眾的願望。但絕大多數的私人博物館並沒有這樣的運氣,走訪過程中,不少私人博物館為減少每年補貼的資金,甚至咬牙定下了並不便宜的門票。在東城區東花市北裡的國石館,一張參觀門票的價格高達160元,要知道,聞名於世的故宮旺季門票也不過60元,可想而知,這樣的私人博物館整日門可羅雀。

  高門票可能讓這些博物館陷入又一個死循環,門票越高,參觀人數越少,公益性也就隨之降低,甚至背離了當初建館的初衷。采訪中,皮影藝術博物館館長崔永平甚至說『宣傳再多有什麼用啊,還不是沒有人來看』,一句大實話道盡了私人博物館的辛酸。好東西拿出來對外公開卻沒人看,實在可惜。

  我們看到,一些博物館創辦人除了將自己收藏多年的藏品拿出來,『貼錢』又『貼人』,有的為之付出大半輩子的心血,在這種情況下,一味要求他們『提昇境界』是不是過於苛刻?筆者倒覺得,在門票收入杯水車薪的現實下,政府補貼和扶持對這些『燒錢』的博物館就顯得尤為重要。

  如今,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如雨後春筍,兼顧一切似乎不可能,但對於那些有資質、有規格、有價值、有規模的博物館,相關部門能否在制定政策方面多傾斜一點?畢竟這些博物館的存在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對於我們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來說,我們不希望多少年後,子孫後代只能在書本或照片上看歷史。在業界普遍艱難的時刻,我們應該搭上一把手,而不是坐視不管,任其自生自滅。

   原標題:你愛的私人博物館還會在原地等你嗎?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