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廢的共享單車怎麼辦?新興業態更需要可持續發展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北方網 作者: 編輯:侯靜 2017-07-03 07:17:00

內容提要:在人們享受著共享單車的方便,互聯網訂餐的快捷,快遞送貨上門的輕松的同時,你是否想過由此產生的垃圾怎麼辦?數據顯示,今年全國預計投放近2000萬輛單車,如果全部報廢將產生廢金屬近30萬噸,相當於5艘航空母艦結構鋼的重量。

  天津北方網訊:當你享受著共享單車的方便,互聯網訂餐的快捷,快遞送貨上門的輕松的同時,是否想過由此產生的垃圾怎麼辦?數據顯示,今年全國預計投放近2000萬輛單車,如果全部報廢將產生廢金屬近30萬噸,相當於5艘航空母艦結構鋼的重量。不僅是共享單車,目前我國互聯網訂餐平臺一天消耗塑料餐盒約4000萬個,快遞行業一年用去約400萬噸紙箱、247億米封箱膠帶,新興業態方便你我,也給環境和生態帶來巨大壓力。對此,你怎麼看?

  網友:社會資源的浪費

  互動中,網友們認為,共享單車等新興業態會造成的社會資源浪費十分可惜,應該安排合理的回收。比如網友『一莫笑一』說:『為什麼制造單位不回收,很多肯定可以再用啊! 』網友『LOVE李小天』說:『可以把車子修理一下再投放出來啊,只要保證質量沒有問題就可以了啊。把它當成廢品,這不是更加浪費資源嗎?』網友『黃冠博chem_is_try』認為共享單車運營企業和獲利的投資者應該負責資源回收,也有網友認為對浪費社會資源的行為應該收稅或者收費。總而言之,大家都希望國家能夠更加重視環保,畢竟人類生存的環境纔是經濟發展的依托。


共享單車雜亂的摞在一起

  現狀:回收沒有那麼容易

  隨著共享單車的投放越來越多,在今後一兩年可以預見破損共享單車數量會越來越多,這些『老弱病殘』的單車該怎麼辦呢?北京地區某大型環保企業負責人透露,兩個月前就開始陸陸續續接了幾單共享單車回收業務,回收是免費的,但報廢單車拆解後,能回收再利用的部分主要是車架上的鐵,並不值錢。而『津雲』—前沿新聞記者聯系了幾家民營小型回收公司,負責人均表示不回收廢舊自行車。就回收問題,『津雲』—前沿新聞記者采訪了ofo的相關負責人,得知其已與北京萬科、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北京市城市再生資源服務中心共同達成『城市存量自行車循環共享計劃』的戰略合作,推動廢舊自行車循環再生利用,減少城市自行車整體的保有量,提昇閑置資源的效率,節約城市公共空間。近日摩拜單車也宣布與中國再生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合作,嘗試共享單車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共享單車批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再生化的處理方案。

  而對於外賣訂餐產生的塑料餐盒雖然可以回收,但因為清洗麻煩,回收價值不大,回收企業的回收量也很少。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有多家回收公司都表示,對外賣發泡餐盒、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不感興趣,而這些垃圾沒有專門機構回收,只能被當作生活垃圾處理掉。快遞業所產生的紙質包裝盒算是廢品回收中最順暢的,但是紙箱的重復利用率低,造成的浪費也不容小覷。


『老弱病殘』單車該怎麼辦

  專家:可持續發展需政企合力

  天津市社科院城市經濟所所長蔡玉勝認為,新興業態的發展一定會出現傳統行業中沒有出現過的問題,對於這些新問題應該用新的思維來解決。比如共享單車可預見的報廢問題,它所造成的資源浪費應該是企業自己研究解決的問題。在大數據時代,企業完全可以依靠科技手段與大數據分析測算共享單車的投放量,避免無序投放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另一方面,政府應該鼓勵市場創新,同時也應該給與企業一定的疏導和調控,特別是當企業的發展對城市環境產生影響時,應該積極乾預,讓新興業態能夠可持續發展。

  短評:跑得太快別丟了靈魂

  出行也好、送餐也罷,所謂共享經濟,新興業態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總的來說新興業態的出現是進步,也是文明。但是伴隨這股新潮流的到來,伴隨的各種問題也不斷顯現。如果說,企業因『逐利』的天性對其造成的資源浪費視而不見,那也就丟掉了共享經濟的靈魂,倒退回粗放型經濟的老路上。企業在發展的同時應該肩負著一定的社會責任,是一句老生常談的話,但其實這不僅是為了社會責任,新興業態只有在每一個環節上真正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斷校正自已前進的方向,纔能夠越走越遠。(『津雲』—北方網編輯侯靜)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