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山西各地傳統端午習俗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人民網 作者: 編輯:鄭津 2017-05-25 13:30:00

內容提要:端午節,我國傳統節日,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所以這一天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如:插蒲子艾葉、喝雄黃酒、祭五瘟使者等。

  端午節,我國傳統節日,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所以這一天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如:插蒲子艾葉、喝雄黃酒、祭五瘟使者等。

  在山西晉北地區又有紀念明初大將軍常遇春之母的說法。大略意思是常遇春父親爲進京趕考舉子,母親是雌性白色人熊。父被母強虜山洞,成婚生子。後來其父攜幼年的常遇春逃離山洞,母親悲痛投江而死。常遇春成人後,於五月端午節投糉子於江以祭母。

  端午節的內涵,源於古人的驅邪避瘟活動。盛夏,是黃土高原上各種疾病滋生、蔓延最活躍的季節。古人解不開這個謎,便認爲是邪祟作怪,並由此創造了一系列避邪手段進行抗衡。後相沿成俗,形成了今天我省的端午民俗活動。

  飲雄黃酒,也是山西民間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其來歷與吃糉子有相似之處,主要用於防病和祛毒。中藥典籍記載,“五月五日飲菖蒲、雄黃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蟲”。雄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解毒、殺菌、辟邪之功效。菖蒲,亦爲藥材,有鎮靜、安神之功能,並具芳香氣味,可做香料。在端午節以前,民間要用菖蒲根和雄黃泡酒,曝曬在太陽下面,以備節日飲用。山西民間有“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的諺語。節日期間,成年人除飲雄黃酒外,還要在七竅之處塗抹一點。小孩子不飲酒,做母親的則要用筷子蘸酒,點在孩子的耳、鼻及肚臍等處。歷代相傳,說是可以闢瘟和驅除蛇、蠍、蜈蚣、蚰蜒等五毒蟲害。

  晉北端午風俗

  晉北地區民間包糉子,浸米時水裏要放些艾葉。晉北習慣將艾蒿編成人形,懸於門楣,稱爲艾人。晉北一些地方還盛行用碎布、細茭杆做成符節,縫在孩子背上,俗稱“討吃子”。取意人窮命大,希望孩子消災免難,健康成長。晉北一些地方,習慣端午節前置買一面新鏡子,節日試新,全家人都照一照。晉北地區端午節,講究尋覓“金雞頭”。就是在端午節日出之前,蛇吃蛤蟆,剛吞進時,將蛇頭剁下,讓蛇頭蛤蟆在一起陰乾。據說是一種貴重藥材,可消無名腫毒。但只是傳言,實際很難找得。雁北地區的陽高縣,在端午節有逛城牆的風俗習慣,當地稱爲“竄城牆”。

  晉中端午習俗

  在祁縣和晉中各地端午節過的相對早。早四月底,一般廿八起人們就開始端五節的準備,於是有了端午廟會和集市。例如太谷城善保存着廿八的糉葉大廟會,是祁太兩縣端午交流的中心。在祁縣這一天起城內與東觀鎮等集市也主要端午市場,主要有糉葉、紅棗、江米、馬蓮、香包、黃符等。五月初一前,家家戶戶門上就貼上黃符、插上艾蒿,小孩子掛上香包。有的些人家甚至做好糉子,一直吃到初五,初五吃涼糕。由於自然地理原因沒有一般端午常有的賽龍舟活動。

  “端午到,包糉子”。現在祁縣民間一般在五月前就開始了包糉。傳統糉子以糯米爲餡,佐以紅棗,外包蘆葉,吃時拌糖。現在亦有配以各種豆類、麥類以及江米爲餡,佐料加柿餅、栗子、果脯等等。糉以錐形爲主。在祁縣習慣用幹馬蓮繫住。幹馬蓮也就是去年割的馬蓮,在浸水後系糉子。祁縣的糉子比較簡單,只以紅棗糯米爲餡。涼糕也是端午期間主要食品。夏鋤大忙時期。勞動歸來,渾身燥熱,從涼水中撈得吃一個糉子,解渴、充飢、打涼、下火,周身上下說不出的舒坦。因此,這種食品一直在民間常盛不衰。

  “端午到,插艾蒿”。艾蒿,祁縣人只叫艾。艾蒿與中國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關係,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乾枯後的株體泡水燻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燻蒸。蚊子、蒼蠅往往避其味而遠逃。端午節,家家戶戶要在門上插一束艾蒿以辟邪。祁縣一般初一前就插上,不只是院門,連院裏的房門也插着。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

  “端午到,貼黃符”。五月初一起家家戶戶大門帖黃符門神避邪。門神是道教和民間共同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避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間最受人們歡迎的保護神之一。主要內容有門神秦瓊、尉遲恭和佛教如來、觀音,或者聖獸神牛、金雞、老虎。祁縣剪紙之鄉,也會在農戶大門上看到神牛金雞或剪刀錘子的剪紙貼在黃紙上。

  “端午到,戴香包”端午節辟邪表現在家人安全方面,小孩子一直是重點保護對象。當母親的要在節前用碎布做成禽獸、花卉等各種形狀的小包,內裝雄黃、蒼朮、香需等中藥材及香料,稱爲香包。佩帶在孩子身上。男孩多爲老虎、獅子之類,女孩多爲花卉鳥類。傳說可以防止病毒人身。除香包外,還要用五色花錢搓成索,在神靈前擺供祈禱後,掛在孩子們的手腕、腳腕、脖子上,一般初一掛上,到端午節的早晨太陽出山前解下,埋在車轍下,意思是讓鐵車輪砸爛五毒蟲。對於不會走路的小娃娃,做母親的要抱到老年人的家裏睡上一會兒,稱作“躲午”。

  “端午到,逛廟會”端午期間祁縣廟會主要有初一曉義,初五北左。曉義廟會也是一個糉葉廟會,這一天糉葉、艾草、馬蓮、紅棗等擺在廟會上。曉義是山西有名民間文化之鄉,最有代表的是具有地方性質列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祁縣曉義背棍。重新修建開發的曉義關帝廟與祁縣心意拳文化結合作爲本地新的晉商文化旅遊景點。端午這一天也是祁縣北左廟會,主人以涼糕待客。隨着端午成爲法定假日,端午晉商旅遊成爲節日新的習俗。昭餘古城、晉商老街、喬家大院、渠家大院是外來遊客熱選。炎炎夏日選擇祁縣九溝風景區和祁縣紫金山風景區也是不錯的避暑佳地。

  晉南端午風俗

  晉南地區則要將一些糉子用五色線捆繞。其用意都在辟邪。一些地方民間習慣在端午節太陽未出山時,將特定形式和數目的糉子投山或置水。晉南習慣將艾蒿編成虎形,懸於門首,稱爲艾虎。曲沃等地是用紙剪成老虎、粘艾葉,貼在門上,稱爲貼門虎。萬榮等地是採製茶葉懸掛門楣。一些靠河水草盛的地方,習慣在門上插菖蒲。還有的地方是門上貼鍾馗面像驅邪。晉南一些地方,端午節要用五色線將傢俱、門環等物纏繞。端午節前,晉南地區舊俗要逮回一隻蛤蟆保存。端午節當日把墨錠塞進蛤蟆腹內,陰乾,稱爲“蛤蟆墨錠”。傳說可以塗抹腫毒,有清熱、解毒之功效。故民間有“疥蛤蟆躲端午”的說法。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爲“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爲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爲“白團”,與糉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下載前沿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_ | siA | ۸u^ | ptڭ | ߮v | ] | pT | HkM}H|qܡG022-23602087 | |lcGjubao@staff.enorth.cn | |O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ѤѬz_vҦ
WȹqH~ȸg\iҽsGzB2-20000001 @HǼť`س\iҸG0205099 @psDHAȳ\iҽsG12120170001zw 120100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