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傳統工藝 為地方發展提供新動能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中國文化報 作者: 編輯:鄭津 2018-03-19 12:09:35

內容提要:近年來,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在各級文化行政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廣大群眾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振興傳統工藝的意識不斷深化,相關工作次第展開,工作成效逐漸顯現。特別是在中西部貧困地區,湧現出了許許多多像楊昌芹一樣通過振興地區特色傳統工藝助力鄉村發展、幫助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案例。

  在今年兩會的『代表通道』上,來自貴州的『90後』赤水竹編代表性傳承人楊昌芹,帶領當地群眾依靠竹編發展特色旅游工藝品實現脫貧致富的故事給許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近年來,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在各級文化行政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廣大群眾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振興傳統工藝的意識不斷深化,相關工作次第展開,工作成效逐漸顯現。特別是在中西部貧困地區,湧現出了許許多多像楊昌芹一樣通過振興地區特色傳統工藝助力鄉村發展、幫助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案例。

  重慶市彭水縣的王光榮和李紹玉夫妻二人經營著一家苗繡工藝品開發公司,2016年、2017年兩人分別在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和北京服裝學院參加了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以下簡稱研培計劃)的研修班。為期一個多月的培訓,使夫妻倆在新產品的創新設計和市場營銷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啟發,產品銷量大大提昇。夫妻倆意識到要將苗族刺繡傳承發展好需要吸納更多的從業者,於是他們就主動為周邊的農村建卡貧困戶、城鎮零就業家庭、城鎮低保戶勞動者等就業困難人群和愛好者提供免費的刺繡培訓,帶動留守婦女就近就地就業。他們將自己創新的半成品發放到各鄉鎮貧困戶手中,制作完成之後再由公司有償回收。『今年,我們已與周邊的社區、村簽訂了扶貧培訓合作協議並掛牌,讓貧困戶放心地做。只要肯乾不怕吃苦,平均每人每月收入個千把塊錢沒有問題。』王光榮說。

  從2015年研培計劃啟動以來,為民族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的非遺傳承人群開展培訓一直是該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令人欣喜的是,許多參與研培計劃的優秀學員在返鄉後充分發揮了輻射帶動作用,成為振興傳統工藝、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他們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鄉村發展優勢,作出了許多貢獻。在貴州黔東南州,僅2017年,優秀學員返回當地培訓新學員帶動就業人數就達到8992人,平均每家傳統工藝企業帶動就業人數約47人,實現帶動就業人員人均年收入2.18萬元。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新蕾刺繡部主任成新湘是上海大學的一名研培學員。她表示,工作中接觸的許多繡工都來自湘西州的深度貧困地區,『為他們培訓,我最大的感觸是使他們認識到從事湘繡可以為他們帶來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並樹立了傳承的信心』。

  為了讓傳統工藝在當代生活得到新的廣泛應用,自2016年起,文化部支持擁有較強設計能力的企業、高校、機構等在傳統工藝聚集地設立傳統工藝工作站。通過工作站各項培訓、交流活動的開展,越來越多的手工藝者意識到當地文化資源的獨特魅力和鮮明個性,並且能夠主動去發現當地的美,運用傳統工藝以豐富的形式呈現當地的美。

  最近幾天,新疆哈密傳統工藝工作站的負責人崔建兵在朋友圈更新了一條狀態:工作站的繡娘們正在熱火朝天地制作以哈密刺繡為重點題材的高級定制服裝系列作品,本月末,這批作品就將在上海國際時裝周亮相。的確,最近兩年,在工作站的積極推動下,哈密的繡娘們越來越忙,腰包也越來越鼓。目前,哈密建立和完善了231家合作社,成立了刺繡協會,接收訂單1.7萬餘件,近千名繡娘直接參與訂單制作,月平均增收1500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振興傳統工藝亦是如此,通過系列培訓、扶持工作的開展,傳統手工藝者的思想、觀念得到了解放,傳承的信心更足;他們有了更豐富的知識儲備、更開闊的發展思路,傳承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明顯提昇。而這些變化,正是傳統手工藝者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所應具備的重要素質和前提基礎。在扶貧的攻堅戰中,振興傳統工藝讓手工藝從業者找到了自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同時也為文化扶貧提供了新動能。

   原標題:振興傳統工藝 為地方發展提供新動能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