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最年輕節日 最悠久牽念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新華網 作者:王立彬 編輯:鄭津 2018-09-24 06:40:00

內容提要:這是最年輕的一個節日,也是一份最古老的牽念。秋分這天,我們迎來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探索實踐聞名的浙江省安吉縣餘村,到農村改革春雷湧動四方的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從2000多年來一直造福生民的四川都江堰,到後稷『教民稼穡』的陝西楊凌,豐收中國,普天同慶。

如不能正常瀏覽請選用IE瀏覽器


這是9月23日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主場活動上拍攝的農民文藝表演。 新華社記者 殷剛 攝

  這是最年輕的一個節日,也是一份最古老的牽念。秋分這天,我們迎來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探索實踐聞名的浙江省安吉縣餘村,到農村改革春雷湧動四方的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從2000多年來一直造福生民的四川都江堰,到後稷“教民稼穡”的陝西楊凌,豐收中國,普天同慶。


9月23日,中國農民豐收節慶祝活動之一、第七屆中國農民歌會在安徽滁州舉行。新華社發

  40年飲水思源:黨的政策豐收了

  作為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慶祝活動之一,第七屆中國農民歌會23日在安徽滁州開幕,中國農村改革40周年攝影展、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書畫展等同時在滁州開展。

  40年前,發源於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當年18位農民簽下“生死狀”,將村內土地分開承包,開創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先河。

  “我家第一年收的糧食,花生千把斤、稻谷五六千斤,一家人5年也吃不掉。”說起單乾後的第一個豐收年,74歲的嚴立華如數家珍。

  作為18名大包乾帶頭人之一,當年的紅手印就是在嚴立華家按下的。在他家的農家菜館,回想當年的情景,老人記憶猶新:“當年村裡人餓肚子,不得已要出去逃荒要飯。那麼多地,咋就搞不到飯吃?政策不允許,家裡養幾只雞鴨,都被說是走資本主義道路。18戶人家,從分成兩個大組、到分成4個小組、再到分成8個小組,還是不行。”

  於是就有了1978年那個冬夜按紅手印的故事。“當時我們覺得,殺頭不一定,但坐牢是逃不掉的。但寧肯坐牢,也不能餓肚子。”

  包產到戶,立竿見影。隨著一個個豐年,當年的草房子變成了瓦房,前些年他們一家人又住進了2層小樓房。“以前想都不敢想。這是咱農民勤勞的豐收,更是黨的政策豐收了!”

  “40年前,小崗村開啟農村改革大幕;40年後,小崗村仍在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說起豐收節,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表示,小崗村將繼續發揚“大包乾”精神,種好現代農業示范田,做好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文章,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盡早“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7月7日,游客在被浙江省旅游局評為“2017浙江美麗景區村”的安吉縣餘村游覽。新華社記者 譚進 攝

  4000年稼穡:炎黃子孫生生不息

  9月23日上午,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紀念郵票首發儀式在陝西楊凌農高會展館廣場舉行。

  楊凌,4000多年前,相傳“農神”後稷在此“教民稼穡,樹藝五谷”,開創我國農耕文明的先河,把我國原始農業推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為後世繁衍生息做出巨大貢獻。作為我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楊凌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堪稱我國“三農”工作巨大成就的生動體現。歌曲《喊小麥》《華陰老腔一聲喊》、秦川牛、農用無人機展示等,突出“農耕文明、農業科技”主題,使參與活動的群眾感受到農耕文化與現代科技的水乳交融。

  湖南省中部山區的紫鵲界梯田,源於2000多年前秦代農耕文明的“梯田王國”,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和全國首批19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之一。近年來,盡管由於種糧比較效益降低,仍然有一部分農民堅守這處農耕文明留下的優秀作品,春播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據了解,近年來,盡管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但在湖南這個“全國水稻產量第一省”,小農戶生產方式仍然佔據著重要地位。“傳統農耕文明仍然在廣袤的鄉村長期存在。”湖南省農委副巡視員嚴德榮說,種植規模小、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的生產模式,在農耕文明傳承中也有著重要地位。

  從遠古先民祝賀豐收的祭禮,到歷代帝王親耕的“籍田禮”,千百年來人們祈盼豐收、歡慶豐收,表達對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向往,對盛世宏基、長治久安的渴盼。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馮建國說,早在西周時,便有記載慶祝豐收的篇章,如詩經《周頌·豐年》寫道,“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萬億及秭。”

  “中國農民豐收節是億萬農民慶祝豐收、享受豐收的節日,也是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的生動體現。”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說,“中華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國農民豐收節作為一個鮮明的文化符號,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有助於宣傳展示農耕文化的悠久厚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融合,增強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中國農民豐收節,將引領人們釋放情感、傳承文化、尋找歸屬,匯聚人民對那座山、那片水、那塊田的情感寄托,接受農耕文化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熏陶。


安徽科技學院科研人員在鳳陽縣小崗村農田裡調試農業物聯網設備(2017年7月13日攝)。通過該設備,管理人員可以實時查看農田的數據變化。新華社記者 郭晨 攝

  人壽年豐:念天下豐裕同此涼熱

  京南門戶、綠海甜園,在北京大興,中國農民豐收節慶祝活動,濃縮中國農業文化精髓,舉辦了一系列具有大興特色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活動,農民曬豐收,社會各界話豐收,市民一起享豐收。

  作為“新國門 新大興”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系列活動的組成部分,9月的大熱詞“大興國際機場”並未影響大興人對首都“南菜園”的堅守。農為邦本,城市離不開鄉村,發達尤需固本。

  全村資產達數百億元,人均純收入超10萬元的“天下第一村”華西村沒有放棄農業。華西村土地規劃將龍砂山以南作為工業區,即“錢倉”;將山北作為農業區,即“糧倉”,如鳥之雙翼,缺一難飛。2016年,華西投入數千萬元,選擇7名年輕人出國學習種植高品質水稻。

  日本朝日農友農場農場主清水豐之先生應邀來參加豐收節活動。這位華西7名學種水稻年輕人的師傅,要求“根據作物生長規律種植水稻,纔能種出既可口又安全的大米”。豐收節期間,再次去看了華西人的稻田後,他認為自己學生們種的水稻已經合格。

  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說,全面小康社會,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華西要種出高品質、安全的大米,還要形成技術規范,加以推廣。

  “國際上曾經有人擔心,‘誰來養活中國?’今日中國的發展成就表明,中國人完全能夠養活自己。”應邀參加華西村豐收節活動的比爾·戴維斯,這位英國蘭卡斯特大學農業專家對記者說,中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有望在古老的中國農業領域實現一場綠色革命,探索出一條更少使用化肥農藥、更少消耗水資源,生產更多、更高品質糧食的道路,“華西村是中國農業尋求改變的一個好跡象”。

  一粥一飯,來之不易;半絲半縷,物力維艱。在成功解決人類四分之一人口吃飯問題的同時,中國沒有忘記世界。

  9月中旬,聯合國糧農組織等聯合編制的2018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稱,全球飢餓人數2017年達到8.21億人,每九人中就有一人在挨餓。

  改革開放第二年,1979年中國正式參加世界糧食計劃署活動。2006年起,世界糧食計劃署結束其在華常規糧援項目,中國從世界糧食計劃署受援國,轉變為越來越重要的捐贈國,加入支援世界人民反貧困、反飢餓的斗爭。

  金色九月,秋意起,萬物收。九部門近日發出通知,強調秋糧收購是全年糧食收購大頭,事關農民切身利益,事關社會穩定大局,事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確保收購工作順暢。其實,這對全球糧食市場平穩也至關重要。

  “我相信中國農民豐收節會對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靈感和貢獻。衷心祝賀中國農民喜迎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聯合國糧農組織很自豪能與中國並肩作戰。”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總乾事何塞·格拉齊亞諾·達席爾瓦說。

   原標題:最年輕的節日 最悠久的牽念——寫給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