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水思源!35年前的今天,天津市民徹底告別喝咸水,離不開他們的貢獻……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董立景 伍振 編輯:董立景 2018-09-12 07:17:00

內容提要:在天津海河三岔河口,有一座引灤入津紀念碑,紀念著工程建設者對天津的『恩情』。從1983年9月11日引灤入津工程正式通水至今,引灤水已經滋養天津整整35年。飲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我們一起翻開發黃的扉頁,講講那些建設者的故事……

  天津北方網訊:在天津海河三岔河口,有一座引灤入津紀念碑,紀念著工程建設者對天津的“恩情”。從1983年9月11日引灤入津工程正式通水至今,引灤水已經滋養天津整整35年。飲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我們一起翻開發黃的扉頁,講講那些建設者的故事……

引灤入津開工典禮(資料圖)

  天津缺水 “鐵八師”臨危受命

  ‍上世紀八十年代,京、津、冀遭遇嚴重乾旱,為了保障首都北京的用水,作為天津水源唯一補給的密雲水庫,1981年8月起停止向天津供水。天津極其缺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興建引灤入津工程,將河北省境內的潘家口和大黑汀兩個水庫的水引進天津市。

  引水渠全長234千米,最困難的是要穿越我國地質年齡最古老的燕山山脈,修建9.69公裡的引水隧洞。“鐵八師”被天津市和鐵道兵兵部點將,承擔引水隧洞7.21公裡的施工任務。這也是鐵八師官兵脫下軍裝前的最後一仗。

艱苦的施工現場(資料圖)

  上世紀八十年代,沒有先進的設備,只有“小米加步槍”式的鐵鎬和鋼?以及人力小推車,像引水隧洞這樣的石質,按照常規至少需要15年,但是“乾渴”的天津不能等,時任“鐵八師”參謀長的景春陽提出:“我們采用‘長隧短打’的方法,在引水隧洞上方分別鑿開15個斜井,總共開闢32個工作面同時掘進,這樣就大大縮短了隧洞打通的時間。”

  沒有出碴的自卸車,鐵道兵戰士就用籮筐肩挑手抬;沒有混凝土運輸車,鐵道兵戰士就用小斗車以百米賽跑的速度運送混凝土。鐵道兵先後戰勝大小塌方591次,攻克大小斷層239處,排出地下水370萬立方米。

景春陽陪同時任天津市長的李瑞環視察施工工地(資料圖)

  身患殘疾堅守一線的“隧道大王”唐良傑

  唐良傑,當兵入伍十八年,在隧道裡拼了十三年,被稱為“隧道大王”,曾在成昆鐵路隧道施工時遭遇塌方,受重傷致中度腦震蕩成了二等殘疾。引灤入津工程啟動時,九死一生、本已被批准轉業回家的他,主動請纓來到一線參與到飲水隧道的建設。

  唐良傑所在部隊擔負輔九號斜井的掘進。起初,隊伍因缺少經驗,加上石質差,工序混亂,進度滯後。到了工地的唐良傑見狀,馬上對連長說:“我給你當參謀,我們好好地摸摸山老虎的屁股。”在唐良傑的幫助下,隊伍迅速制訂了一套科學有序的施工方案,環環相扣,班班相接,工地很快打開局面。他除每天草草休息幾個小時外,就再沒有休息時間了。每一次排炮放過,他總是第一個進洞。

引灤入津工程水量大,圖為戰士們處理湧水情景(資料圖)

  一次唐良傑患重感冒,手腳動作都失去控制,高燒四十度,嗓子啞得說不出話來,硬橕著不躺下,最後還是倒下了。部隊批了28塊錢給他買營養品,可是他卻不願意去享用這些。他說:“以前從來沒有吃過營養品,也活了三十多歲,這些東西應該送給戰士們。共產黨員就應該是鋼筋鐵骨!”就這樣唐良傑和他的戰友們用48天時間就打通了斜井124米,進入了正洞,為引灤入津早日通水創造了條件。

  “優秀鑽爆手” 他帶著女兒吃住在工地

  引灤入津工程中,劉光聰擔任鐵八師36團7連副排長,他帶領的隊伍如一把尖刀般從位於河北遷西縣景忠山腳下的11號支洞插進,拉開了開鑿7公裡多長引灤入津地下引水隧洞的輝煌戰幕。

  面對華北平原與燕山山脈擠撞皺裂隆起的復雜地質,劉光聰憑借著自己長期與堅硬岩石碰撞積累出來的開山經驗,總結出了一整套地下岩石脊裡發育、斷層破碎地帶及山體多向受力條件下的鑽眼與爆破技術,有效地扼止住了頻繁的塌方現象,加快了整體施工進度,所在的7連成為整座隧道施工掘進速度最快的突擊連,他本人被鐵道兵授予“優秀鑽爆手”光榮稱號。

引灤隧洞入口(資料圖)

  因家庭變故,劉光聰的女兒劉兆梅從小跟父親吃住在工地。一心撲在工程建設事業上的劉光聰,根本沒有時間陪女兒。10歲的劉兆梅每天早上自己把一日三餐買好,中午就在學校喝冷水啃冷饅頭。一天中午,劉光聰從工地回來路過學校門口,看到女兒一個人蹲在自來水龍頭旁,手裡攥著饅頭夾咸菜,就著涼水啃冷饅頭,邊啃邊看書。劉光聰愣住了,他心如刀絞,他一把將女兒摟在懷裡,泣不成聲。孩子掏出花手帕為爸爸擦著淚水,父女倆哭成一團……對工程的熱愛與付出,換來的是無數的榮譽……看著父親的軍功章,劉兆梅內心也充滿驕傲和自豪。

  犧牲戰士攥著回鄉的車票卻再也見不到未婚妻

  為了打通這條輸水隧道,僅鐵八師就有17名戰士犧牲,每隔700米就有一名戰士永遠倒下……唐喜良就是其中一位,當時他26歲,鐵道兵某部的一位副排長,帶領11名戰士在17號隧洞施工。

1983年9月11日,引灤入津工程正式通水(資料圖)

  開挖隧道時,一次突然塌方將11人全部壓在碎石下面。“唐喜良醒來時,雙腿已經被石頭壓斷,這時候塌方還在繼續,其他戰士勸他撤離,他說:‘不行!我的戰友還沒出來,要繼續搶救!’他指揮戰友繼續搶救,大家沒有工具,都是用手摳。”唐喜良生前戰友何明回憶,直到戰友們全部被救出來以後,唐喜良纔被送往醫院。

  兩個月後,傷還沒好,唐喜良又來到工地。何明回憶,當時臨近春節,家裡來信說給他介紹了一個對象,領導特意安排他回家定親,他卻堅持說:“再乾兩天,我再回去。”當時隧道環境特別差,一位戰友開著裝載車,唐喜良說:“這個最危險我來開!”

引灤入津戰士雕像

  而這句話卻成了唐喜良生前的最後一句話!這時候,隧洞裡又發生了一次大塌方,一塊巨大的石頭砸在了唐喜良的頭上……帶著未痊愈的傷口,懷揣著一張准備第二天返回家鄉的車票,唐喜良再也沒見到未婚妻,永遠的倒在了隧洞裡。

  “他們的血沒有白流,天津人沒有忘記他們!”景春陽說,天津人在引灤隧洞不遠的山峰上豎起了“引灤入津紀念碑”記錄著犧牲戰士35年來為天津帶來的甘甜水源。在整個工程中,鐵八師先後有一個團榮立集體二等功,多個單位榮立集體三等功,先進個人更是不計其數。

天津三岔河口引灤入津“母子盼水”雕像

  1983年9月11日,天津市民徹底告別了喝咸水的歷史。35年來,這條輸水線從沒停止過,甘甜的灤河水流入萬千天津市民家中,滋養了一代代天津人。今天,天津實現了長江水和灤河水雙水源供應,引灤水依然是天津重要的飲用水和生態水源。飲水思源,天津人不忘建設者跨越234公裡的送水“恩情”,用行動保護好這一水源,守護好來之不易的生命之水。(津雲新聞記者董立景 伍振)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