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綿延的記憶 永恆的家國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新華社 作者: 編輯:李彤 2017-05-30 18:34:00

內容提要:當個人記憶融於家國情懷,當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上升爲國家工程,端午等傳統文化正在更多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加大了走出國門的步伐。

  當個人記憶融於家國情懷,當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上升爲國家工程,端午等傳統文化正在更多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加大了走出國門的步伐。

  緬懷與激昂:個人記憶與家國情懷水乳交融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呷糉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在汨羅江畔的一座鄉村小院裏,83歲的李娭毑將新鮮糉葉卷好握在手心,舀一勺伴着紅棗的糯米填進去,再用天然草葉將糉子裹緊,一個紅棗糉做好了。

  “從祖母到我女兒,現在一起包糉子的是整整四代人。”李娭毑的孫媳婦吳秋容說,代代相傳的手藝給端午節平添了溫暖團圓的意味。

  端午文化裏,個人記憶與家國情懷水乳交融。福建泉州學研究所文化學者林少川說,奶奶沒讀過書,但他清晰地記得7歲那年的端午節,奶奶一邊在閩南古大厝八仙桌上包糉子,一邊爲他啓蒙:“古時候有位好人,他叫屈原,很愛國……”

  這種文化印記把各地中國人聯繫在一起。前幾天,林少川在臺灣出差,聽到臺北高樓裏飄出鄧麗君的閩南語歌曲《燒肉糉》,看到年輕人聚集地西門町擺放着傳統糉子,他倍感親切。

  “兩岸本是一家人,端午習俗差不多。”福州臺商李儒欽在微信朋友圈“應景”轉發端午信息。他說,端午節除了吃糉子、賽龍舟,還包括點雄黃酒、立雞蛋、用艾葉泡澡等,對屈原的緬懷和景仰總能引起共鳴。

  求吉、納祥、辟邪,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普遍主題。端午節的出發點是仲夏入暑時節祛病強身,後來加入祭祀屈原的傳說,注入愛國主義精神,成爲凝聚中華民族“根”與“魂”的獨特節日。

  這個節日既有厚重的緬懷,也有激昂的力量。屈原研究專家、湖南省汨羅市文聯原主席甘徵文說,“牛歇穀雨人歇端陽”,賽龍舟、做香囊、遊端午,是屈原浪漫主義精神的延續。“寧荒十年田,不輸一年船”,端午賽龍舟活動,人人蔘與,是齊心合力、拼搏向前的象徵。

  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認爲,和端午節一樣,中國很多節日既有遵從自然律令、趨吉避害的生活智慧,也蘊含中華民族正直磊落、憂國恤民、浪漫詩意等人文理念,通過包糉子、吃月餅、賽龍舟等參與性很強的活動,潛移默化給予大家力量。“這些文化基因,大家不一定意識到,卻融化在血液裏,成爲我們最樸素的道德認知與精神追求。”

  傳承與發展:國家努力民間發力

  28日,在上海寶山區羅店鎮羅秀湖上,三艘龍船併發,或前後追逐,或左右穿梭,表達先民端午驅除“五毒”的美好願望。

  這種“羅店龍船”在當地人的生活與記憶中流傳了400多年,但技藝一度瀕危。1992年,剛退休的張福成老人和哥哥花了三四萬元積蓄,復原造出一艘新龍船。他們沒想到,鎮政府購買了龍船,並在1994年舉辦了首屆龍船文化節。

  如今,羅店劃龍船習俗,既是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也是上海地區標誌性的端午民俗。“希望更多有知識的年輕人喜歡並學習這門手藝。”張福成老人說。

  文化的“新陳代謝”中,國家在努力,民間也在發力。2006年,端午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中國端午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目前,全國共頒佈了數十部涉及端午等傳統文化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性法規。

  今年初,中辦、國辦公佈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這是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

  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各種方式滋養文化創作,滲透到人們的生產生活中。“菖蒲綠艾幽香溢,便是一年端午時;江上招魂承古俗,龍騰競渡展雄姿……”在屈原故里湖北秭歸,68歲的黃家兆看到田邊的菖蒲和艾草,琢磨寫作這首《端午秭歸》,直到當晚老伴問了纔想起農具丟在田裏。

  “把生活當做詩,把詩當做生活。我們是農民,我們是詩人,我們是屈鄉人……”“三閭騷壇”社長黃瓊告訴記者,“三閭騷壇”是誕生於明代的中國第一個農民詩社,目前有社員近百名。“泥腿子”詩人們白天拿鋤勤耕作,晚上握筆寫春秋,紀念屈原、抒寫生活感悟。

  在一些人擔心年輕人被西方節慶所吸引、與傳統節慶漸行漸遠時,2008年開始,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成爲新增法定國家假日,古老文化傳統迴歸現代生活。

  儘管有些人調侃端午、中秋成了“糉子節”“月餅節”,但美食滋養的不只是我們的胃,還有心靈。在上海老字號杏花樓前,從事銷售行業的袁德宏排隊等待購買糉子。他說:“端午節吃糉子就是爲了紀念屈原,這是我們的文化信條。”享受美食和假日狂歡的同時,大家也在無形中延續民族情感和精神。

  融合與傳播:走出國門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端午節前後,福建泉州的代表性小吃字號——“侯阿婆”肉糉店門口總會排起長隊。

  林少川說,“侯阿婆”肉糉店改革開放後營業至今,深受很多老華僑喜愛。一些平時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工作的人,特地在端午節前趕回泉州,就爲了吃上一口地道的閩南肉糉。“無論走多遠,肉糉就是我們念念不忘的鄉愁。”

  2013年,中、日、韓三國合作啓動首屆“東亞文化之都”的評選,福建泉州成功獲選。日本、韓國等國媒體前來探訪“侯阿婆”肉糉店“美味祕訣”。

  隨着“一帶一路”倡議得到越來越多國家響應,中國傳統美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

  創建於清同治元年的老正興,是上海迄今歷史最爲悠久的老字號飯店之一,它以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於2011年入選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去年端午節期間,老正興結合名菜“八寶辣醬”,製作了首款辣醬糉,售出糉子2萬餘枚。今年又用老材料、新配方,做出新品種醬方糉。

  不只是美食。甘徵文說,除了走親戚、吃糉子、賽龍舟,現在端午節也可以拉動體育賽事,推動文化產業、旅遊產業發展。“屈原在國外也有影響力。”

  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常常令世界驚豔:里約奧運會上,中國火罐在外國運動員中風靡一時;今年春節,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掀起“詩詞熱”;“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文藝晚會上,東西方藝術完美交融……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們立足世界文化之林的根基。”張頤武認爲,傳統文化從“冷”到“熱”是一個好現象。在全球化時代,更應堅定文化自信,推動傳統節日民俗在復興發展中與當代社會融合,提升國際影響力。(參與採寫記者:史衛燕、王自宸、陳宇簫、賈遠琨、劉暢、翟翔)

下載前沿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_ | siA | ۸u^ | ptڭ | ߮v | ] | pT | HkM}H|qܡG022-23602087 | |lcGjubao@staff.enorth.cn | |O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ѤѬz_vҦ
WȹqH~ȸg\iҽsGzB2-20000001 @HǼť`س\iҸG0205099 @psDHAȳ\iҽsG12120170001zw 120100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