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臺北曲藝團團長葉怡均:我眼中的馬季老師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寶坻報 作者:霍君 編輯:唐淑倩 2017-09-14 18:11:50

內容提要:葉怡均:女,臺灣中生代相聲主力演員及編導,是臺灣首位女性相聲表演者,被譽爲“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女相聲演員”,師事相聲大師陳逸安,也是大陸評書表演名家田連元的唯一在臺女弟子。曾獲得臺灣省廣播綜藝節目最佳主持人“金鐘獎”。

  天津北方網訊:葉怡均:女,臺灣中生代相聲主力演員及編導,是臺灣首位女性相聲表演者,被譽爲“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女相聲演員”,師事相聲大師陳逸安,也是大陸評書表演名家田連元的唯一在臺女弟子。曾獲得臺灣省廣播綜藝節目最佳主持人“金鐘獎”。

  最初說相聲,從模仿馬季老師開始

  寶坻報:聽說您最初說相聲,是從對馬季老師的模仿開始,是這樣的麼?

  葉怡均:是這樣的。我是從大學時期,大學的社團開始接觸相聲,是一個文藝社團。沒覺得相聲不合適女孩子,但是有人說女孩子說起相聲不太美,和女性的審美有一些衝突。後來接觸到西方的脫口秀,有女性來做,她們什麼都說,我們再看的時候不會覺得她醜。我就開始琢磨,我們不能打開這個結麼,女性在舞臺上說相聲,但是她像女性,能不能不要那麼醜呢。我發現,這也許和我們所講的內容和模仿的對象有關,當初我說相聲的時候,模仿的是馬季老師和趙炎老師,尤其是趙炎老師,是個美男子,我學他的時候,不會失去風度。現在我說相聲那麼長時間了,我能不能有我自己的風格,編我自己能說的東西,爲後來喜歡說相聲的孩子開闢一條路,所以我就有一種很深的責任感。

  寶坻報:您說的第一段相聲,是模仿馬季老師的哪個作品呢?

  葉怡均:我第一段說的相聲就是馬季老師的《詩情畫意》,因爲好多段子都不太適合女人說,《詩情畫意》可以,唐詩啊,開詩人的玩笑,非常高雅。我們到大學裏邊去演,同樣引起共鳴,我就覺得文化的力量是很強烈的,後來我到馬來西亞去演出,效果也非常好,原來華人都懂詩,藝術是沒有界限的。

  馬季老師的作品是仰之彌高的一座山

  寶坻報:您第一次見到馬季老師是在哪一年?

  葉怡均:1988年的時候,我去新加坡,跟姜昆老師和唐傑忠老師一起同臺,那時候馬季老師沒有來。看到姜昆老師和唐傑忠老師的演出,我就覺得好棒。回到臺灣,馬不停蹄地自己掏腰包,追到大陸了,到北京。那時候北京有很多平房,人的衣服都是灰色的,都是騎腳踏車上下班。當時就聯繫姜昆老師和唐傑忠老師,幫我介紹馬季老師。到馬季老師家裏坐,那時馬季老師還住在很小的房子裏。馬季老師帶我吃東西,去吃北京的豆汁。我記得吃豆汁的地方,屋子裏都是條板凳,心裏想這麼大的一個藝術家,就在這個地方吃飯。我喝了一口豆汁,喝不下去,很客氣地把它放在旁邊了。馬季老師給我的第一印象特別親切,後來,只要我跟馬季老師聯繫,他都會把我請進家裏,或者請我吃小火鍋。我在馬來西亞寫碩士論文的時候,他剛好也在馬來西亞,我說老師我可不可以單獨給您做個採訪。他爽快地答應了,和我談創作以及相聲形式等等的一些看法。他真的是一位大家,是有理論思想的,我覺得他是我的一個模範。

  寶坻報:您如何評價馬季老師的相聲作品呢?

  葉怡均:馬季老師的作品極其淺白,結構極其精準而簡練,語音還有一種對稱性。音節的節奏感非常漂亮,可是馬季老師的段子是不好演的,他自己演起來你會覺得好笑的不得了,你真的去演的時候,會發現你沒有那麼深厚的功力,達不到那樣的效果。他的作品還有特色,突破了地域的界限,時間和空間,講述人性,比方《紅眼病》、《吹牛》,任何時代都有吹牛的人,任何時代都有紅眼病,這樣的作品會永久傳世。他的作品是仰之彌高的一座山,想模仿都模仿不了,包袱是那麼精煉,順手拈來。段子整體特別乾淨,能夠俗與雅兼得之。在海外演出的時候,我就注意觀察,馬季老師每到一個地方演出,在路上就問,這是什麼呀,那是什麼呀。等到演出的時候,他問的這些就用上了。演出之前,他都是先了解民風民情。每一次演出很安靜,不喝酒不玩,非常嚴肅認真。演出當天,弟子演的時候,他在後邊拿個凳子看,下來就講。

  他的東西是有血有肉的,有一個作品叫《勞動號子》,開口一唱,農村生活的田野氣息就出來了,我雖然沒去過,感覺到農村的景象完全在我的想象當中活躍起來了,就是一幅一幅的畫。我相信他一定是下到農村,下到這個地方去,深刻觀察與他們生活之後,然後創作出來的作品。他的生活範圍又是那麼廣泛,各行各業各種現象,都可以成爲他腦海裏一幅一幅畫面,通過相聲重組,變成一個一個美好的作品。

  馬季老師是對我影響最深的藝術家

  寶坻報:在您的相聲作品《我不服老》中,聽說是從馬季老師的作品改編而來的?

  葉怡均:是的。《我不服老》這個作品原本是爲了我的學生創作的。學生稱呼我老師,但是他們嘴特別懶,從來不把老師的“師”字說出來,只叫“老”。我說我才幾歲啊,你就說我老。後來我就創作《我不服老》這個作品,把我的心裏話講了出來。創作的時候,我就想到馬季老師,馬季老師有一個段子叫《老少樂》,我曾經演過,效果非常好。我特別想念馬季老師,總想能不能把他的作品移植到臺灣更年輕的孩子身上去。我就把《老少樂》重新改編了一下,變成一個羣口相聲,結構和包袱都給改了。這段在天津匯演的時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後來我把《老少樂》改編成《我不服老》的事情跟馬季老師說了,馬季老師說你用吧,隨便用。我覺得這就是大家風範。

  寶坻報:在您《說相聲》這部著作中,多次提到感謝馬季老師,爲什麼這樣說呢?

  葉怡均:我是跟大陸相聲界接觸最早的臺灣演員,大陸相聲藝術家中,之所以說對我影響最深的就是馬季老師,主要還是源於馬季老師的作品。馬季老師和趙炎老師的錄像看了多少,聽了多少,都記不清了。當年讀書時,坐公車就一遍一遍地放,來去各一個小時的車程,全部都在放馬季和趙炎老師的相聲。我的相聲作品比較文氣,還有就是講究結構性,嚴謹一些,這個部分是受馬季老師影響很深。馬季老師的作品《詩情畫意》、《地名學》、《成語新編》、《老少樂》等,幾乎他的作品我們都演過,我能不感謝他麼。這麼精彩的作品,儘管我們的演出技巧不太成熟,竟然仍然吸引到很多的臺灣觀衆,笑得開懷,願意支持我們這種說唱藝術。要不是馬季老師的作品,我都不會說相聲。

  寶坻報:相聲對您說評書有什麼幫助麼?

  葉怡均:相聲對於評書太有幫助了,說書有時候說得太久了,觀衆會睡着,適時地加點笑料和包袱。如果沒有相聲的基礎,結構和包袱可能不太自信。我在這方面就比較有經驗一些。說了評書後,再去說相聲,我就從量活變成使活的,比較長段的敘事有信心了。再演馬季老師的作品,就自如多了,特別過癮。

  寶坻報:在您眼裏馬季老師是怎樣一個人?

  葉怡均:他是一個特別謙遜和平易近人的人。有一年,我們邀請馬季老師來臺灣演出,因爲有其他的事情,他特別不好意思。我以爲這件事情就這樣過去了,幾年之後,他來臺灣演出,和我們一個一個地握手,再三表示歉意,上次實在是因爲特殊情況纔沒過來。讓我們特別感動,這麼大的一個藝術家,還念念不忘這點小事。他的謙和和平民化,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雖然沒有正式拜師,但在我心裏馬季老師就是我的老師,所以他去世的時候我特別悲痛。剛一聽說他去世的消息,我買了票就趕了過來,跪在老師的靈堂前哭得好傷心。轉天在八寶山,來送別的人山人海,我從人羣裏擠進去,最後看了一眼我最尊敬的人。從馬季老師身上我就想,人沒有什麼可以帶走,要看你留下什麼,給人留下多少懷念,留下多少作品。(“津雲”—北方網編輯唐淑倩)

下載前沿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_ | siA | ۸u^ | ptڭ | ߮v | ] | pT | HkM}H|qܡG022-23602087 | |lcGjubao@staff.enorth.cn | |O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ѤѬz_vҦ
WȹqH~ȸg\iҽsGzB2-20000001 @HǼť`س\iҸG0205099 @psDHAȳ\iҽsG12120170001zw 120100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