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達沃斯》專訪原續波:第四次工業革命對工程人纔提出新要求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 編輯:侯靜 2018-09-16 14:03:00

內容提要:2018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將於9月18日至20日在天津梅江會展中心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打造創新型社會”。圍繞這個主題,專家組提出了12個議題,聚焦全球價值鏈重構、大數據運用、人工智能等多領域。

如不能正常瀏覽請選用IE瀏覽器

  編者按:2018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將於9月18日至20日在天津梅江會展中心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打造創新型社會”。圍繞這個主題,專家組提出了12個議題,聚焦全球價值鏈重構、大數據運用、人工智能等多領域。那麼12項議題是如何確定的?其中蘊含著什麼樣的意義?津雲新媒體在2018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主辦城市網站開設《對話達沃斯》視頻訪談欄目,邀請“出題”的專家們做客津雲中央廚房,為廣大網友介紹當下世界、中國以及天津的發展新形勢,聊聊對我們生活的深遠影響。

  主持人:您研究的議題是“新工科——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智慧引擎與源動力”,請您先簡單介紹下這個議題的大概內容。

  原續波:2016年達沃斯年會就以“掌握第四次工業革命”為主題,重點關注了新工業革命如何推動全球經濟社會轉型。可以說,以智能機器人和物聯網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蓬勃發展,對工程人纔提出了新的要求。國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纔和教育的競爭。新工科通過主動調整高等教育結構、發展新興前沿學科專業,培養多元化、創新型卓越工程人纔,為科技發展裝上了智慧引擎,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科技和智力支橕。推動國家和區域人力資本結構轉變、實現從傳統經濟向新經濟轉變源動力。

  議題首先研究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對未來工科人纔提出的新要求,即具有跨界整合能力、具有創新能力以及面向新工業體系等三大特征。進而分析世界主要經濟體為促進產業發展,紛紛實施的工科人纔培養改革與探索。在這一背景下,我國提出了“新工科”建設計劃,為世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和“中國方案”。新工科以立德樹人為引領,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建設理念,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調與共享為主要途徑,通過培養未來多元化、創新型卓越工程人纔,促進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發展,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發展提供智慧引擎和源動力。本議題的提出,希望通過與會各方就新工科建設中的政府、企業、行業、高校如何開展深入合作、互利共贏展開深入探討,推動中國乃至世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主持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興起影響著人纔培養的方向,那麼,您認為飛速發展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對工程人纔有什麼新的要求?

津雲新媒體專訪天津大學教授原續波

  原續波: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主要特征是日益消除物理世界、數字世界和生物世界之間的界限,各項技術的融合產生全新的技術能力,給政治、社會和經濟體系帶來巨大影響。對工程人纔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工科人纔。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需要的是能夠解決復雜工程問題、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新興工科”人纔,不僅專業精深,而且還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不僅能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現有問題,也有能力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去解決未來發展出現的問題,對未來技術和產業起到引領作用;不僅在技術上優秀,同時懂得經濟、社會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養。例如,涉及到信息、材料、能源和生命等科學領域的核心問題,不僅是簡單的技術循序發展和昇級換代,而是發展出基礎科學與技術結合、多學科融合的顛覆性新技術。“量子芯片”、“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等就需要紮實的物理基礎和對量子力學的深入認識,也需要半導體物理、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等知識的支橕。

  二是面向未來。在以“融合”為關鍵特征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顛覆性的技術一旦應用於生產,就會導致市場和產業格局的劇變。例如,互聯網技術驅動下的經濟呈現出殘酷而又周期性的特征,網約車、共享單車在創業初期吸引了大量的風險資金,然而“風頭”稍過,洗牌的速度甚至比市場成長的速度更快。因此,擁有一技之長、渴望尋求市場回報的致力於創業的人纔,面對的競爭局面是,創新周期越來越短,技術創新越來越快,產業更新更加頻繁,發展模式更加多元。

  三是面向國家需求。產業轉型昇級是經濟發展的必經階段。例如,以“中國制造2025”為例,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迅速發展壯大。然而制造業的人纔缺口卻非常之大,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人纔缺口將達到750萬人,電力裝備產業410萬人,新材料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產業也將分別有300萬左右的人纔缺口。

  主持人:所謂的“新工科”一定是代表著我國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那麼它跟當前的工程教育模式有哪些區別?

  原續波:新工科的內涵是以立德樹人為引領,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建設理念,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調與共享為主要途徑,培養未來多元化、創新型卓越工程人纔。與當前的工程教育相比,更強調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更加注重理念引領。堅持立德樹人、德學兼修,強化工科學生的家國情懷、國際視野、法治意識、生態意識和工程倫理意識等,著力培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樹立創新型、綜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提昇學生實踐創新、學科交叉融合、終身學習發展等能力。二是更加注重結構優化。根據產業發展最新的人纔需求和未來發展方向,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三是更加注重模式創新。完善多主體協同育人機制,突破社會參與人纔培養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入推進科教結合、產學融合、校企合作。四是更加注重質量保障。研制新興工科專業質量標准,質量文化。五是更加注重分類發展。促進高校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主持人:自2017年2月以來,在教育部積極推動下,先後形成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探索領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您能給我們介紹一下“新工科”的人纔培養在天津高校的落地情況嗎?

  原續波: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天津市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正在加快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加快智能科技產業戰略布局,推動重點產業智能化昇級,構建全國一流的智能科技創新生態,打造“天津智港”。出臺了天津市“1+10”行動計劃,即《天津市加快推進智能科技產業發展總體行動計劃》。今年四月,主題為“擁抱新工業革命的新工科教育”的國際新工科教育研討會在天津大學召開。來自歐、美、亞、澳四大洲的60所知名工科大學和一批領先型企業的150餘名代表參會。會議提議由世界范圍內高校和企業組成“新工科教育國際聯盟”,開展多元、多邊合作,共同探索世界工程教育新范式。

  在第二次世界智能大會上,天津大學、南開大學成立了人工智能學院,設立智能醫學工程專業。天津大學與騰訊、恩智浦、華為等公司建立了新工科試點班,企業深度參與。天津師范大學增設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天津理工大學新增機器人工程專業,並聯合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以提昇機械類專業本科生非技術性工程素質為目標,探索行業學會企業深度參與的產教融合的人纔培養模式。

  天津大學國際工程師學院(TIEI)涵蓋智能建築、計算機、電子與通信工程三個專業,強調國際合作,構建了企業深度參與的國際化工程人纔培養體系。2017年8月獲得了法國CTI在中國授予的最高等級六年期的認證。認證專家說:我在天津大學國際工程師學院看到了工程師教育的精髓,也看到了中國工程教育的特色,我認為天津大學國際工程師學院的辦學模式很獨特,很有推廣價值。2018年4月天津大學成立新工科教育中心。以共享、開放的原則,為全世界搭建新工科建設交流平臺。以人工智能為核心,加強學科交叉,開展智能核心技術研發,融入機械工程、海洋技術、能源技術等傳統工科專業為傳統工科專業改造昇級提供強勁動力和有力支橕。

天津大學教授原續波

  主持人:根據津雲大數據的統計分析,教育和就業一直是近兩年媒體特別關注的話題,您能不能給工科在讀的大學生一些建議,他們應該怎樣提高自己的就業競爭力?

  源續波: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對人纔的要求可以說是越來越高。天津大學注重對“品德素質”“專業功底”“性格養成”“心理素質”和“自信心”等方面的培養,通過在校期間的培養,為學生職業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用人單位對學校畢業生的整體滿意度高,尤其是對基礎知識、學習能力等方面給予了高度評價。根據2017年調查結果顯示,用人單位對天津大學畢業生整體滿意度達到97.49%。面對當前的就業形勢,為進一步增強競爭力,我認為工科大學生除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外,還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樹立遠大理想和崇高目標,牢記責任擔當。在我們的調研中發現,相比專業技術能力,用人單位更重視員工的責任感。二是要增強創新實踐能力。當前,創新周期越來越短,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的邊界日趨模糊,技術更新和成果轉化更加快捷,產業更新換代不斷加快。這些變化均要求工程科技人纔必須具備創新創業的意識和能力。三是要提昇綜合素質。要求工程科技人纔在行業專精的基礎上,具有交叉復合特征,具備跨學科、跨產業的跨界整合能力,同時懂得經濟、社會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養、跨文化溝通協調能力等。四是要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為保持持續競爭力,需要有能力學習尚未出現的新知識、新技術去解決未來發展出現的問題。(津雲新聞記者姜曉龍攝影)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