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薇:以創新支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 編輯:鄭津 2017-12-02 14:48:00

內容提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戰略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創新支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作用,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是一個重要著力點。

  【核心看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戰略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創新支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作用,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是一個重要著力點。

   一、創新對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支橕作用逐步顯現

  現代化經濟體系與傳統發展模式的重要區別,是發展模式和動力的轉變:發展方式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發展轉變,從速度型向效率型發展轉變;經濟增長動力從依靠要素投入轉向依靠要素生產率提昇。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橕。

  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累,特別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我國創新發展進入新階段,正處於從數量積累向質量昇級的關鍵時期。目前,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總量居世界第二;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湧現,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發布的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國際排名從2016年的25位昇至22位,成為唯一進入前25名集團的中等收入國家。創新對國家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支橕作用逐步顯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以創新實現發展方式和動力的轉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盡管GDP增長速度放緩,但新經濟等領域快速發展,遠超經濟增長。2016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部分增加值同比增長10.5%;高新技術產業增長快於平均工業的增長,高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制造業的16.5%;發明專利申請增長21.5%,PCT申請增長44.7%。由此可見,解決發展動力問題,要依靠創新轉換發展動力,實現發展方式根本轉變。

  其二,以創新推進實體經濟轉型昇級,提高產業競爭力。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企業創新能力逐步增強。產品創新、工藝創新、模式創新等創新模式多樣化,創新型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昇。2016年《全球創新1000強企業研究報告》顯示,全球研發支出最高的1000家上市公司中有130家中國企業。但我國企業的研發和創新活動仍不夠普遍,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核心、關鍵技術不足,大部分企業仍處於產業價值鏈的中低端。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必須進一步提高制造業和實體經濟的創新能力。

  其三,以創新增加有效供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隨著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快速昇級,多樣化個性化發展,對環境安全、食品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生活質量要求更高。工業、農業、服務業等面向市場需求開展創新,不斷適應和滿足消費需求的變化,市場上產品和服務供給日益豐富。但是,我國仍存在低水平供給能力過剩與中高端有效供給不足的現象。我國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消費需求增長和昇級的空間較大,要堅持面向消費需求的創新,增加有效供給,滿足不斷昇級和多樣化的居民消費需求。

  其四,優化區域創新要素布局,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極,促進地區協調發展。建設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構建區域創新體系的政策重點是以試點示范為抓手,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因地制宜地營造有利於創新的制度和政策環境。目前,我國區域創新能力普遍提昇,形成北京、上海、深圳等具有特色的創新中心和一批創新型城市,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一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增長極。2016年,146家國家高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11.8%,工業總產值達20.5萬億元,同比增長10.3%。但地區間差距較大,東南沿海地區的創新要素集聚度和創新能力高於中西部地區。

  總體來看,創新在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中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逐步增強。但與主要創新型國家相比,我國的創新能力仍有差距,主要是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存在短板,激勵創新的體制機制不健全,創新環境尚不能適應創新驅動發展的需要,創新質量和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等等。

   二、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建設創新型國家

  2016年頒布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建設科技強國的目標,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並將其納入現代化經濟體系統籌考慮和部署。總體來看,黨的十九大報告從科技創新戰略布局、創新體系建設和環境創新營造三個方面勾畫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重點、未來發展方向,提昇創新對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支橕作用。

  第一,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進創新,加強前沿科技布局,提昇創新能力。經過多年的積累,我國創新發展進入新階段。創新能力從過去以跟跑為主,進入跟跑、並跑和領跑並存的階段,引進技術難度加大,必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增加技術供給能力。從全球來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主要創新型國家在科技創新方面展開新一輪競爭,我們必須抓住新機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我國經濟增長新動能。一是面向國際科技前沿加強戰略部署,增加前沿技術供給,提高原始創新能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二是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強需求導向的基礎研究,加快科技攻關。如圍繞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強應用基礎研究。三是構建產業共性技術平臺,加強產學研合作,為產業技術進步提供技術支橕。四是突破產業核心關鍵技術短板,提昇產業整體競爭能力。五是聚焦實體經濟,促進企業創新,提高產業競爭能力。大力推進制造強國戰略和創新創業,針對轉型昇級的需要,以信息技術、綠色技術、智能技術等加強傳統產業的改造昇級,提昇傳統產業競爭力;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增強協同創新能力,提高創新體系的效率。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的產學研合作取得了可喜發展,但是,仍然有一些體制機制因素阻礙了產學研合作和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因此,要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合理確定大學、科研院所和企業在創新體系中的地位,完善合作機制,發揮各自優勢,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進一步提高科技為經濟服務的能力。完善成果轉化機制和政策體系,進一步落實科研成果轉化的收益分配政策,培育和發展專業技術轉移機構,鼓勵創新創業,促進科研成果實實在在地轉變為生產力。同時,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在科技創新體系中的生力軍作用。此外,還要營造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著力打造區域創新中心,引領帶動提昇區域創新能力。在自主創新綜合示范區和全面創新改革地區試點的基礎上,總結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進一步推進區域創新環境建設,實現創新驅動區域協調發展。特別要在具備條件的地區,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創新中心,集聚全球高端創新要素,形成全球科技創新的引領者和創新網絡的關鍵樞紐。

  第三,進一步改善和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生態環境。首先,要進一步營造創新文化。一方面,要全面提昇公民科學素質。廣泛開展科學普及教育,不斷提昇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加快科學精神和創新文化的傳播,進一步夯實創新發展的群眾和社會基礎。另一方面,要營造寬容失敗的機制和氛圍,鼓勵和保護敢於創新、勇於創新、不怕失敗的精神。其次,要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法治環境。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維護創新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知識產權創造和運用;進一步完善標准、檢驗檢測和認證體系,充分發揮標准促進技術進步和推廣新技術的作用。嚴格公平執法,減少行政乾預,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為各種所有制、各種規模、各種技術路線的企業提供公平獲得創新資源和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真正形成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此外,還要建立激勵創新、審慎包容的市場監管體系。轉變傳統的監管模式,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減少行政審批,更多發揮環保、質量、安全等標准的作用。市場監管要為創新開拓市場通道,對新興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要允許先行先試,及時總結經驗,逐步規范。

  第四,培養造就多層次的創新人纔。人纔是最重要的創新要素。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纔、科技領軍人纔、青年科技人纔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戰略科技人纔是具有戰略眼光、能在我國科技創新布局中看清方向、提出戰略性建議的人纔;科技領軍人纔是具體執行科技項目、帶領團隊創新突破的領軍者;科技青年人纔是面向未來、實現創新發展可持續的人纔;高水平創新團隊是著眼於創新鏈條各環節的需要、實現從研發到產業化各環節順暢協調和合作的人纔隊伍,包括科研人纔、技術轉移人纔、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和高技能人纔等。在這一過程中,要建立適合各類人纔發展的多層次人纔政策。既要培養適應創新需求的多層次人纔,還要建立分層次的人纔激勵機制,改進人纔評價機制,在收益分配上充分體現知識和創新的價值,調動各類人纔的創新積極性。

  第五,進一步推進開放創新,加強國際合作,有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提高創新質量和效率。目前,我國開放創新的模式不斷昇級,利用國際資源的方式正在從引進來為主轉向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一是構建與國際接軌的創新政策,消除阻礙創新要素流動的人纔、資金管理制度,吸引全球創新要素和有效利用外部資源。二是分層次開展國際合作,搭建多樣化的國際創新合作平臺,實現互利共贏。三是積極參與全球創新治理的規則制定,增強我國在全球創新治理中的話語權,在國際創新治理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作者:呂薇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

   原標題:[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呂薇:以創新支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