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時評:綻放歷史文物的時代風華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人民網 作者:王玨 編輯:付勇鈞 2018-10-16 10:21:57

內容提要:曾在《千裡江山圖》特展現場,看到人們屏氣凝神、小心翼翼地觀看國寶,生怕落下細節;也曾在荒無人煙的田野文物保護點,采訪基層文物保護者,一個帳篷、一口土灶,清苦的生活條件卻動搖不了他目光中的堅定;還曾在中外文化交流活動中,聽到我方人員生動地介紹著中國文物,言語間透露著對中華文明的滿滿自豪。那份對文物的珍視、對文化的尊崇,其情也真、其意也切!

文物只有融入現代社會,融入當下生活,纔能在歷史與時代的互動中獲得重生

曾在《千裡江山圖》特展現場,看到人們屏氣凝神、小心翼翼地觀看國寶,生怕落下細節;也曾在荒無人煙的田野文物保護點,采訪基層文物保護者,一個帳篷、一口土灶,清苦的生活條件卻動搖不了他目光中的堅定;還曾在中外文化交流活動中,聽到我方人員生動地介紹著中國文物,言語間透露著對中華文明的滿滿自豪。那份對文物的珍視、對文化的尊崇,其情也真、其意也切!

據統計,我國現有不可移動文物76.7萬處、國有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以及數量眾多的民間收藏文物,全國博物館5000餘家。然而,將文物保護利用變成社會的共識,轉化為文化的自信和自覺,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乾意見》,聚焦文物工作的重點難點,為更好地保護利用文物指明了方向。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份以中辦、國辦名義印發的專門針對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中央政策文件,可見黨中央對文物保護利用的高度重視,更折射出一個文明古國的深沈文化自信。

近年來,博物館文創的火熱、《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節目的熱播、文物領域與教育的聯動加強,說明文物並不只是歷史的沈淀、歲月的陳釀,不是一個靜止的存在,而是寄托著文化血脈的傳承,與人們的生活和我們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保護利用文物,不是為保護而保護,而是要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人們觸摸中華文化脈絡、感受中華文化魅力、汲取中華文化精髓。正因此,《意見》鼓勵文物博物館單位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正是要通過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創新文物價值傳播推廣體系、完善革命文物保護傳承體系等,探索用文物講好中國故事。

這說明,文物的保護利用應該與時代脈搏相聯動,用時代氣息為文物賦予新生命。這些年,從對文物的妥善保護到對文物故事的深入挖掘,從對文物的合理利用到對文物的活化傳承,從對文物犯罪的打擊到文物保護長效機制的建立,文物的保護利用實踐,正在不斷豐富。這次《意見》提出,完善社會參與機制、促進文物市場活躍有序發展、深化“一帶一路”文物交流合作……滿載著文化記憶,從歷史深處走來,向著新時代走來,文物只有融入現代社會,融入當下生活,纔能在歷史與時代的互動中獲得重生。文物注入時代要義,賦予新的內涵,纔能煥發出風華。

文物不只是課本中的圖片,也是鮮活的“生命體”,讓文物“活起來”的前提是要把文物保護好。文物安全是文物利用改革的前提,是紅線、底線和安全線。前段時間巴西國家博物館的火災,使得2000萬件藏品僅有10%幸存,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這對我國的文物安全也是一個警醒。建立文物安全長效機制、建立健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機制,需要各部門聯動、社會力量參與,為文物保駕護航。

“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相信通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能夠充分發揮文物資源價值作用,將文物工作融入社會和經濟發展,真正探索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一代代傳承下去。

   原標題:綻放歷史文物的時代風華(人民時評)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