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評價中國經濟不可刻舟求劍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 編輯:包天墅 2017-05-30 11:28:56

  作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中國經濟的變化和動向越來越爲各國各界關注。如何對中國經濟的現狀和走向作出正確的研判,既是專家學者們面對的課題,也是輿論關注的話題。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是複雜的開放系統,很難簡單地用一個通用框架進行分析。尤其是對中國這樣經歷了多年高速發展、仍然處在轉型期的新興經濟體,以靜止、片面的方法進行分析,猶如刻舟求劍,很難得出全面客觀的結論。近期國際評級機構穆迪調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就是誤判中國經濟的一個最新例證。

  怎樣才能勾勒出中國經濟未來的清晰圖景?這就要有前瞻的眼光、具有彈性的分析框架,以及更加多元的視角。

  經歷了30多年年均兩位數增速的高速增長後,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如果只看到經濟轉型壓力疊加外需低迷的週期性因素,會感到形勢不容樂觀。但從新常態的大邏輯出發,不僅關注經濟增速和規模,更加註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就可以發現:在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變化的表象背後,孕育着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深刻變化,這纔是決定經濟走向的趨勢性因素。

  因爲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主觀猜度政策轉向,做出“經濟增長對政策刺激的依賴性加大”的推測,進而推導出“產能過剩—貨幣寬鬆—債務規模上升—信用下降”的劇情,其實是因循舊有思維方式撰寫的一出老劇本。而事實與此不同,通過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動能培育與傳統動能改造提升協同發力,中國經濟正在演繹“市場出清—結構轉型—動力升級”的全新路徑。

  針對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用遞減,中央一再強調:保持宏觀調控戰略定力,不搞強刺激、不搞大水漫灌。面對可能形成的風險隱患,對地方債務的進一步規範、對金融系統的從嚴監管,國企、財稅、金融、價格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持續深化,都體現出推進改革的決心。“三去一降一補”取得的積極成果,不僅改善了國內供求關係,也爲經濟進一步轉型升級拓展了空間,更強化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共識。

  一季度,我國主要經濟指標全面回升。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能利用率環比提高兩個百分點;2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今年前兩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成本同比減少0.28元。一系列數據表明,中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且將行穩致遠。

  “惟善察者能見微知著”。只有全面客觀地分析中國經濟,才能更好地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的成果。

下載前沿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_ | siA | ۸u^ | ptڭ | ߮v | ] | pT | HkM}H|qܡG022-23602087 | |lcGjubao@staff.enorth.cn | |O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ѤѬz_vҦ
WȹqH~ȸg\iҽsGzB2-20000001 @HǼť`س\iҸG0205099 @psDHAȳ\iҽsG12120170001zw 120100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