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北方網訊:把爲村莊“輸血”逐步轉變爲“造血”,增加村集體和農民收入,不斷推進強村富民。四年來,市能源集團駐村幫扶工作組到靜海區靜海鎮小高莊村開展幫扶工作,理清村莊發展思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開闢農民致富門路、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爲小高莊村解難題、辦實事,得到廣大村民認可和讚揚。
加大投入着力改善民生
“幫扶組來了之後,我們村有了大變化,就邊上那個坑塘,原來臭得我們出門都繞着走,現在大家都樂意去那邊遛遛彎。”今年73歲的劉大爺是靜海鎮小高莊村村民,他說,幫扶組在村裏的四年間,小高莊村已經成爲遠近聞名的清潔村莊。“家家門口有垃圾桶、每天有專人來村裏收垃圾,路面上乾乾淨淨,周邊幾個村都羨慕我們呢。”劉大爺所說的坑塘距離村口不遠,佔地8畝,原本是一個臭水溝,村裏的污水都往這裏排放,常年臭氣熏天,今年五一前後,幫扶組投入100多萬元,對坑塘進行治理。將雨水管道引入其中,另外修建生活污水管道,引入新建的污水處理站。如今這裏已經成爲村裏的一處景觀湖,夏日蓮花生香,成爲村民納涼休閒的好去處。
因地制宜大力推進強村富民
“這裏是我們新修建的交易基地,以後村民賣棗可以在這裏集中交易。”能源集團駐靜海鎮小高莊村幫扶工作組組長牛厲介紹,爲了方便棗農交易,他們除了開闢出交易基地外,還將棗園旁邊的主幹道由4米拓寬到7米。“原來村裏都是泥土路,車經常陷進去或者打滑,每到收棗的日子,我們都要幫忙把車推出去。”劉大爺說,現在村裏路面硬化完成,加上主幹道路拓寬,把大棗運出去更方便了。
村裏共有近500畝棗樹,過去因沒有品牌,宣傳力度不夠,棗不好賣、棗價低,有的農民把棗地荒蕪,個別甚至將棗樹拔了改種玉米。爲打開銷路、有效增加村民收入,工作組幫助完成了註冊品牌“小高莊”棗品的包裝設計,積極與鎮政府協商,雙方共同出資500萬元,進行土地集中流轉13.9畝,建設棗品交易市場,改變往年棗交易期間大型車輛增多、人員增多,經常造成村莊及相關道路擁堵不堪,影響村民安全出行的狀況,同時配套硬化周邊道路2350米,面積12150平方米,在村北、村西修建兩個村莊標示牌樓,污水排放溝渠改爲地埋管,重新修整村內池塘等系列工程項目。通過網絡、媒體積極宣傳本村時令脆棗,聯繫東北、山東、北京、天津等地批發商,嚴格管理市場秩序、做好服務,一下子打開了銷路,農民的棗不愁賣了,價也上去了,全村脆棗銷售收入相比傳統銷售增加25萬元左右。
“一村一策”實現經濟持續發展
把爲村莊“輸血”逐步轉變爲“造血”,增加村集體和農民收入,不斷推進強村富民。結合小高莊村有着幾十年棗樹種植傳統的實際情況,把建設“百畝冬棗示範區”作爲經濟發展項目,通過該項目示範帶動全村已有490畝傳統脆棗進行品種改良,逐步轉換成優質冬棗,使全村90%以上農戶受益。2016年5月底,項目涉及的5個節能溫室已全部建成,露天栽植優質冬棗100畝,總計1.5萬株。同時小高莊村把休閒旅遊作爲發展重點,在南運河西堤和村莊周邊建設柳堤桃園觀光帶,在項目區周邊發展林下養殖和魚塘垂釣,葡萄、鮮棗採摘等項目,逐步構建以特色棗品生產、加工、銷售爲主體,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格局。
四年來,市能源集團先後向小高莊村投入幫扶資金388萬多元,小高莊村已經實現農村“六化六有”,即實現道路硬化、街道亮化、能源清潔化、垃圾處理無害化、村莊綠化美化、生活健康化等“六化”建設,建成村黨員活動室、農家書屋、便民超市、衛生室、村郵站、健身廣場等農村“六有”公共設施,成爲被周圍村民羨慕的美麗鄉村,於2015年4月通過美麗鄉村驗收。通過四年的幫扶,小高莊村村民收入由來之初的2012年人均收入1.21萬元,到2016年人均收入2.09萬元,四年增長達72%,村裏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基本完成,已經從直接的“輸血”階段進入“造血”階段。(“津雲”—北方網編輯侯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