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新視野:逐步走向中國生態文明新時代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人民網 作者: 編輯:鄧坤偉 2017-12-01 12:36:14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他從哲學思維看待當代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問題,聚焦生態文明建設中思想認識與行為實踐相統一的辯證關系,剖析了人和自然、經濟和社會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重點解析了人與自然存在、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因素,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論出發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論命題。

  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

  習近平從時代觀的角度定義了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特征,提出了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任務。他把建設生態文明納入到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體系中,強調『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他在致2013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的賀信中提出了對生態文明新時代和美麗中國夢想的構思,強調『中國將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

  鑒於當代中國所面臨的環境和生態問題的緊迫性,特別是發達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滯後性,習近平指出:『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早抓事半功倍,晚抓事倍功半,越晚越被動。那種只顧眼前、不顧長遠的發展,那種要錢不要命的發展,那種先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後恢復的發展,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可見,生態環境的保護乃至生態文明建設的命題,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極端緊迫的時代性命題,而生態文明新時代命題的提出,則無疑勾畫了一幅具有時代特色和中國特點的經濟社會發展新藍圖。伴隨著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建設生態文明新時代、建好美麗中國和美好家園隨即也揭開了序幕。

  進一步加強生態文化建設

  習近平非常重視生態文化的建設,並把生態文化理念巧妙地轉變成為一種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態特別是經濟建設的現實理論。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他從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角度看待生態文明和生態環境問題,既強調矛盾和統一,又關注過程和結果。他很形象地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兩座山』問題,即『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他強調:『這「兩座山」要作為一種發展理念、一種生態文化,體現到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中,體現出不同地方發展導向的不同、生產力布局的不同、政績考核的不同、財政政策的不同。』

  在浙江主持工作之時,習近平同志提出生態文化的命題,視之為促進經濟增長而實現思想觀念變革的前提。他指出:『在現實生活中違法排污、違規建築、亂砍亂伐、亂掘亂挖、亂捕濫殺等無視生態規律的行為還時有發生,究其深層原因是我們還缺乏深厚的生態文化。因此,進一步加強生態文化建設,使生態文化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價值理念,需要我們長期不懈地努力。』為此,他在浙江提出生態省建設的目標和任務,號召治理社會生態病,提倡保護西湖生態文化,主張利用傳承並發揚城市建設中歷史文化名勝和生態文明景點的文化內涵,號召在城市的開發和建設中要努力保護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可以認為,生態文化問題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理念和核心靈魂。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文化給人指示前進的方向,文化給人提供精神的營養,文化教人正確地對待自身和外部世界。作為一種發展目標,生態文明蘊含了當代中國人的生存願景和發展期許,但這種願景和期許的實現,還有賴於從一種可以紮根和落地的生態文化做起。可以認為,從生態文化角度審視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正是抓住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命題。當然,生態文化建設是長期的,往往體現為一種反映社會人文狀況的『柔性建設』,不易見成效也難於快出成績。但毫無疑問,只有生態文化這個根本問題得到了解決,生態文明建設纔能獲得長期穩固的基礎和條件。

  三條生態經濟發展思路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首要的議題是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關系。習近平堅持辯證科學發展的思想,提出實現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雙贏。他強調:『經濟發展不單純是速度的發展,經濟的發展不代表著全面的發展,更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要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就是要落實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的雙贏。』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並不等於不發展,不等於停步不前。在他看來,關鍵是要在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上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

  結構調整和深化改革是節約資源、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沿著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基本思路,習近平提出了三條建設生態經濟的思路:一是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他指出:『高效生態農業是集約化經營與生態化生產有機耦合的現代農業。……所謂高效,就是要體現發展農業能夠使農民致富的要求;所謂生態,就是要體現農業既能提供綠色安全農產品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這種高效生態農業以綠色消費需求為導向,以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兼有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與可持續發展的雙重特征,無疑是其生態文明思想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的具體體現。二是用循環經濟支橕新型工業化之路。他強調:『發展循環經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載體,也是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然要求。』出於對資源有限性與發展需求性、環境承載量與群眾生活質量之間矛盾的現實考量,習近平提出要在發展循環經濟上下功夫,努力在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上出實招、硬招和高招,從觀念轉變、政策引導、實踐機制、保障體系和操作步驟上推進,『形成企業間生產代謝和共生關系的生態產業鏈,在典型示范中引導公眾參與建立循環型社會』。三是因地制宜地提出要發展旅游經濟、打造旅游精品,突出『詩畫江南、山水浙江』的主題。習近平稱旅游經濟為『無煙經濟』,視之為生態經濟的主要內容。他指出:『這些年來一些地方由於無序開發、盲目發展,造成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損害的現象也時有發生。生態資源、風景名勝、文物古跡都是不可再生的資源,生態資源遭到破壞,人類生存環境就會惡化。』因此,要按照『嚴格保護、合理開發、持續利用』的原則,把生態資源和人文資源開發利用好,更要保護好,走資源節約、生態平衡、集約發展的道路。

  總的來說,習近平關於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是集中而突出的,他的生態文明思想和理論也是系統而全面的。正是由於他具備了比較紮實的思考基礎和實踐基礎,在他的領導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纔取得了卓著的成績,生態文明保護和生態經濟建設纔取得了較大的突破,不僅使過去一度出現的自然環境和生態局面惡化的危機得到了遏制,而且開拓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局面和新時代。顯而易見,這一切狀況的出現,與習近平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指導中國經濟社會科學、協調、統籌發展的思想和戰略部署分不開。習近平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正是在習近平關於生態文明的理論思考和戰略部署指引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纔逐步樹立並落實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更好地堅持了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在生態觀念、生態文化、生態制度、生態環境等方面取得了新進展,逐步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的夢想也正逐步變為現實。

   原標題:【十九大·理論新視野】逐步走向中國生態文明新時代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