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農民豐收節』:稻香麥甜、瓜果滿園、蟹肥魚鮮…幸福就是這麼簡單!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段瑋 柴瑩 董立景 趙穎妍 編輯:霍艷華 2018-09-23 07:32:52

內容提要:9月23日是秋分日,我國將迎來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天津市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也在薊州區拉開帷幕……

  天津北方網訊:9月23日是秋分日,我國將迎來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天津市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也在薊州區拉開帷幕。其實早在月初,天津市薊州、寶坻、寧河、津南等10個涉農區早就按奈不住激動的心情,紛紛推出豐收節系列活動。稻香麥甜,瓜果滿園,蟹肥魚鮮,空氣裡都是收獲的味道。喜獲豐收的大棗、核桃、柿子、稻米、瓜果等被捧到游客面前、端上百姓的餐桌,人們開心地品味美食,感受生活的甜美。在農民心裡,最幸福的一刻莫過於此。

  在天津,小站稻已經成為一種文化

  一碗白米飯,配菜配湯,賽過珍饈佳餚。在天津,小站稻蒸出的米飯,香氣縈繞、光潔飽滿,頭頂“清朝貢米”光環的小站稻聲名遠播,不僅擁有全國第一個糧食作物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還有自己的主題文化展館、主題特色小鎮等。在天津,小站稻已經成為一種文化。

  2017年,津南區決心恢復小站稻古法種植,從選種到用肥、給水,均按照傳統的種植方式進行全程管控。今年9月,片片稻田披上金黃外衣,稻穗隨風點頭,一派豐收景象。種植戶孫茂統承包種植了1000多畝的小站稻,將於10月中旬左右迎來收獲。據他估算,稻米收獲後將為他帶來約400多萬元的收益。今年津南區共種植小站稻3萬畝,預計畝產稻谷1200多斤。

  為了迎接稻米的豐收,最近,小站鎮會館村的周公祠熱鬧了起來。這裡供奉著小站稻的創始人——周盛傳、周盛波兄弟的塑像。每逢農歷三月二十八、七月二十八,這裡都會舉行周公祠文化廟會祈豐年活動。鄉親們從十裡八村趕來,祈求風調雨順,糧食豐收,久而久之,形成了當地農業文化的一景,寄托了農民對幸福生活的期冀。

  大棚裡的“北國之春”

  在武清區北國之春示范園,楊勇剛正在通過物聯網設備查看大棚裡的西紅柿和黃瓜的采集數據。看著大棚裡長勢喜人的蔬菜,楊勇剛心裡特別開心。他告訴津雲新聞記者:“今年5月份,我們北國之春示范園在原有的基礎上開始打造精品示范園,引進的物聯網設備在園區的40多個日光棚進行試點。未來,還准備在其他的日光棚進行推廣。”

  楊勇剛所說的設備名叫“新農伴侶物聯網設備”,是由天津農信通公司通過政府搭橋為他們搭建的。“安裝物聯網設備後,只需要有網、有電,就可以對日光棚裡的農作物進行實施監測。由於目前還在數據采集和數據單品建模階段,所以只有5種監測數據,包括溫室光照、溫室溫度、溫室濕度、土壤溫度和土壤濕度。采用智能物聯網設備後,大棚的平均產量可增加15%-20%。”天津農信通公司總經理華仲策說。

  華仲策介紹:“以前的傳統耕作,由於所有的環節都是人工操作,可能會因農民對作物生長習性掌握不准,出現不該施水的時候施水,不該打藥的時候打藥等情況,導致產品的質量不能保證。現在,能通過數據采集保證質量,未來還會逐步實現農價檢測、產量統計、農產品溯源等功能。這些舉措不僅可以科學地種植作物、減少人工,還能將數據共享,實現信息的一體化。”

  據了解,近年來,武清區積極推進農業轉型昇級,乘著“互聯網+”熱潮搭建了武清農業信息化綜合管理平臺,涵蓋農業生產、農業經營、農業服務、農業管理四個方面,通過區級雲計算中心和分布在各個村鎮的益農社,將全區農業信息收集整理,形成“智慧農業”的基礎構架。

  同時,作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武清區不斷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現代農業的發展上取得了累累碩果,農業產值和規模在全市名列前茅。綠色農業已經成為“京津衛星城,美麗新武清”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僅自己富,還要一同富

  入秋後,寧河區潘莊鎮大龍灣村中正上演著農民收魚的盛景。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些魚當中最重的有10餘斤,工作人員將打撈上來的魚進行裝箱,這些魚將一路被送往石家莊進行售賣。

  在大龍灣村,養魚成了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劉鳳澤經營的“三發”淡水養殖合作社是當地模最大、口碑最好的養殖場,佔地1000多畝,主要養殖淡水魚、類蝦類,其出產將銷往全國各地並出口到其他國家。

  “養魚20年了,有苦有樂,苦的時候外債高壘,一分錢(收入)沒有。”劉鳳澤告訴記者,沒技術、經驗少,這些劣勢讓他跌了不少跟頭,吃了不少的苦。左思右想後,他決定“跳出魚塘養魚”。

  劉鳳澤與寧河區的換新(水產)達成合作共贏。“他們培育出來的優質好魚苗,首先就送到我們三發合作社,經過我們的培育,然後推銷。按老的傳統模式去養是不行的,必須得相信科學。”劉鳳澤說。

  通過引入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前往全國各地交流學習養殖技術與經驗,劉鳳澤的魚養得是越來越好,每斤魚要比市面上的其他魚多賣出一倍的價錢。

  不僅自己富,還要一同富。劉鳳澤將自己的成功經驗分享給其他養殖戶,現如今,周圍越來越多的養殖戶加入到合作社中,學習經驗技術,再也不用擔心養殖難、魚難賣等問題,實現了增收致富。看著大家賺到了錢,劉鳳澤心中也樂開了花。

  據介紹,像今天這樣的收魚盛景會一直持續到明年的五一前後。劉鳳澤養殖場的規模從原來的200多畝到現如今的1000多畝,畝產從過去的1噸到現在的4噸,年產值足足翻了10倍之多。他還計劃繼續擴建水槽,養更多的淡水魚,帶動更多的農民增收。

  從貧瘠小村到漁業園區,轉型就要因地制宜

  十多年前,北辰區西堤頭鎮趙莊子村是遠近聞名的貧瘠小村,低矮的土坯房和唯一通向村外的泥濘小路是這個村落後的真實寫照。為發展地方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經趙莊子村兩委會研究,決定利用村南魚池開發都市漁業園區項目。

  “歷史上,北辰區的格局就是東部水產,中部蔬菜,西部水果。西堤頭鎮趙莊子村的地勢較低,是一片窪地,所以歷來以漁業為生。”西堤頭鎮趙莊子村黨總支部組織委員趙國維介紹說。後來,隨著傳統漁業慢慢萎縮,村裡不得不想辦法進行產業提昇和轉型。

  要轉型,就得因地制宜。趙國維說:“一進趙莊子村,就望見一條引河。村裡有幾條河相互交錯,村領導就研究,能不能借這個地勢修復一下生態,打造旅游觀光產業。”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很多地方在生態環境方面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80後”從小的生活離自然比較遠,所以我們就想,還原他們父輩的農耕場景,讓年輕人融入自然,讓中年人找到童年,重溫打魚摸蝦、釣釣青蛙的情景,更加親水近水。”趙國維說。有了目標,說乾就乾,村裡將漁獵文化和魚文化結合,先恢復這裡的生態物種,再把水鄉文化和水文化結合,打造度假場館。人們既可以體驗自然生態,又可以度假休閑,效果非常不錯。

  如今,漁業園區內放眼望去,一望無際的廣闊湖面波光粼粼,亭臺樓閣遠近相印,仿佛置身於一幅美麗的畫卷之中。沿著湖畔一路前行,來到湖中心的禪心島,在一片碧綠翡翠之中,一座玲瓏別致、古香古色的瞭望亭映入眼簾。三千畝水面的“圓夢湖”游船游弋,景區內綠樹成蔭。

  都市漁業園區湖心島種植了多種植物,與各類度假養生設施場館相互呼應,打造成了靜謐、生態的養生度假區域。徽派設計的圍牆,令游客漫步其中,仿佛身處江南水鄉。

  伴隨著很多人親近水源的心理需求,這裡的湖景房拔地而起。由木質棧橋與陸地相連,屋前設置親水平臺,游客可享受休閑垂釣、嬉魚、喂魚的樂趣。觀水景、住水邊、玩水面、食水鮮,農業休閑旅游如今經營得熱火朝天。目前,都市漁業園還在精雕細琢,將來游客可以在景觀橋下伸手抓魚,可以在小島邊垂釣,在水上小島劃船蕩舟,登島觀看珍禽異獸和采摘農產品,盡享無限樂趣。

  轉方式促改革,農民腰包真正鼓起來

  近年來,天津市農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推進改革創新紛紛被推到顯著位置。“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的主旋律唱響津沽大地。

  天津市農委黨委書記、主任沈欣介紹,近年來,天津市農民收入實現了平穩快速增長,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3571元提高到 2017年的21754元,年均增長達到10%。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同時,通過實施減糧、增菜、增林果、增水產品的“一減三增”產業結構調整,經濟作物的土地產出率明顯提高,每畝增收近2000元。

  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天津在著力打造現代都市型農業昇級版的過程中,迎來的不僅僅是糧食的豐收,還有農民幸福感的大豐收。今年,天津市還將在“四區兩平臺”建設、“四個全覆蓋”上持續發力,持續增加農民收入,推進創新發展,激發“三農”活力。(津雲新聞記者段瑋 柴瑩 董立景 趙穎妍)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